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3端午节遇到国际反过度包装日——让我们呼吁绿色端午、粽子包装减量

  2023年6月22日是第三个“国际反过度包装日”。这个重要的日子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于2020年6月首倡发起。它呼吁关注商品过度包装带来的严重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并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共同维护我们社会的环境公共利益。2023年,国际反过度包装日与端午节恰逢同一天,我们呼吁“粽子包装减量”,让2023年的端午节更加绿色、更加环保。

  近年来,我们却常常为购买粽子时面对的过度包装问题而犯愁。过多的包装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还给消费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影响。一层又一层的各种材质的包装材料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在短短的使用之后,随即变成了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中相当一部分难以得到有效回收和处理,最终造成环境污染。

  2023年6月20日,新华社报道了《拒绝过度包装,让粽子回归“原味” 》,揭露了粽子过度包装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特别是每逢端午节等传统佳节,“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等备受诟病。

  作为绿色意识的倡导者,我们可以亮出我们的“绿色消费权”,积极支持包装减量、生态文明,选择购买简约且环保包装的粽子。让我们共同呼吁,让2023年端午节更“绿色”,让我们对粽子过度包装说“不”!

  在实现绿色端午节的道路上,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行动。

  首先,亟需将“重量比例”引入国家标准。尽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来减少过度包装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遏制粽子过度包装,亟需将“重量比例”引入国家标准。事实上,很多年前这是最重要的标准指标之一,但后来不知何故,最简单易懂的“净重vs毛重”比例这一指标,被繁复的包装计算公式所取代,成了老百姓看不懂、只能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进行检测“是否过度包装。这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判断是否过度包装的依据变得复杂,只能依赖监管部门和技术部门进行专业的测量。为了使标准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建议在现有国家标准中加入诸如“粽子净重vs含包装的商品总重”的重量比例要求。

  其次,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理性选择、并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宣传倡导,选择那些采用简约包装的粽子,避免过度包装的产品。

  再者,商家和粽子制造商可以倡导绿色生产,简化包装设计,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节约和绿色创新,是生态文明时代产品包装绿色设计的方向。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靠大家。为了提高意识和加强行动,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积极宣传绿色端午节的理念,分享绿色消费的经验和实践。还可以 并且曝光过度包装的粽子。通过在话题下分享,如: #绿色端午节#、#减少过度包装# #减塑捡塑# #众生的地球#等等,我们可以集结更多人的力量,倡导可持续消费,共同创造一个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节日氛围。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2023年的端午节成为一个绿色的节日,减少过度包装,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让“粽子”成为绿色节庆日的代表,让我们的行动成为绿色发展的动力。在2023国际反过度包装日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发出呼吁,让绿色端午、粽子包装减量成为现实。让我们以绿色消费共同守护自然,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国际反过度包装日#2023国际反过度包装日#

  文 | 减塑捡塑编辑 | 绿茵

  【拓展阅读】

  2023年国际反过度包装日:呼吁包装减量,绿色消费_实践_保护_生产倡议书:过绿色端午节,让我们对粽子过度包装说“不”!周晋峰致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设立“6.22国际反过度包装日”

  

  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GBIF工作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平台录入并发布北京密云短趾雕数据,供参考及下载。

  据悉,绿会专家郭耕先生于2023年5月7日在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发现并记录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常罕见的大型猛禽:短趾雕。

  短趾雕(学名:Circaetus gallicus;英文名:Short-toed Snake Eagle)是鹰形目鹰科短趾雕属的猛禽,又叫短趾蛇雕。体长 62-70 厘米,身体沉重,上体灰褐,下体白而具深色纵纹,喉及胸单一褐色,腹部具不明显的横斑,尾具不明显的宽阔横斑。分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

  短趾雕主要以蛇为食物。蛇长可达150厘米或更长,先吃蛇头,通常可以吃完。这些蛇类有一些是有毒物种,但大多数是无毒的。食谱中也有其他爬行动物,特别是蜥蜴,偶尔吃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野鼠)、鸟类或无脊椎动物,也吃腐肉。

  短趾雕在中国各地均极罕见, 其中新疆为繁殖鸟,甘肃为冬候鸟,北京、辽宁、河北为偶见旅鸟。

  郭耕老师表示,在京城遇到非常罕见的短趾雕,彰显了我国,包括首善之区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具体地爱护家乡的一鸟一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公民科学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绿发会通过GBIF数据平台,来助力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

