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法宝:反省 读《论语十则》有感(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是竭诚尽力,为别人办事像为自家办事一样用心;“信”,无欺瞒虚诈,与理无违,与情不伪,以心相交;“传”,是从书本或老师那里得到的新知;“习”,是细心领会,用心践行。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自己每天要多次反省,为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或书本传授的知识是否反复温习过等等。
在这里重点要体会两点:
其一,你是否每天能够反省自己。人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常常会陷入忙乱、委屈、焦虑之中,影响到自己思考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静”字上下功夫,静下来反省自己,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只有真正静下来,排除杂念,心平如镜,才能照出自己行为是否得当。佛家所谓面壁十年,所谓禅定,讲的都是一个“静”字。老子说:“清净天下正。”庄子说的更彻底:“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人为什么静下来那么难呢?究其根本,不能放下欲望,不能去掉怠慢,不能改变争强好胜,内心起伏跌宕,静不下来。所以,真正要静下来,先要丢掉杂念,所谓放空自己,就是退回去,回到原始的自我。我原来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企业,没有钱。无非还是没有,假设事情不成,假设没有提拔,假设没有赚到,又如何呢?我还是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把问题想透,想到根本上,想到最初始,想到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回到从前,无非是从头再来。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静坐一刻钟,总结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哪些应该,哪些不对,今日而知昨日非。明天要做哪些事情,拿一张纸,一条条写下来,注意什么问题,提醒自己警惕。不但能做到日日清,还能清心静欲,睡个好觉。长此以往,养成好的习惯,就会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避免因为冲动造成错误,做出不理智行为。
其二,反省自己的属于什么行为。曾子在这里提到三点反思的内容;“忠”是对上而言,“信”是对友而言,“习”是对己而言。对君忠,对友信,对师尊,合起来就是一个君子行事的原则。《论语》对君子的修养,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具体的要求。我们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有一个准则,就是是否符合一个君子的行为。
作为一个君子,内心要有道德的约束,儒家讲“仁义道德”,“天下归仁”,“杀身成仁”,讲的都是“仁”。“仁”是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就是仁的含义。
作为一个君子,外在要有和谐的表现,“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不争”,“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个君子,要有人格的目标。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精神的追求,远大于物质的占有,每每有新的学习体会,有新的修养收获,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愉悦,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人生品格。
以上三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君子的精神含义,构成了《论语》如何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纲领和入门之路。(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兴合实验学校 冯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