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试心理调整策略

  

  对考生来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道路,是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点,这使得许多考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缺乏良好的心态,考生就难以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可能导致高考失败。

  一、做好考前心理准备

  调整好心态,搞好最后的冲刺,从容步入考场,从容应考十分重要。考前的心理准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作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必胜信心

  复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迫了,复习过的知识多了,这时候考生反而会感觉到自己似乎还有这样那样的知识没有掌握好而紧张。这时候应该作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我的成绩一向是最好的,高考一定能成功。”或“我是行的,尽管过去的成绩不怎么样,但高考时一定会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常作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就能树立信心,有效地消除对考试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⒉正确对待别人的期望与评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家长和老师的普遍心理,而这种心理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过多考虑自己考好了会怎么样,考不好又会怎么样,就会在考试中患得患失。一旦遇到难题就会担心自己解答不出来,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使得思维因恐慌变得混乱,造成容易的题目也做错了。因此,学生应该排除一切杂念,不要去在乎别人的期望与评价。

  

  ⒊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

  进入高三后,学生一般都会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家长和老师也会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对自己高要求,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则会适得其反。在这最后的阶段里,还会有一些测验与模拟考试,学生应根据自己前一两次考试成绩来给自己确定期望值。期望值不能定得过高,定高了,在考试时感觉总是达不到,就会产生焦虑心理,就会感到灰心丧气;定得合适,考试时就容易感觉达到了,从而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增强信心。

  ⒋学会体验成功

  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每当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该好好地体验一下成功感,这样就能够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更有信心。在考场上遇到难题紧张起来时,体验一下自己过去的成功感,就能放松紧张的心理,把平时没有发挥的潜能挖掘出来,获得考试的成功。

  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

  在考试中,任何难以预料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有时可能是这科试卷的难度不大,或是自己复习的要点抓对了,感到很容易;有时可能是这科的难度特别大,或是自己复习的要点把握得不够好。碰到前一种情况,不能忘乎所以,不能被兴奋冲昏了头脑。要知道,你感觉容易,别人也会容易的;碰到后一种情况,也不要紧张恐慌,垂头丧气。高考录取属于选拔考试,看的是相对成绩。要知道,你感觉难,别人也感到难的。不管试题是难还是容易,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考下去,只要发挥出了自己正常的水平,就一定能够成功。

  

  二、调整“应考心理”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我们广大的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得好坏,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考的结果。

  ⒈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晕,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来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学生不是少数,而是占到相当的比例。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不紧张反而容易大意失荆州。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和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应设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⒉“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学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考得比较好,发挥得相当出色,超水平发挥;而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差,甚至还相当好,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很不理想,甚至有人一落千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⒊不良“应考心理”的防治

  ⑴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生应该认识到:考试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重在平时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金榜题名”的人确实是光荣的,但“名落孙山”的人也并非就是“不光荣”的。今天的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即使考场上发生了失误,但只要你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⑵培养良好的“应考心理”

  由于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智力、技能的检测,同时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因此,围绕考试而进行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紧张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考生良好的“应考心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老师除了使考生具有对考试的自信心以外,还要指导考生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加强锻炼,适当活动;注意营养,合理补充;睡眠充足,使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让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⑶关注老师的“临门一脚”

  考试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临考前,老师也很紧张。很多老师整天都在收集各种高考信息,琢磨今后高考考什么,常常在考前讲一堂很关键的课,即考前猜题。这些内容都是老师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以及很多分析文章后提炼出来的。考生要认真的听好这一课。如果猜中了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你的“应试心理”。

  ⒋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

  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风浪、挫折,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学会“自我调整”,战胜困难和失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迎着风浪前进。

  一个考生,也要掌握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使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考试”的需要。如自我安慰法:“用生活中失败到成功的例子,或者一些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思想来鼓励自己迅速从失败的逆境中奋起,摆脱烦恼情绪。心理暗示法:可常常在暗示中提醒“越愁越不好,还是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已经尽了力,问心无愧就行了。”心理暗示往往可以促使考生较快地排除杂念,转变情绪。