  数据下载地址:https://www.gbif.org/occurrence/4110312303

  素材/郭耕

  文/Sara

  审/ Daisy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管理机构第十届会议(Governing Body, GB 10)将于2023年11月20~25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总部举办。作为该条约的观察员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获邀参加此次会议。

  

  现将ITPGRFA管理机构第十届会议的暂定议程分享如下:

  一、 组织事项

  1. 通过议程和时间表

  2. 选举报告员

  3. 任命证书委员会

  4. 成立预算委员会

  二、报告及一般政策事项

  5. 管理机构主席报告

  6. 管理机构秘书报告

  6.1 能力发展战略

  7.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植物遗传资源的作用

  三、《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落实情况

  8.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拟议修正案

  9. 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系统

  9.1 多边系统的实施及运行

  9.2 加强多边系统

  10.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供资战略

  11. 全球信息系统

  12.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3. 农民权利

  14. 履约

  15. 粮农组织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落实工作的贡献

  16. 与国际文书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合作

  16.1 与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合作

  16.2 与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之间的合作

  16.3 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名古屋议定书》之间的合作

  16.4 与其他国际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合作

  四、工作计划和预算及相关事项

  17.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多年工作计划

  17.1 审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多年工作计划

  17.2 为实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宗旨审议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遗传序列数据”

  18. 通过工作计划和预算

  五、行政管理及其他事项

  19.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管理机构秘书续任和任期提议

  20. 选举第十一届会议主席和副主席

  21. 第十一届会议日期和地点

  22. 通过报告

  粮食和农业野生植物遗传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ITPGRFA是获取粮食和农业植物生物多样性所有成分及其利益共享的首个全面运作的国际机制,该条约旨在促进种子和其他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和公平交换。

  中国绿发会ITPGRFA GB10代表团现已开放少量名额,征集全球专家和青年代表,赴罗马实地参加此次会议。

  欢迎咨询参会事宜,请联系:宋老师 v25@cbcgdf.org。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7月10日。报名者需附简历及一张最近护照尺寸的数码照片。

  文:Sara

  审:Samantha

  编:dy

  编者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种群在地球上构成了生物群落,他们与存续环境的总和共同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近日从新华网报道获悉,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这将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据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全国一级学会,将持续关注本次大会的动态,并积极准备深度参与。

  按/Cherry 审/Tamm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在中国杭州举办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次会议审议,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这将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大型政府间科学计划,依托该计划建设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系内规模最大的自然保护地集合体,目前已包括738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左右。

  我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并于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亚洲位列第一。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大约每十年召开一次,旨在总结人与生物圈计划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上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发布以举办地命名的全球行动计划,迄今已成功召开四届。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与杭州市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全力筹备此次会议,研究全球各类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践案例,为人与生物圈计划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下一阶段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dc7ab2bbcc33039ee099cf89f59e8bf2×tamp=48391

  【中国绿发会讯】2023年6月12日至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第三十三次缔约国会议在联合国总部召开。

  本次会议将收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三个机构: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的代表关于其年度活动的报告。

  图源:United NationsUNCLOS第三十三次会议还将审议法庭的行政和预算事项,包括法庭2023-2024财政期间的补充预算草案,并将进一步处理委员会成员的服务条件。

  会议议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是选举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七名法官。会议将遵循选举程序进行,选出的法庭法官任期将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至2032年9月30日结束。

  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候选人为:

  弗丽达·玛丽亚·阿马斯·普菲尔特尔(阿根廷)

  穆罕默德·哈穆德(伊拉克)

  托马斯·海达尔(冰岛)

  堀之内秀久(日本)

  腾比莱·埃尔弗斯·乔伊尼(南非)

  奥斯曼·凯赫·卡马拉(塞拉利昂)

  康拉德·杨·马齐尼亚克(波兰)

  卡洛斯·阿尔韦托·马塔·普拉特斯(乌拉圭)

  李滋炯(韩国)

  路易·萨瓦多戈(布基纳法索)

