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关键大坝被炸,谁干的?马克龙替中国解围,澳总理开访华条件

  法国总统马克龙用实践证明中法友谊牢不可破,在北约内部替中国解围;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竟然公开要开访华条件;

  俄乌战场发生重大灾难,大坝被炸,谁是幕后黑手?

  一起震惊世界的灾难,刚刚在俄乌战场上发生:

  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6日凌晨,乌克兰南部赫尔松州俄罗斯占领区内的卡霍夫卡大坝突发决口。

  

  卡霍夫卡大坝与卡霍夫卡水力发电站建于1956年,大坝长约3公里,横跨第聂伯河,背后是巨大的水库和第聂伯河上游。

  而在溃坝发生时,卡霍夫卡大坝库容接近180亿立方米的设计极值。如果用西湖进行对比,卡霍夫卡大坝的库容量约相当于1200个西湖。

  如此巨量的河水不受任何控制的涌向下游,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据俄占赫尔松当局官员透露,控制区内80个定居点、约2.2万人可能受灾;在第聂伯河北岸,乌克兰内政部顾问格拉申科表示,约1.6万赫尔松居民或受到洪水的直接影响;

  

  其次,国际知名水利工程专家、昆士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休伯特·香颂对媒体指出,从水库的体量看,大坝被毁可能导致乌克兰南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州及克里米亚未来6到12个月的供水面临困难。

  再次,据乌克兰国家广播公司称,水位降低也将影响欧洲最大的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运转;

  最后,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表示,这是“几十年来世界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将在未来几年对数十万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英国《卫报》则指出,乌克兰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河道水位降低,将破坏这个“粮仓”地带的产粮能力。

  

  事态如此严重,自然令人质疑,到底是谁摧毁了卡霍夫卡大坝?不出任何意外,俄乌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又是新的一轮指责游戏:

  塔斯社援引俄方消息称,大坝是被乌军的炮击蓄意摧毁被毁,而乌军使用的可能是美制多管火箭炮,这是完全的“恐怖袭击”;

  乌克兰军方则反驳称,大坝和水电站系由俄罗斯占领当局从内部炸毁,乌总统泽连斯基称这是“俄罗斯恐怖分子”的错,他们“必须被驱逐出乌克兰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谁说的才是真相?首先,我们看是不是乌方所为?

  根据休伯特·香颂的说法,目前流传的大坝受损视频及图像,均显示出坝体结构的混凝土核心层受到损坏。

  卡霍夫卡大坝是典型的重力坝,这种坝体要被毁坏成视频中的样子,不是简单的外部攻击,也就是俄方所谓美制火箭炮的炮击所能搞定的,只能是派出工兵部队,在坝体内埋设大量炸药进行内部起爆。

  也就是说,对于这种位于俄军控制区的大型基建目标,乌军要想摧毁,只有三种办法:

  其一,派出战略轰炸机,使用至少1吨以上的重型炸弹进行连续轰炸;

  其二,使用多枚弹道导弹进行集火攻击;

  其三,派出大部队占领该区域,然后让工兵埋设炸药炸毁。

  很显然,以上任何一种方案,都是乌军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晶晶也并不认为俄官方有刻意制造这种大型灾害的必要。

  

  表面看,大坝算是民间目标,如果为了在舆论上嫁祸乌方,对它搞“恐怖袭击”,俄罗斯也未免太过愚蠢了些。

  但如果大家深入去想一下,如果这个大坝,不是纯水利上的作用,而是跟军事部署相关呢?

  我们换个角度去审视这起“事故”,情况就明显对俄方不利了:

  在去年的赫尔松战役后,清扫完第聂伯河北岸的乌军就与占据赫尔松州大部的俄军,构成了隔着第聂伯河遥遥相望的态势。

  也就是说,卡霍夫卡大坝本身,就是北岸的乌军向南岸的俄军发动进攻的一座天然桥梁。

  所以在去年赫尔松战役期间,战场上就曾多次传出俄军要炸毁卡霍夫卡大坝以阻止乌军向南进攻的传闻。

  

  而如今乌军多次放话要进行战略大反攻,以一场彻底的大胜让俄方丧失将战争坚持到底的信心。这时候的俄军,自然就会有所考虑了:

  虽然乌军表现出很多把反攻方向放在乌东四州的迹象,但万一这只是乌军放出的烟幕弹呢?乌军实际的反攻方向,会不会是赫尔松这边?

