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六大高明到极点的阳谋(前三),一计存韩三十年
谋略,自古以来都是至高的政治军事手段,在国战之间,在处理政治上的疑难杂症之上,运用合理的谋略往往可以无往而不利。自古以来,真正强大的大略往往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比如朱元璋崛起阶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仅九个字就奠定了霸业根基。而不善军事的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军队各种变幻莫测的战术,只用“结硬寨,打呆仗”六字口诀,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一举平定了拥兵百万的太平天国。
谋略主要分为阴谋和阳谋,自古以来不乏善用阴谋者,如陈平、贾诩等。自然也有善于用阳谋者,如范蠡毁国事夫差,比如王猛金刀计陷害慕容垂,还有战国时期的连横合纵、远交近攻等谋略。还有公叔痤用计驱逐武器、晏子二桃杀三士都是不错的计谋。但是这些都是因事而成,换一个人或许就不好使了,而真正高明的手段,往往是无往而不利。接下来,我们讲讲中国历史上高明到极致的六大阳谋。
秦赵争上党
1、死地抽身:冯亭献上党
战国后期,秦国异军突起,成为了当时的天下霸主,而秦襄王时期,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谋略,步步为营,蚕食三晋领地。而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扼守着秦国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宜阳等地,是秦国首个要拿下的目标。因此,数十年来,秦国持续不断的进攻韩国,韩国的土地被秦国蚕食,最后成了葫芦状,北部大面积土地就是今天所谓的上党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长治和晋城附近的一片区域;南边则是中原的郑州、南阳周边地区。葫芦口就是野王城,也就是今天的沁阳。位于太行山余脉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区域。
秦国为了吞并上党这块战略要地,公元前262年,秦军拿下了野王,将韩国南北两片土地切断,随后就准备开始收割上党。韩国军力属于七雄中最弱的存在,特别是当年被庞涓打垮又在西线被秦国拿捏多年之后,根本没有余力反抗,所以若是任由秦国蚕食,韩国将会沦为大举东出铁蹄下第一个亡魂。
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第三方,将祸水转移,起到曲线救国的作用。所以上党太守就玩了一手高级的,冯亭既不与秦军血战,也不选择逃亡,而是选择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因为上党实在是个好地方,对于赵国来说,是一块绝对不能让给秦国的宝地,因为这个地方在山西东南部,下山就可以直接攻击邯郸,只有将上党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赵国无忧。
长平之战
而当时赵国又是天下唯一的军事实力能匹配上秦国的强国。而上党这块肥肉秦国惦记了这么多年,如今已经是到嘴边的熟鸭子,怎么可能放任,再加上赵国一旦占据上党,就可以居高临下威胁秦国占据的河东地区。所以,这块地要么在第三方手里,要么就是秦赵两国必须争抢一番的战略要地。
果不其然,赵国几乎没有什么考虑空间,只能硬着头皮接过这烫手的山芋,而秦国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派出大军开始大举进攻上党,秦赵之间一场大型战略性决战即将在上党地区上演。而作为第三方的韩国反而从上党抽身,而且自此之后,很长时间内,韩国不再是秦国的第一关注对象,秦赵之间的战争,延续了很多年,而韩国虽然失了半壁,但是却在两强之间得以存活,直到230年才被秦国所灭,基本上是多存活了30余年。
2、专攻要害:孙膑两攻大梁逼死庞涓
战国中期,齐国只用了两场战役,就将不可一世的百年霸主魏国拉下神坛,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第二代霸主。这就是,孙膑两次偷袭大梁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的霸权渐渐式微,主要是因为三晋内部不和,魏惠王因为国家实力强横,就对赵国和韩国颐指气使,引发了两国的不满。赵国率先发难,不再以魏国马首是瞻,为了扩张领土,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
桂陵之战
此举引发了魏国极大的不满,手下的大牌小弟打自己的死忠马仔,那完全是不给他这个大哥面子,所以魏国一怒之下,派遣庞涓攻击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自然顶不住魏国的进攻,但是赵国也没有那么弱,需要魏国集中力量攻打,赵国又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于是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国自然乐意看着三晋内部火并。段干朋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就可以起到削弱两国的作用。
孙膑在这个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改进,一路按照既定战略,另一路那就是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然后逼着魏国军队回援,再然后则半路截击。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之后,得知齐国偷袭了大梁,只能回军救援。齐军实力不如魏国,所以一面佯攻大梁,一面在平陵牵制魏军主力。庞涓分身乏术,只能率领部分军队离开平陵驰援,结果在桂陵被俘,成为了要求魏军撤出邯郸的交换条件。
