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学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5年入学至今,院校规定三年准予毕业,原定今年准备毕业的,一是自己懒,大论文拖了很久都没有开始动笔,总觉得文献没读完;二是本专业三年毕业极少,同学学长交流、访问、出国,五六年者比比皆是。自己不是那么出色优秀,就别搞特殊化了。四年毕业挺好。现在大论文基本完成,毕业条件也达成,准备明年6月毕业。
总得来说很痛很爽啊,痛并快乐着,我痛故我在,有这样一段煎熬的时光,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所有成长。有句俗话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法学博士给我的感觉也一样,纵然读书期间痛苦的要死,但看到曙光一刻,心中只残留着怀念。希望时光可以更慢一点。
题主啊,拖延症大家都有,越是博士越严重,要求高,deadline就像追赶你的死神。我都跑了三年,像吃鸡的毒圈,很刺激是不是。不过有痛就熬过去,千万不要放弃,你会看到希望之花的绽放,以及从废墟中出走来的,那个无坚不摧的你。
以下说具体的体验:
1.是否自由,看自己的意愿和导师的选择。有的导师是比较严格的,强制要求你去办公室学习,写论文,看书。有的老师则比较宽容。我自己的导师属于宽和一类,平时管的不多,全靠自觉。一般有课题或事时会忙一些,每两周会开一次读书例会,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成果和论文情况。平时有论文习作也可以给老师看,给予你相应的指导。再闲一点的导师可能一个学期都不会主动联系你,那就全凭自己自觉了。
虽然时间比较自由,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压力、工作、阅读量一点不小。比如接到课题任务的时候,往往需要阅读海量的相关论文、专著、提取问题的争议点、构思论文的观点、框架,搜集论据。这些劳心劳力程度绝不是博士之前阶段被动学习的强度可以比拟的。
2.学习方式的变化。博士之前的阶段,更多是被动地“学”,硕士生也会逐渐培养一些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思维的能力,但其强度和创新性要求并不高。博士阶段要求你需要主动创造知识。以前自己考研、准备司考的时候,每天保证8+的学习时间强度一点问题没有,因为你更多是看,是想,不需要我过多的阐发,只需要理解文本、论文、著作的观点和理论即可。8小时时间内可以走动,上厕所,吹吹风是吧。但是博士阶段,尤其最后论文写作阶段,那真是集中全部的精气神,每一句话都要有所推敲才能完成的时,熬夜实乃家常便饭。博士阶段的“学”则是为了创造新的知识,要站在前人肩膀上开拓出新的道路。标准越高,会让你觉得更加艰辛。
我有过一个月找资料阅读,连续熬夜一周,每天凌晨5点睡觉,连续写作7个小时的记录。这是极端情况,但也可见一般。这样的学习状态,其实每天保证你能完成2000字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了。多了你写不了,写了质量也不高。连睡觉做梦都是论点、论据的结构和整理。
3.续上,作息。社会科学不同于理工科,不要你长期呆在实验室做数据,搜集数据信息。实证调研也看你论文的选题,有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选题都必要。博士主要的任务是广泛地阅读本学科,尤其是你关注方向的前沿论文,皆由论文寻找线索,搜集经典著作、理论的材料,发现问题,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
阅读、写作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早起,有的喜欢熬夜,都无妨。于我个人而言,基本没有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可以说每天都是学习、工作日,也可以说每天都是节假日,休息日。关键是真的到了休息日,节假日你也不可能完全放下心思休息的。因为你总觉得有论文没有完成,有哪些观点还值得推敲,选题不太明确,阅读量积累不够。这个很烦心哈哈,导致你休息的质量也不高。当然这也与我个人的性格和思维习惯有关。我同寝室的博士同学,学经济的,就属于既会休息也会学习的人,每天倒床上5分钟之内必睡着,这让我特别羡慕。
