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大硕士张老三:放弃华为工程师,事业正红跑到国外做水管工

  原标题:北大硕士张老三:放弃华为工程师,事业正红跑到国外做水管工

  或许在每个国人的小时候,都有过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以后进入北大清华念书,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能够进入北大清华念书的人,全部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但从这里走出的高材生们,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想接受自己身上名校带来的光环,干脆在毕业以后选择自主创业。

  比如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但也有一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老三,他个性十分独特,不愿意在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太久。

  张老三曾经以运动员为目标职业刻苦训练了一段时间,从武汉大学毕业以后却成为了一名锅炉工,不甘寂寞的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便辞职重新埋头学习之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当他的家人们以为这次张老三会安安稳稳的求职工作,步入正常生活的时候,他却再一次任性,放弃华为年薪优渥的工程师岗位,跑到国外成为了一名水管工。

  自小不甘平庸

  张老三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原生家庭条件相当不错,从小张老三就拥有着十分优越的教育环境,而他本人的头脑也十分灵光,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而这样优秀成绩的背后,也离不开张老三的勤学苦练,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知识有着一种近乎敬畏的感情,社会之上对于知识分子都十分尊重。

  所以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张老三的家长一直教育他必须好好学习,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张老三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却产生了和绝大部分同龄人完全不一样的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运动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我国的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崭露头角的时代,郎平等人的优异表现让国内观看运动会的同胞们十分高兴,正值青春的张老三心中萌生了自己也想为国争光的理想。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张老三说干就干。他开始在清晨时分起床锻炼身体,如果遇到认识他的长辈,他便会热情地告诉对方自己要时刻为成为一名运动员而准备着。

  理想虽十分丰满,却遭到了父母的无情鞭笞。父母告诉张老三,他目前的人生目标必须是考入重点大学,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为国争光。

  这样的争论在张老三的家庭中时常出现,性格活泼,从小就不甘平庸的张老三无法接受自己只能在学习上有所建树的事实,尽管父母表示坚决不支持他的运动员梦,但张老三也从未放弃。

  一路折腾的青年

  直到进入高三的时候,张老三个人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方面是他进入了青年时代,三观上趋向成熟,他也渐渐明白了当时父母极力反对他成为运动员的想法。

  另一方面,是张老三的性格比较“作天作地”,他一直热爱生活,热爱折腾,不安于一成不变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他虽然没有完全放弃运动员的梦想,但是也已经认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他没有文凭,只有热情也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的。

  高三这一年,张老三全情投入学习与复习,汲取知识的过程让张老三感到很幸福。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的物理专业录取。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张老三十分高兴,进入大学以后,张老三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不错,他依然还是那个有些诸多幻想的张老三,毕业的时候他对工作的岗位挑挑拣拣,最后却没有单位愿意聘用他。

  无奈,张老三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是靠着父亲托关系来到了一家工厂的锅炉房工作,成为了一名锅炉工人。但这样的工作条件和张老三的要求相差太大,他一鼓作气,从这家单位辞职,再次投身于学习之中无法自拔。

  在他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开始组建家庭的时候,张老三再次走入了学校的大门,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名校毕业的管道工人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张老三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态度,那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他每天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锻炼身体,保持着自己强健的体魄。

  从北京大学取得研究生学位以后,张老三的家人们对他称赞有加,大家认为这孩子虽然从小折腾,但是终究在学习上还是靠谱的。

  那个年代的研究生就如同金子一样宝贵,凭借着这样的学历,张老三顺利的入职华为。

  来到华为以后的他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上司们的一致认可,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

  随后,张老三更是得到了华为老总任正非的赏识,任正非十分喜欢他身上的这种精神,亲自提拔张老三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但是张老三在这个时候却再次开始折腾,放弃华为的高薪工作,跑到了加拿大。

  来到加拿大后的张老三,才发现自己的一时冲动代价有些高昂,在这里,张老三在国内取得的学位和成就并不能作为求职的资本。

  他只能重新学习,取得资格证书以后,成为了加拿大当地的一名水管工人。

  小结:

  张老三在加拿大工作多年以后,生活重新步入正轨,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这种折腾人生个中滋味,也只有张老三能够领会和领悟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