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阿细跳月》教学反思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少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少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4节拍。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改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彝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少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同时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 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5/4拍不是中低年级音乐学习的内容,但由于它是乐曲鲜明的、主要的特征,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音乐独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所特有的节日,在欣赏音乐前首先让学生通过欣赏介绍火把节的视频资料,来熟悉和了解彝族人民的节日。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时跳舞蹈时唱的歌曲就是《阿细跳月》,运用这个视频资料来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新歌。学生对彝族人的服装和舞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甩手和踢脚。充分发挥音乐的音响特点,让《阿细跳月》的音乐贯穿于整堂课中。作为律动的背景音乐出现,让孩子潜意识的受到旋律的感染,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在正式聆听时更好的体会乐曲,还为后面编唱歌词的环节作好了铺垫。教学中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较准确的哼唱出乐曲的主旋律,能在B段音乐中,跳出5/4踏点步,达到了“会在踏点步的基础上做出阿细人特有的五拍子舞步”教学要求。并创造性地变化手和臂的动作。在观察视频时,通过说一说,编一编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音乐学彝族人跳舞时,对A段音乐能唱出歌曲的优美,在B段音乐能唱出歌曲的欢快。从而通过这些环节帮助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拓展孩子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音乐表现了一种热闹的场景,但不是从头到尾乐曲始终是热烈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里教师问到:乐曲热烈的地方力度、速度是什么? 往往低年级学生会答:声音很大之类的答案。音乐学科需要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乐曲等特点,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速度与力度和乐曲热烈、舒缓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速度用快与慢来表示,力度用强与弱来表示,来纠正学生以往错误的语言描述。那么今后学生在回答教师诸如速度、力度之类的分析音乐特点的问题时,学生们就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专业术语来表达了。这首乐曲的开头和结尾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音乐开始恨轻很弱,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强,到结尾时达到最强、最激烈的程度突然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乐曲的强弱与快慢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的高低起伏等动作来表现出来。当音乐慢而弱的时候,学生的手势可以压低或用形容小动物的形象来表现;当音乐快而强烈的时候手势可以抬高,表现乐曲情绪的起伏。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中结合乐曲的特色和舞蹈性,我先用玩模仿游戏的方式把学生们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从很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肩慢慢把3加2的拍子教给他们,再合上音乐,这首乐曲的节奏就不难了,让学生听唱主旋律,在完整的音乐中找出主旋律的找一找主旋律出现的次数,用找学生拍手的方式来公布答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让同学们找一找这首乐曲里有哪些乐器在演奏,找到之后来模仿一下,这样带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更有效的听音乐。 因为彝族人民热爱舞蹈,个个能歌善舞。所以欣赏了音乐,为了进一步感受音乐,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舞蹈短片,再让几名学生到前边自由模仿看到和学到的舞蹈动作。虽然由于协调能力的有限,学生的动作并不标准和优美,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适当而及时的鼓励决不能少。简单的肢体动作,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体验。在这里,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舞蹈短片,并让几名学生到前边自由模仿看到和学到的舞蹈动作。虽然由于协调能力的有限,学生的动作并不标准和优美,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好学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适当而及时的鼓励决不能少。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师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最后,在学会舞步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几位表现不错的学生在前边围成圆圈跳舞,其他学生原地跳舞。全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增加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同时提高了。

  教学中的遗憾和不足之处:在创编A段动作时学生的想象空间比较狭窄,想像的物体较少,不是很丰富。在听赏第一遍完整聆听,孩子们能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认真聆听,并大胆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一点我要继续改进继续发扬。在第二遍听的时候在每一段的地方做了介绍,孩子们就像走马观花的聆听多了一遍,如果在第一遍以后我教学生唱一唱这首歌曲的主题音乐,在熟悉主题音乐的基础下分段聆听就让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本体。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主题第一部分音乐中通过几种乐器发复出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描述音乐的情绪。第二部分通过几次的音乐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描述音乐的情绪。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描述音乐的情绪。

  欣赏课需要明确,上课环节环环相扣,激励学生去大胆思考问题,大胆回答问题,还有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这些都我在课堂上的积累和总结而来,自己的教学不足地方记录下来,作为日后的教学上的一个改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