  毕竟赫尔松再往南就是克里米亚半岛,相比乌东四州,这里才是俄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如果俄方做出的是这种判断,那么一不做二不休,先把卡霍夫卡大坝给炸了,一招“水漫金山”,就可彻底断绝乌军从赫尔松方向发动反攻的可能,同时俄军自己也可以放心的把主力加强到乌东方向,避免兵力分散的尴尬。

  只是在过去,考虑到炸毁大坝的可怕后果,俄国高层也不敢冒这个险;但如今乌军大反攻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俄方显然是要孤注一掷了。

  

  晶晶注意到,不少西方水利专家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他们提出,大坝决口前的最高水位是17米到17.5米,这比近年丰水期的平均最高水位高出1米左右。

  也就是说,拥有大坝控制权的俄方,极有可能是故意趁丰水期多蓄一些水,这样炸毁以后,被洪水淹没的土地面积会更大,阻滞乌军进攻的成功率也就更高。英国《卫报》就称,“这其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预谋”。

  当然晶晶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显然是西方媒体的猜测,双方众说纷纭,而出事的地方从地理距离上讲,离我们也太远,媒体的烟雾弹太多,我们无法知晓真相。

  甚至不排除俄方因为战事而疏于对大坝的管理造成水位异常增高,导致大坝出问题。

  

  但无论如何,晶晶认为,大坝如今是真的决堤了,乌克兰的国土再次出现灾难,也丧失了从赫尔松方向发动大反攻的可能;俄方明显能从中获得军事态势优势,但也必然要为此承担西方的又一轮舆论道德压力。

  晶晶在做分析的时候也很难平静,无论如何,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太多,这场人为的“天灾”之下,是人们痛苦的呼号,没有任何赢家。

  说完乌克兰战争前线的情况,我们再聊下跟中国有关的两条消息。

  首先是中法关系。

  法国总统马克龙以一趟不惜得罪整个西方的中国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高瞻远瞩。并以实际行动证明,比起得罪中国,还是与中国保持友好最符合欧洲的利益。

  让晶晶尤其钦佩的是,马克龙真的在用具体行动实践他的立场。

  日媒在上个月爆料称,北约计划未来一年在日本设立办事处,以此作为北约跟日本政府的联络处;但在当地时间6月5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反对这一提议。

  

  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北约驻日本办事处”有什么名堂?

  简单来说,美国和日本政府都非常希望以欧洲为中心的北约组织能进入亚洲,在对抗俄罗斯之外,把中国也列入其对抗名单中,也就是让整个北约30个成员国都成为美日军事对抗中国的同盟军。

  所以如今若能将这个“办事处”开设成功,就等于是让日本拥有了一个与北约讨论这些危险话题、影响北约内部对亚洲事务决策的稳定渠道,距离日本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将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明白了这些后,我们才能理解,为何马克龙要反对这一提议:

  其一,马克龙公开表示,北约这个跨大西洋安全联盟应该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北大西洋地区,而非亚太地区——眼下北约还有支持乌克兰对抗俄国这个艰巨任务,这时候再分神去东亚,那就意味着欧洲各国,是真的要全心全意为美国的利益奉献一切了,所以,从欧洲自己的私心讲,欧洲也不允许美国“分心”;

  其二,除了欧洲对自己安全上的考虑之外,晶晶认为,法国确实也有明确立场,不支持任何“助长北约与中国产生紧张关系”的事情。

  毕竟在4月份访华后,一方面法国与中国又签订了许多经贸大单,另一方面马克龙开始大力提倡“欧洲战略自主”论,认定中国才是能帮助欧洲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最佳帮手。

  这时候欧洲国家都跑去亚洲对抗中国,马克龙当然是最不乐意的。

  

  但问题是,马克龙的反对,能否撼动西方的立场呢?