  图源: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SPLOS/33/5此外,会议将审议秘书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9条向缔约国提交的关于海洋和海洋法的报告(文件A/77/331和A/78/67)。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蒙特哥湾开放签署。12年后,即1994年11月16日《公约》开始生效。《公约》包括320条和9个附件,通常被称为“海洋宪法”,它规定了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区域”、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以及争端解决等所有海洋活动的法律框架,并且作为国家、区域和全球海洋部门的行动与合作的基础具有战略重要性。

  多年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执行协定对按照正义和平等权利的原则加强所有国家之间的和平、安全、合作和友好关系,并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符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也有助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会或大陆架委员会) 的目的是便利在确定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方面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根据《公约》,沿海国应根据委员会的建议确定其延伸超过200海里的大陆架外部界限(该文本中的“海里”都是指1 852米的国际海里)。委员会应就有关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其建议和行动不妨害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划定的问题。

  委员会的职能是:

  (a) 审议沿海国提出的关于扩展到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资料和其他材料,并按照第76条和1980年8月29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谅解声明》提出建议;

  (b)经有关沿海国请求,在编制(a)项所述资料时,提供科学和技术咨询意见。

  按照第七十六条第8款,委员会应就有关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有确定性和拘束力。

  文:Sara 审:Samantha

  参考资料:

  1. 国际法|联合国与海洋

  2. 国际法|联合国与海洋|国际海洋法法庭

  3. Thirty-Third Meeting of States Parties to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Law of Sea to Be Held at Headquarters, 12-16 June

  此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绿发会讯】来自欧洲各地的国家科学院成为最新一个宣布支持暂停深海采矿的团体——深海采矿是一项拟议但有争议的活动,指将从海底提取铜、锌和锰等矿物用于商业目的。

  在2023年6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EASAC)对向可再生能源技术过渡需要海底矿物的广泛说法提出质疑,并提出必要的金属可以从其他来源获得的观点。EASAC由欧盟成员国、挪威、瑞士和英国的28个国家科学院组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独立建议。该组织还质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是否有能力全面、适当地评估国际水域采矿的环境影响。

  国际海底管理局是一个与联合国有关的机构,旨在监管国际水域的深海采矿,同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保护其免受“严重损害”。

  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和公司拥有ISA颁发的勘探国际海底资源的许可证,尽管开发尚未开始。挪威还计划在其领海和附近的大陆架开采海床。

  图源:GSR/Reuters2023年7月,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成员将在该机构位于牙买加金斯敦的总部开会,讨论是否应该允许深海采矿,以及应该制定哪些规则来管理这种活动。但EASAC的环境主管Michael Norton表示,关于深海采矿是绿色能源转型所必需的说法是“具有误导性”。

  该报告引用了欧盟委员会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尽管钴等金属存在中度供应风险,但锰、镍和铜等其他金属的供应风险非常低。报告还提到了ISA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发现,基于12至18个平行采矿作业的假设,在最高产量的情景下,深海采矿将占目前锰和钴年需求量的50%,但仅占目前镍需求量的20%,以及总数更大的铜需求量的2%。

  该报告还指出,“尚未确定何种程度的环境损害被视为严重或重大,使之足以成为拒绝合同的理由”,这就对ISA在发放采矿许可证时的决策过程提出了质疑。

  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EASAC成员Lise ?vrea?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围绕深海采矿的影响存在许多知识空白,但大片海底将被破坏,生物群将被杀死。?vrea?s说:“大量沉积物的释放也存在产生实质性副作用的风险。”“海床经过了数千年的形成,在类似的时间尺度上,破坏将是不可挽回的。”

  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的一只深海海星 / 图源:SMARTEX Project,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 UK最近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文章汇编了一份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CCZ)5142种尚未进行科学描述的物种清单,其中90%位于指定用于深海采矿的区域。

  然而,深海中的生物数量仍然存在争议。The Metals Company(TMC)公司此前曾表示在今年某个时候申请开采许可证后,最早将于2024年开始在CCZ开采矿物。TMC在其网站上引用了PNAS的一项研究,该研究称“陆地生物量比海洋生物量高两个数量级。”该公司表示,CCZ的生物数量远少于陆地,这使其成为“地球上生物数量最少的地区之一。”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没有物种会在深海灭绝,但我们知道,在金属生产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比现状好得多,”TMC在其网站上表示,“陆上采矿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历史已经有几个世纪了。”

