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0首)

  小学必背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0首)

  

  第1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译文】

  初夏时节,梅子长得金黄,杏子也很丰肥,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却已经稀稀疏疏。

  夏日悠长,篱笆外没人路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地飞来飞去。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吴中区)人。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著名的组诗,这首诗则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诗人运用轻快浅白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了初夏江南农村的静谧景象。第一句写水果,梅子和杏子都是在此时成熟的水果,一个金灿灿,一个胖嘟嘟。第二句写农作物,麦花和菜花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雪白”和“稀”的对比,已经暗藏时节的变换。第三句向我们交代了时间和场景,初夏白日悠长,篱笆外无人路过;与人迹罕至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第四句所描写的昆虫,只见它们正上下翻飞,自由自在。一静一动,使静谧的景象显得更加安静;而篱落无人,也向我们暗示了农民正在田地里参加劳动。

  除了这首诗以外,《四时田园杂兴》还有很多名篇。它们有的描写清新的田园风光,有的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有的则抨击了官员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村生活的面貌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范成大是陶渊明以后与农民走得最近的诗人,而《四时田园杂兴》也堪称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第2首 《宿新市徐公店》

  

  【译文】

  一道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农田深处。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中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他的诗自成一派,人称“诚斋体”。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外出的旅中。他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开头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疏疏”说明这里的房屋修建得并不精致,是穷乡僻壤的穷苦之家,同时也反映出民风淳朴,篱笆并没什么用。“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进一步说明此地的偏远。接下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后两句的描写由静态转向动态。首先是儿童打破了宁静的乡村画面。“急走”与“追”仿佛带着喧闹的声音,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最后,黄色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花海里,我们不难想象这时儿童的焦急与兴奋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失落,而这更表现出了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使整首诗洋溢着活泼欢快的气氛。

  第3首 《清平乐·村居》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带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婉转动听,这是谁家的白发老人家呀?

  大儿子正在溪水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那个可爱的小儿子,他正躺在溪边剥着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少年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来率军归附南宋。他曾上疏力主抗金,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其词慷慨雄壮、沉郁悲凉,他被后世视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为为“苏辛”。

  【赏析】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安乐祥和的江南农家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词的开始介绍了这家人的居住环境:房子虽小,但环境清幽可爱,虽是陋室也无妨。屋子里传来了婉转动听的吴语,言语间带着醉意,应该是饱餐之后的闲聊。吴语本就温软,醉语就更加动听了,多了几分媚意。房屋的主人是一对年老的夫妇。翁媪二人白发苍苍,“白发”说明了夫妇二人的年老,也说明乡间生活的平安富足与二老的恩爱,因此才能相伴到如今。二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养育了三个孩子,到如今多么幸福美满。词的下阕写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在辛勤劳动,唯有小儿子在做闲事。一来是他年纪尚小,二来是因为翁媪二人疼爱幼子。一句“卧剥莲蓬”,写出了孩童的顽皮可爱,也让读者和二老一样“喜”上了这个小孩。

  第4首 《卜算子·咏梅》

  

  【译文】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独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漫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赏析】

  这首词作于1961年。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下这首词。毛泽东是针对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词中一扫原词的哀怨气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上阕起始二句叙季节的变换,既平直自然,又蕴含哲理。“风雨”“飞雪”当然是指当时新中国面临的种种困难,而“迎”“送”二字则显得颇为轻松活泼,显示出作者面对困难时的自信从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环境的恶劣,越是严寒,就越要开放,越要美丽。

  下阕是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但在春天来临时它便凋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品格,它只想把美好的春光奉献给大家,自己则默默无闻地享受着做一个奉献者的乐趣,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

  第五首 《江畔独步寻花》

  

  【译文】

  黄师塔的前面、江水的东岸,我在明媚的春光中漫步,被徐徐微风吹得有些陶醉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那一簇自由绽放的桃花———究竟是深红色更好看,还是浅红色更好看呢?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一生颠沛流离,其诗歌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成就极高,被称作“诗史”。后人又常常将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春日漫步浣花溪旁所见的风景。诗的第一句写看花的方位和天气,春光明媚,暖和的微风将诗人吹得心神荡漾,这是渲染看花时的气氛。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中,作者看到了水边深深浅浅的红色桃花。作者住在成都西郊,远离喧闹的都市,可以自由自在漫步。“懒困”二字,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也表明了作者流连春光时心情的闲适轻松。而这郊外的一簇无人看管的桃花,自由自在地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和作者此刻闲适恬然的心境是如此契合,因此在作者眼中,花朵的颜色无论是深红还是浅红,都是那么可爱。杜甫一生生活困顿,颠沛流离,在四川生活的这段时间是他生命中少有的幸福岁月,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也都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情感。

  第6首 《蜂》

  

  【译文】

  不管是在平地上,还是山峰上,各种各样的景色中都有蜜蜂们的身影。

  它们辛苦地酿成蜂蜜之后,到底是为谁付出的辛苦,又是为谁酿造的蜂蜜呢?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人,唐代诗人。曾经十几次参加科举,但都未考中。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883年投奔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生逢乱世,因此醉心于道家思想,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作品,希望能够提出一套使天下人平安富足的“太平匡济术”。