  环境调节法:当感到自己情绪不佳,精神不振,心烦意乱或大脑思维比较混乱时,可以暂时什么也不想,而是去活动活动、散散步等,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一下。即使考试阶段,也要“考一场忘一场”,考过就算了,切忌去对答卷、估分数。最好是到环境优美清静的地方去,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

  

  三、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高考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与临考时身心状况,尤其是临场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造成考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考试焦虑。大多数学生临近考试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当紧张过度成为焦虑时,它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情绪检验,所以许多学生一到关键性考试前夕就有心神不定、长夜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⒉心理定势。影响考试的心理定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习惯定势。二是思维定势。如考试时碰到与平时练习相似或相近的题目,有的学生就会非常高兴,因而不再仔细审题就匆匆下笔。

  ⒊瓶颈效应。指在考试的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学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

  ⒋自暴自弃。有的学生遇到连续几个题做不出来时,立即紧张起来。而情绪一紧张,思路就展不开,觉得整卷题目可能都是难题,于是抱着“反正做不出”的心理破罐破摔。

  

  以上这些心理因素反映非正常的情绪状态会导致考生的考试失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适,常用的措施有:

  ⒈考生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避免过分自卑和盲目自信。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应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考试信心。应该明白,个人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挥长处,考出最好水平。

  ⒉坚信“我行,我能考好”。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高考之前有没有必胜的信心,取决于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考试目标,能否把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树立信心、强化信心。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心理暗示方法,就是:每天在家、宿舍的时候,挺胸抬头快步走,经常默念“我行,我能考好”,这会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⒊掌握答题原则和正确方法,科学分配答卷时间。如“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暂跳过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无把握的选择进行速度训练,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更多的题目,提高整张试卷的得分率。

  ⒋加强细节训练,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考试时不仅要弄明白题目的条件、内容、范围及其重点,还应注意答题形式、计分方法及分值等细节。认真审题,则有助于消除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周密性。

  

  ⒌重视临考前的充分休息和睡眠。一般考生愈临近考试日期,精神愈紧张,甚至日夜复习,不作必要的休息,使他们的大脑细胞持续地处于既疲劳而又虚假的兴奋状态,从而抑制了对原有知识的回忆。由于记忆恢复的最佳状态是在学习以后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精神处于放松的情境下,因此,使考生在临考前进行必要的休息和积极的娱乐活动,看拟“失去”一些复习时间,实际上有利于应考时的记忆恢复。

  高考前要注意营养搭配。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着迷。要适当放松,但不能做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⒍考前放松身心。放松身心有如下简单有效办法;

  ⑴深呼吸放松法——闭上眼睛,鼻式呼吸,缓缓吸气,徐徐呼出,这样可以使自己心平气静。

  ⑵想象放松法——可以想象天上下着毛毛雨,感觉雨水淋湿自己的头、胸、背、腿、脚。想象毛毛细雨可以使自己清醒,感觉细雨冲刷了自己的紧张、疲劳。

  ⑶保持自己的生物钟——考试前几天千万别早睡,这样会打破自己的生活、心理节奏。有的同学在考试前一天,八九点钟就睡上床,反而睡不着。十点半左右才是睡觉的最佳时机。睡不着,心里就着急,越着急越睡不着,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休息,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这是由于考试压力造成的,这时你可以想自己曾做过的愉快事情,也可以让自己在床上睡舒服,闭上眼睛默默地回想自己顺利通过考试的情景,然后在心中自语:“这一次我也一样会那么轻松顺利地通过”。若能在每天起床前或临睡前也这样默想和自我暗示几遍,对降低考试压力会很有帮助。

  ⑷学会肌肉放松。

  ⒎保持适当的紧张情绪。考场上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才能信心十足,平心静气,精力集中,思维敏锐,答题准确。为此,要确立信心,稳定的情绪,避免恶性刺激。同时要从容进考场,到考场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一般提前20分钟左右到考场为宜。出考场路上缓行忌谈。不要在意别人提前交卷等。

  ⒏如果考前过分紧张,以致不能入睡,或呕吐腹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镇静药物和维生素B和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