  Norton承认陆地采矿也可能有害,并表示深海采矿通常被视为“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轻”。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陆地采矿在我们的控制之下,”Norton说道,“其环境影响可控;只要政治家们有适当的治理和适当的决心,侵犯人权的行为是可以制止的。”相比之下,他说,深海采矿是“看不见的”,因而其实际影响不可知,也无法控制。

  EASAC还指出,ISA的使命似乎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所谓的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BBNJ)协议背道而驰。“如果要避免与这些公约的目标和使命产生直接冲突,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在报告中写道。

  文:Victoria

  审:Richard

  编:Victoria

  (注: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Citations:

  1. Rabone, M., Wiethase, J. H., Simon-Lledó, E., Emery, A. M., Jones, D. O., Dahlgren, T. G., … Glover, A. G. (2023). How many metazoan species live in the world’s largest mineral exploration region? Current Biology. doi:10.1016/j.cub.2023.04.052

  2. Bar-On, Y. M., Phillips, R., & Milo, R. (2018).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on Ear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25), 6506-6511. doi:10.1073/pnas.1711842115

  Reference:

  Europe’s top science panel supports call for moratorium on deep-sea mining

  此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微信公众号

  2023年6月22日是第三个“国际反过度包装日”。这个重要的日子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于2020年6月首倡发起。它呼吁关注商品过度包装带来的严重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并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共同维护我们社会的环境公共利益。2023年,国际反过度包装日与端午节恰逢同一天,我们呼吁“粽子包装减量”,让2023年的端午节更加绿色、更加环保。

  近年来,我们却常常为购买粽子时面对的过度包装问题而犯愁。过多的包装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还给消费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影响。一层又一层的各种材质的包装材料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在短短的使用之后,随即变成了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中相当一部分难以得到有效回收和处理,最终造成环境污染。

  2023年6月20日,新华社报道了《拒绝过度包装,让粽子回归“原味” 》,揭露了粽子过度包装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特别是每逢端午节等传统佳节,“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等备受诟病。

  作为绿色意识的倡导者,我们可以亮出我们的“绿色消费权”,积极支持包装减量、生态文明,选择购买简约且环保包装的粽子。让我们共同呼吁,让2023年端午节更“绿色”,让我们对粽子过度包装说“不”!

  在实现绿色端午节的道路上,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行动。

  首先,亟需将“重量比例”引入国家标准。尽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来减少过度包装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遏制粽子过度包装,亟需将“重量比例”引入国家标准。事实上,很多年前这是最重要的标准指标之一,但后来不知何故,最简单易懂的“净重vs毛重”比例这一指标,被繁复的包装计算公式所取代,成了老百姓看不懂、只能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进行检测“是否过度包装。这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判断是否过度包装的依据变得复杂,只能依赖监管部门和技术部门进行专业的测量。为了使标准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建议在现有国家标准中加入诸如“粽子净重vs含包装的商品总重”的重量比例要求。

  其次,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理性选择、并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宣传倡导,选择那些采用简约包装的粽子,避免过度包装的产品。

  再者,商家和粽子制造商可以倡导绿色生产,简化包装设计,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节约和绿色创新,是生态文明时代产品包装绿色设计的方向。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靠大家。为了提高意识和加强行动,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积极宣传绿色端午节的理念,分享绿色消费的经验和实践。还可以 并且曝光过度包装的粽子。通过在话题下分享,如: #绿色端午节#、#减少过度包装# #减塑捡塑# #众生的地球#等等,我们可以集结更多人的力量,倡导可持续消费,共同创造一个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节日氛围。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2023年的端午节成为一个绿色的节日,减少过度包装,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让“粽子”成为绿色节庆日的代表,让我们的行动成为绿色发展的动力。在2023国际反过度包装日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发出呼吁,让绿色端午、粽子包装减量成为现实。让我们以绿色消费共同守护自然,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国际反过度包装日#2023国际反过度包装日#

  文 | 减塑捡塑编辑 | 绿茵

  【拓展阅读】

  2023年国际反过度包装日:呼吁包装减量,绿色消费_实践_保护_生产倡议书:过绿色端午节,让我们对粽子过度包装说“不”!周晋峰致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设立“6.22国际反过度包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