深圳哪里钱多事少离家近?深圳“打工人地图”出炉!

  来看看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速有多惊人。

  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深圳常住人口由1037.20万增长到1763.38万,增加726.18万人,相当于一整个香港的人口总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中国香港2021年总人口为741.31万人)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奋斗者,主要在城市的哪些区域就业呢?

  我们通过对就业人口密度的分析,识别出了九个深圳就业者高度聚集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称之为——就业中心。

  

  这些就业中心的用地很集中,人口也很密集。其总面积虽然只占深圳的3%,却承载了这座城市近四分之一的工作人口,工作人口密度均超过了25000人每平方公里。

  那么,这些就业中心所承载的人们,有哪些特征?他们之间都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对就业中心人群画像的分析,我们能识别出各个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行业占比TOP5。

  其中有六个就业中心,最多人从事的行业是IT电子业,更加印证了深圳“创新之都”的称谓。另外,罗湖中心与福田中心两大地区以金融业牵头,布吉则与众不同,教育业从业者居多。

  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薪资水平。

  

  九大就业地就业人群的平均薪资中,福田中心区、南山高新区、车公庙这三个传统认知中的核心区占据了前三甲;后海、华强北、罗湖中心作为老牌中心区紧随其后;宝安中心和龙华中心作为后起之秀,也都超越了深圳市的平均薪资水平——10425元;布吉作为老镇中心则稍显逊色,这与它的行业属性息息相关。

  

  另外,薪资水平与通勒时长的接受度也存在一定关联。像福田中心区、南山高新区这样的核心就业中心,对较长通勤时长的接受度要高于宝安、龙华中心区。

  结合各就业地居住选择范围来看,像车公庙、福田中心区这些薪资越高的地区,更容易接受更远的居住区域。通过对60%人群的通勤范围测度(通勤时间和距离综合考虑下,时间最短、距离最短的前60%人群),我们发现只要通勤时间在50分钟内,他们就能够接受,远高于龙华中心区33分钟和宝安中心区的35分钟。

  

  通常来说,一个就业中心附近会有一个最受就业者欢迎的居住腹地,所以从空间分布模型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勤距离较近的龙华中心、宝安中心、布吉三地的居住腹地,这些地区的人口较为聚集,都是围绕工作中心在周边形成单个腹地。

  

  另一类是车公庙、南山高新区等地,他们都有除工作地周围外的另一个乃至多个居住聚集区,在深圳市遍布着它们的就业人口。如南山高新区的次热门居住地是宝安中心区、西丽,车公庙的次热门居住地是梅林、龙华中心区。

  

  有些地区则深受就业人群的青睐,成为了多个就业中心的共享居住腹地。如上下沙、梅林,同时也是华强北、车公庙、福田中心区的居住腹地。

  

  要想找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通过租金来简单地探索。

  通过对就业中心的人群所选择住房的租金来分析,总体来说,就业中心平均租金会随平均通勤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但有意思的是,曾经在二线关外的龙华、宝安、布吉都呈现出了一种反常的现象——离就业中心越近,反而越便宜。

  从单平米租金比与通勤时间关系来看,离就业地每近10分钟,租房成本反而便宜了5-10元/平方米,原因是这些地区曾是深圳关内核心城区的主要居住腹地,建设了大量高性价比的居住空间。

  

  特别是龙华中心,离就业地每近10分钟,租房单位面积租金反而会少7元,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宝藏就业地”。

  

  正如上期对深圳平均年龄的研究,深圳的平均年龄已达3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在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平衡上,都会面临各类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或许,打造家庭友好型工作圈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比如在就业密集区的周边增加托幼机构,鼓励在办公楼宇增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成为了围绕高度集聚的就业中心,因地制宜地提供服务的重点。

  未来深圳,如何让更多努力拼搏有梦想的人们兼顾工作与家庭,让他们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将成为新时期深圳城市规划建设者、管理运营者面临的又一挑战,而这一难题最终将如何解决,让我们共同期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