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枣核》,学生完整复述这则民间故事,还可以续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的课题是《枣核》,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则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同学们,像枣核那么大小的小人儿,他却有很多本领。想不想见识他的本领呢?下面大家一起跟随杜du老师的脚步,走进第28课的学习吧。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折、涨、嚷”。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二、课文分析

  《枣核》这篇课文一共有13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学习。

  第一自然段是第1部分,主要讲的是枣核这个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

  2、3自然段为第2部分,讲了夫妻两个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是枣核却很勤快,他还学得很多本领。

  4~13自然段为第3部分,讲的是一年大旱发生的事情。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和驴都牵走了,早枣核趁着天黑用计策把牛和驴牵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可是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民间故事的语言是非常鲜活的,读起来也让我们感受到很强的画面感,比如课文中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折腾一番,还是没有搜到人。

  就这样,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的画面在我们脑海浮现,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很鲜活。

  再比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全都跃然纸上。

  在课文中还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对夫妇真高兴地站在田间父亲手中,托着一枚小小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1%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