  晶晶对此其实并不乐观:

  其一,因为“亲华”,马克龙在欧洲已经承担了巨大压力,这时候继续抛出这种对中国有利的言论,只会强化欧洲各国亲美政客对他的排斥;

  其二,这件事表面上是日本政府与北约的问题,但实际是美国在幕后主导一切——拉北约到东亚对抗中国,正是美国反华大旗的关键一步。事关美国核心利益,美国是绝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向马克龙让步的,而法国也确实没有多少可以威胁美国的筹码。

  但无论如何,马克龙的声音很重要,这也让美西方明白,中国在西方内部,可还是有法国这样的重量级朋友。所以对于马克龙的这种帮忙,我们要表达最真诚的感谢,但具体该如何对抗,如何破局,其实还是要看我们自己。

  

  晶晶注意到,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似乎也想复刻马克龙的对华友好,但令人遗憾的是,阿尔巴尼斯的实际行动,却大打折扣,实在是有些那么“不太友好”。

  当地时间6月5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接受澳洲广播公司采访时,再次对外确认,他的确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到中国访问,只是目前仍在确定一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日期。

  但阿尔巴尼斯随后话锋一转表示,除非中国“把所有贸易障碍都移除”,否则自己不会与中国“继续保持接触”。

  

  晶晶注意到,其实在上个月G7广岛峰会期间,受邀参会的阿尔巴尼斯就颇有些自得地对记者表示,他已经收到访华的正式邀请。

  但随后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就明确表示,除非在解决澳中两国的贸易和领事争端方面取得“持续进展”,否则阿尔巴尼斯不会前往中国。

  这里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个问题:阿尔巴尼斯为何要到中国访问?

  这其实不难解答:

  自从澳洲前莫里森政府于2020年主动把澳中关系搞砸后,澳大利亚在经贸上就遭到中方的一系列制裁,从大麦到煤矿,甚至是龙虾和葡萄酒,所有澳大利亚在中国热销的产品几乎无一幸免。

  

  最“糟糕”的是,就在去年,莫里森总理本人也因在疫情、贸易等方面的糟糕表现,在大选上输给了承诺要缓和对华关系的阿尔巴尼斯。而既然是因为这种原因上台,那么阿尔巴尼斯本人当然必须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亲自到中国表达对华善意,也就成为阿尔巴尼斯最希望达成的“政绩”之一。

  所这就是我们必须厘清的其中关系:

  澳洲政府反华在前,导致其对华经贸遭受损失在后。因此澳洲要避免对华经贸继续损失,那么就必须是自己先拿出足够的对华善意。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明白,阿尔巴尼斯这种要求,究竟有多无厘头了——阿尔巴尼斯居然要求中国先解除对澳洲的经贸制裁,然后他才愿意前往中国释放善意。

  

  毫无疑问,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是中方根本不可能接受的。但这也正是最大的疑问所在:澳洲政府哪来如此大的自信,认定中国会先向澳洲做出让步?

  晶晶觉得,这是因为,澳洲人太过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

  澳洲是美国建立反华包围圈的关键一环,因此阿尔巴尼斯政府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拿这一点向中国敲竹杠——要想避免澳洲彻底站队美国,你们中国就必须在经贸上展示足够的“善意”。

  

  但坦率说,澳大利亚有这个资格吗?

  说白了,中国愿意与澳大利亚缓和关系,是有要分化美国反华包围网的意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就是中国必须争取的对象。

  但从产业链供应链上讲,澳大利亚有什么优势吗?即使澳大利亚的煤炭、铁矿这些,对中国来说,也纯属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澳大利亚看消息了没有?中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要减少25%的煤炭进口,这部分减少的额度,如果澳大利亚不想独自承担的话,还是要识相一些。

  

  铁矿方面,未来10年内,中国仍然会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家,对于铁矿进口依赖方面,中国也有布局,在规划中的新央企,集中整合中国铁矿石进口业务,会大大提高中国在市场上对铁矿石的定价权。

  面对这种情况,阿尔巴尼斯政府居然敢趁机要挟中国?晶晶觉得,这个短视的澳洲政府,也真是过于傲慢了些,可千万别像你的前任一样,被赶下台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