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裹挟的淄博八大局市场

  “估计能火到‘十一’之后吧。”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玲子显得有些忧愁。夏天是淄博烧烤的传统旺季,估计八大局的热度能继续保持。但问题是,这就是一座菜市场——如果它还算是的话,谁会反复来打卡呢?

  玲子记得,2022年,八大局的很多店铺都贴出了转租广告,但无人接盘。而现在,租金已经“高到了老百姓够不着”的水平。如果有一天游客没有了,这些网红店铺活不下去了,这条街还能回到以前吗?

  这些问题,恐怕比流量获取和游客服务,更考验政府部门的规划治理能力。

  “淄博有高人。”北京游客山农在打卡了淄博烧烤、八大局后感慨。这座城市走红已经超过1个月,其间还经历过“五一”人流高峰,至今还在社交网络中保持着良好风评,光凭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从4月开始,淄博的政府治理能力已经被网友们反复表扬:从堪称范文的公开信,到紧随流量的频繁动作,比如在4月中旬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要求经营者明码标价,且不得随意涨价。一周后,关于酒店价格管理的通知继续出炉,要求全市所有宾馆酒店,不得在“五一”假期前后大幅涨价,并公布了清晰的罚款处理措施。

  更多的细节体现在这座城市的细微之处。比如自驾来淄博的山农,几次在临时变道时都得到了本地车辆的礼让。“转向灯终于管用了”,他猜测,这应该与当地政府的提倡有关。

  在经济复苏成为主题的当下,流量,似乎是互联网送给淄博的一份礼物。

  当然,闯关顺利,也与这座城市本身的底色有关。

  刚在淄博度过了“五一”假期的苏州游客许牧说,在八大局,一个阿姨很热情地走上来问:“你找到住的地方了吗?可以免费去我家住。”对方看起来很真诚,但她已经订好了酒店,就婉拒了。后来她发现,淄博确实民风淳朴,比如国内很多景区的物价在节假日都会翻倍,或者针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搞两个价。但在淄博,她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5月5日下午,八大局市场南口,几位表演人员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众人看得热闹,主播们也纷纷靠拢,但表演很快被打断。在一曲结束的时候,几位工作人员模样的人上前交涉,随后,演出者不好意思地说道,因为扰民被投诉,演出要结束了。

  遗憾的情绪在人流中涌起。但突然有人高喊:“淄博欢迎你们。”很快有人接话:“哪里都欢迎你们!”最后,活动以演出人员配合众人拍照留念而告终。没有争吵,没有不满,丝滑解决。

  那一刻,八大局里熟悉的人情味又重现了。

  (本文采访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