公元343年的马陵之战,同样是一样的套路,魏国进攻变法崛起中的韩国,韩国虽然实力也还将就,但是却顶不住魏国大举压上的进攻,不得已之下,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同样等到魏韩火并得差不多时,方才出手。在韩国五战全败的情况下,齐国果断出兵,直接照搬11年前的旧方案,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国这一次并不是没有准备,还是留了小部分精锐在国内的,这部分军队被孙膑使计,打得全军覆没。魏国无奈,只能临时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
马陵之战
这一次魏国集中了全国所有的精锐,想要和齐国决一死战,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的向齐国打来。齐军以逸待劳,利用马陵的有利地形,然后采用减灶法等诱敌深入之计,将庞涓主力大军引入马陵,然后伏兵四起,歼灭了庞涓在内的大部分魏国精锐。随后大军追击,俘虏了魏国太子申。此战之后,齐国正式取代了魏国,成为了新的天下霸主,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东方霸权时代。
齐国,主要是利用魏国兵力的一个缺陷,抓住了弱点之后,两次游刃有余的以弱胜强。魏国是战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职业军人化的国家,也就是打造了职业军队魏武卒,然后以这支部队为主力,再加上以往的耕战模式,所以在一百年里实力冠绝天下诸侯。但是职业军人虽然优势巨大,也并不是没有弱点。
魏武卒虽然精锐,是当时天下无敌的步兵,但是缺点就是人数太少,只够打一场战争,一旦出战,那后方必然空虚,而如果留部分守后方,那前线又很难拿下,主要还是在于那时候人口和生产力太低,国家养不活太多的职业军人。还有就是魏国地缘政治太差,位于中原四战之地,被四方诸侯包围着打,四面敌人太多,往往会顾此失彼。齐国正是抓住了魏国的弱点,两次趁魏国主力外出,而偷袭魏国老家,一举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再然后就是逼魏国军队回援,再于半路截击,便轻易大获全胜,此乃阳谋,但是魏国却无可解决的办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魏国的生产力能养出四十万魏武卒,那魏国大可以四面出击,全线开花,轻松统一天下。
推恩令
3、深谙厚黑:推恩令
历史上最高级的政治手段,非推恩令莫属。西汉与秦朝不同,采用的是分封和郡县制度并行的一个国家制度,所以,地方诸侯王的实力很强,对中央政府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诸侯王强悍的时候,封地内所属的官员任命,以及税收和财政分配都由诸侯王决定,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长此以往,势必会重新回到战国时代,上演一次历史倒退。
汉文帝后期,地方诸侯王实力已经相当强悍了,好在当时国家还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中央政府采用的是放权态势,所以诸侯王影响力没那么大。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因为少年天子,还想要削藩,于是引发了诸侯王的抵制,然后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好在周亚夫平定了叛乱,西汉才继续稳定发展。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形式不一样了,北方的匈奴衰落,而西汉经历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国富民强,军事实力也实现了崛起,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向匈奴进行大举反攻了,而且西汉也具备了这个实力。但是要想全面反攻,实现千古伟业,仅凭有实力可不行,还需要内部团结。所以诸侯王的问题,就到了不得不解决的阶段了,毕竟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够集合全国的力量去开疆拓土,出击匈奴。
削藩又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如何削成了重点,毕竟前车之鉴尚在,若是强行削藩,势必会造成诸侯王反叛,那样又要进行平叛战争,徒耗国力还劳民伤财。所以,削藩需要智取,主父偃在汉文帝时期贾谊《治安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改进,最终提出实行推恩令。
原理很简单: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推恩令
这一条计策极狠,毕竟在西汉时期,诸侯王养尊处优,身后女人一大堆,总不至于只生一个儿子吧,原本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余的贵族只能在王国内接受诸侯王的安排,从事些看似还可以的岗位。而那些参与过夺嫡的人,可能在失败后,就没那么幸运了。而现在好了,随着推恩令的颁布,那些非嫡长子的宗室人人都可以分得一片领地,成为列侯。而且是由郡守统辖,不必完全遵循诸侯王的号令。
有这等好事,自然诸侯王手下,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儿子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帮助这条政策的推行。一条简单的计策就完全分化了诸侯王内部,即使诸侯王和其继任者百般不同意,但是又不得不遵从,首先不同意就是有违圣旨,同时破坏了大量宗室子弟的利益,那样还不用朝廷出手,自己封地内都会打成一团。如此,完全没有对抗中央的实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传的代数越多,封地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彻底失去和中央抗衡的实力,困扰西汉数十年的分封乱象就此解决。自古以来,用利益去制衡和破坏利益,往往都是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