  【赏析】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的乱世,曾经想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因为不公正的社会和黑暗的官场而屡屡受挫。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百姓的艰难都有深刻的认识。

  诗的前两句写蜜蜂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在辛勤劳动中“占尽”了“无限风光”,这是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百姓们辛苦劳作,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是为什么呢?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封建剥削者们让国家民不聊生,江河日下。诗人在讴歌了伟大劳动者之后,又鞭笞了那些不劳而获的社会蛀虫。

  第7首 《独坐敬亭山》

  

  【译文】

  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们渐渐消失了踪迹,孤单的云朵也自顾自地飘向远方。

  能够与我彼此互相欣赏,永不满足的,只有我面前的这座敬亭山了吧。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人称“诗仙”,又因为嗜好喝酒,自称“酒中仙”。他与很多诗人有交情,后人将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二人为中国诗歌史的两座巅峰。

  【赏析】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作者晚年漂泊流离的时期,其感情基调无疑是落寞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是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到敬亭山的,诗的前两句写鸟儿高飞,孤云飘散,本来不过是寻常之景,但作者却感觉一切都在厌恶他,抛弃他。人们从来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来感知世间万物,当负面的情绪萌生,便会感觉一切都在与自己作对。鸟飞云飘本来都是活泼的、动态的景象,但一个“尽”字,一个“闲”字,便立刻将这动感凝结了,整个画面都随之静了下来,周围的一切都渐渐地散了,远了,作者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就在这时,突然发现眼前这座屹立不动的敬亭山,依然在默默陪伴着自己,仿佛自天地开辟便一直庄严地守在这里,倾听从古至今每一位寂寞人的诉说,这无疑是对作者最大的抚慰。

  那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领略了怎样的寂寞,才会同一座山“相看两不厌”呢?我们不知道李白到底向大山倾诉了什么,也许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许是颠沛流离的感慨,也许是时局动荡的担忧……显然敬亭山是听不懂的,但当世又有谁能听懂?又有谁肯听?这座被人格化了的敬亭山,也许便是李白一生抱负最后的见证者。

  可以说,有太白这样的寂寞之人,才能发现这样的寂寞之景;有这样的寂寞之景,才能激发出寂寞之心;有这样的寂寞之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寂寞之诗。

  第8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译文】

  昨晚寒冷的阴雨连绵不绝,与江面连成一片,我们连夜赶到了吴地。现在才刚刚黎明,我就要送你离开了,你走后,将只剩我独对远方楚地山峰的孤影。

  你到了洛阳后,如果我在那边的亲朋好友向你问起我的消息,你就告诉他们,我一片像冰一样纯净的心装在像玉壶一样高洁的胸膛中。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作于王昌龄的谪宦(贬官另任新职)期间,这里是第一首。此时诗人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担任县丞,朋友辛渐要从润州渡江北上,前往洛阳,诗人很可能从江宁一路相送到润州,才与朋友分手道别。

  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并将这一场景写在了其二中:“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第二天清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就是此诗中的场景。

  诗人首先回忆起两人昨日赶来这里的颠沛艰辛,“寒雨连江夜入吴”———又是昏暗的晚上,又下着寒冷连绵的雨,一个“连”字,写出了满纸烟雨,不胜凄寒。然而即便是这样,两人也不得稍做停歇,今天一早辛渐就又要渡江北上。朋友这一走,“楚山孤”,诗人更孤。留滞在吴地的诗人就只能像远方孤立的楚山一样凝望着滔滔江水,凝望着朋友离开的方向。

  不过,诗人的这首诗可不仅是为了送别,还要将自己的志向与心迹嘱托给朋友,请他代自己向洛阳的亲友表白。诗人遭受了谗言而被贬在外,其为人处世是否清白只有自己知道。《宋书》卷九十二记载刘宋时代“清平无私”的良吏陆徽时写道:“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里王昌龄就是用“冰心”二字,来表示自己廉洁奉公、克勤克俭,与陆徽有着相同的品行。

  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玉壶”比喻高洁的胸怀。开元年间,宰相姚崇作《冰壶诫》来推崇“君子冰壶之德”,此后王维、崔颢、李白等盛唐诗人都曾以冰壶来勉励自己践履清明高洁的品格。诗人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是在向不理解自己的人委屈地解释剖白,而是告诉关心、信任着自己的亲友,自己对谗言诬陷的蔑视与不屑,对自身操守的坚持。

  第9首 《塞下曲》

  

  【译文】

  乌云遮住了月亮,显得夜更黑了,天边忽然有群大雁飞起,原来是匈奴的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正想要率领一路轻骑兵去追杀,纷纷扬扬的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是北魏济州刺史、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赏析】

  这是卢纶在边塞军营中创作的诗组作品中的一首,卢纶在那里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退。“月黑雁飞高”正透露出敌人趁着黑夜正在准备逃跑,惊起的大雁正暴露了行踪,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夜遁逃”,可见敌军已经全线崩溃。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己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三、四句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虽然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有如此,才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第10首 《墨梅》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绍兴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后刻苦自学终得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王冕酷爱梅花,他种梅、咏梅,最擅长画梅。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其是墨梅。他画的墨梅笔力遒劲,虽然只有墨色,却能把梅花生动地刻画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墨梅就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最后一句诗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虽然外表素淡,但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王冕的宣言。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山林,作画为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