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看三晋|到了临汾才是回家?这家博物馆给你答案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付明丽 郑洋洋

  一个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前,很多观众在排队体验。这里是山西临汾市博物馆模拟的陶寺古观象台,站在观测点,或扶摇直上,或盘旋山谷,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四季交替、时光流转。

  

  图为游客在临汾博物馆裸眼3D平台体验陶寺观象台观测过程。(本文摄影均为卢鹏宇)

  山西临汾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汾河谷地的丁村人点燃人类早期文明火种;4000多年前,崇山脚下的陶寺建起宫殿和城市;2600年前,晋文公在这里成就霸业……

  在风光旖旎的汾河畔,青松翠柏环绕间,以“日月相抱”为造型的临汾市博物馆尽显优雅大气。它的设计理念源于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2018年一开馆,便成为众多文博爱好者竞相打卡之地。

  “临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保证学术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以别出心裁的展陈方式和先进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说。

  据介绍,临汾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套),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木版年画等最具特色。博物馆基本陈列“表里山河”包括“远古足迹”等4个展厅,从远古到明清,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铺展开来。

  

  图为丁村人牙齿化石。

  “远古足迹”展厅通过对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枣园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这是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的复制品。这些牙齿呈铲状,铲状牙齿正是黄种人的特征。”临汾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负责人梁军介绍,丁村人的化石非常少,但对于了解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进程非常重要。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上承北京人,下启山顶洞人,处于向现代人进化的关键阶段。

  在第二展厅入口处,一件彩绘龙盘引人驻足。它出土于襄汾县陶寺遗址,质地为灰陶,盘内用红、白两色绘出团龙,红色表现龙头和盘曲的龙身,白色表现鳞片,口中还吐出枝杈状芯子。

  

  图为龙盘。

  “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彩绘龙盘,这是其中1件,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梁军介绍,陶寺龙盘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祈雨或祈求丰收时使用的礼器,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产物,也是华夏民族“龙的传人”的代表。

  陶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平原,东临汾河,背靠崇山。4000多年前,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合农耕。陶寺文化早期已开始筑城。到了中期,城址迅速扩张,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陶寺文化晚期,功能区废弃,城墙毁坏,陶寺遗址成为一般性的聚落。“陶寺遗址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表现出早期都城的雏形。”梁军说。

  

  图为陶寺遗址模型。

  “2003年发现的陶寺古观象台集观象、授时、祭祀于一体,印证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临汾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负责人梁军介绍,遗址处发现超大型城址、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大规模墓葬群、朱书扁壶……有学者认为,位于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的都城。

  说山西,不能不说晋国。晋国是周代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始建于西周,创造了璀璨的晋文化。临汾是晋国的核心,是晋霸春秋的策源地。同一时期,在晋国周围还有一些小诸侯国,如洪洞的南秦、翼城的霸国等,都是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青铜器文物展柜一角。

  

  图为临汾出土的精美青铜器。

  霸国墓地出土的铜鸟盉造型奇特,通体布满精美纹饰。铜鸟胸腹部向前斜伸一管状长流,尾下腹底有一象首足,象鼻外卷。有专家认为它是酒器,也有学者根据与它一同出土的铜盘推测,它们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场合用来洗手的器具。

  

  图为铜鸟盉。

  “从西周中后期开始,霸国逐渐衰落,很可能在春秋早期被强大的晋国兼并。”梁军说。

  梁军带记者来到一个长12余米的展台前,“要特别介绍一下《赵城金藏》。”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为金皇统年间刻印,有7000余卷,现存4000余卷,既是佛书,也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算等,如今已成孤本,极其珍贵。

  1933年,《赵城金藏》发现于洪洞广胜寺。1949年,移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赵城金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而在临汾市博物馆也藏有一卷。

  

  图为《赵城金藏》。

  在“洪洞大槐树”的一块展板上,则介绍了600年前,迁徙的队伍从洪洞大槐树下开拔,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今天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图为展览最后的几件器物。

  最后,在博物馆展览结束的出口处,陈列的一个展柜引起了记者注意。一件石器时代的尖状器、一件三足陶鬲、一件青铜簋、一件刻花梅瓶、一个智能机器人模型。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在临汾博物馆得以完整的展示,在临汾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体现的如此脉络清晰。“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恰如这句临汾的文旅口号,道出了临汾对于华夏文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