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者王本华评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在试卷中随处可见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已经结束,语文试卷有什么特点,未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把握教材?
一起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的解读。
王本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培根铸魂在试卷中体现充分。高考以试题的形式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且,与政治等其他学科都不一样,试题带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色,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育人,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常年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今年试题全面深入关联教材,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一线调研时,很多高中教师会问:教材里的这个内容高考会考吗?整本书阅读单元里的《红楼梦》《乡土中国》高考会考吗?今年的试题也给了一线教师信心,因为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在试卷中随处可见。
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首先是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
比如新课标Ⅱ卷的文学类文本选的是沈从文《社戏》,沈从文是课文作家,初中教材里学过鲁迅的《社戏》,这会让考生感到很熟悉。学生作答起来有亲近感,会感到命题很友好。第7题的3个选项也都和教材选篇相关,其中的B选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传统白话小说,高中还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新课标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
除了指向选篇的关联,还有些指向教材里那些看似不会考的内容,这也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比如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家乡文化生活”,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还有一个活动单元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很多教师会质疑,高考会考这些吗?今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其中一个题的选项又与教材中用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这些内容都与教材的内容密切相关,一线教师看到这些试题会感到很欣慰,也会明白新高考“引导教学”的决心。
二是隐性的关联。这一点也很重要,要让一线教师认识到,不能把课文掰开了揉碎了之后一点点塞给学生。试题体现了和课程观念的3种关联,一是整合,二是情境,三是典型任务。比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教材强调整合,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就是读写结合类试题,打通读和写;教材强调情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法给星球小学的学生讲一个成语、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变身为小老师,情境、典型任务都在里面了,题目中给出的3个成语也都是小学、初中、高中学过的。
总体来说,高考语文试题和教材的关联,显性部分让一线教师很高兴,但更要关注隐性的内容。教师只有吃透了,才知道教学往哪里走,该怎样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