4.同学关系方面。由于博士阶段年龄差距会有,有连续攻读上来的像我,有成家立业的继续进修的,有高校的老师。都是成年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工作、家庭琐事需要安排,所以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会比本科、研究生少很多。会形成一些固定的小圈子,大家平时既会聊到学术,也会聊到找工作,情感、生活之类的问题。
5.课程设置。一般只有第一年开设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公共课程就是英语和马克思拉,通常是大班,开课时间和考核比较固定。专业课则自由度相对高一点,给你上课的都是有学术积累的老师,不会再谈论基础理论的问题,基本是他研究的前沿、心得,有分歧、有异议的地方,穿插讨论,结课方式也以撰写论文为多。到第二、三年,基本是同学自主安排,有的会选择二外,申请留基委奖学金,出国交流。也有的会安心写论文,阅读,争取多发一些文章。按照你的毕业时间预期,最迟提前一年时间应当明确你的选题方向,并开始搜集论文资料,着手写作了。
6.文章成果。自己的实力,文章的水平占一半,老师的指点和资源占一半。因人而异吧。大多数博士生水平没有质的水平,所以可能老师的因素权重更高一点。有一位尽心负责的导师愿意指导你,带你发文章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不过这样的导师一般对你的学术水平以及文章质量要求也更高。
7.工作规划方面。这个主要针对类似我这样一直读上来的学生。已经就业的学生,可以凭借博士学历更上一个平台,同时在博士期间也能获得一些额外的资源。我们这样的直读生主要选择无外乎高校、企业、律所、公检法机关这几项。其中高校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但竞争压力极大,主要考察文章以及学校水准,个人的留学经历,背景,导师的学术评价、资源等等各方面。其次是去企业担任法务,相对去律所,生活更有保障,起薪会高一些,但是律所相对有能力的人后劲会更强一些。也有选择进入高校担任教师,同时兼职企业法律顾问及律师的,国家法律规定亦准许此类兼职。最后是进公检法以及政府的其他部门,博士层次相对而言都算是人才引进,这方面主要是往体制内发展,有利有弊,不过多评价。
8.家庭、对象。女生、男生如果博士阶段没有找对象都是一个麻烦事。女生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男生谈恋爱影响学习和发展,就业选择多,相对毕业的变动性也大。所以男博士30岁+未婚都属于正常现象,有的选择出国交流,甚至拿学位,保守估计就是4年+,有的还想乘着年轻多作出学术的成果,进入更好的平台。成家、有对象的,会被家庭和对象牵扯一些精力,照顾另一半的感情是一方面,更多是经济上的压力,博士期间一般国家给予的补贴都不多,你一个人的生活是足够的,要谈养家或者恋爱要求比较高那就比较困难了。结婚与否,有利有弊,我个人已经结婚,觉得总得来说成家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恋爱可能弊大于利,博士期间有恋爱闹别扭的,好几个月缓不过来,劳神费力。有了家庭的支持,读博会更有动力一些。
9.思维、人生观都会更加严谨、坚定一些。可能受长期看书,写论文的影响吧。某一个观点总要自己反复思考、推敲一翻。也会比以前更加容易看出对方观点、话语中的漏洞。说话喜欢1.2.3.4.分段,最后推出结论。看书不再喜欢看白话文或者简单的文章,晦涩的理论书会看起来更有感觉一些,而且喜欢反思思考,纵然一次两次看不懂。这是本科生、研究生阶段达不到的,可谓特殊的兴趣吧。
10.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休息方式特别重要。压力虽大却不要一直紧绷,一直绷着一直想事,操心生活、论文、工作人很容易崩溃掉,我有同学因此掉头发的、胃病的,抑郁症的,这些都不是夸张。极端有跳楼的我也不难理解。人有时候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我的休息方式主要就是上知乎答题,写文章,看答案。还有平时打打游戏,看看脑残剧。平时用脑过度,所以不再想看任何有思想、复杂的剧了,越脑残越好,最好还是搞笑的。除此之外,也有运动减压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过我个人太懒,不想动。
暂时只想到以上几个方面,有想到或者问题我再补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