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飞呀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兼顾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
《飞呀飞》是一首内蒙古民达斡尔族童谣,歌曲具有较强的蒙古儿歌特色,旋律轻快、活泼,歌曲为2/4拍、F调。前两个乐句组成歌曲的主题内容,副歌部分主要以达斡尔族的拟衬腔为主,为歌曲增加了较强的名族特色,仿佛呈现了一副唯美的蒙古山水画,策马扬鞭、欢快激昂。歌曲的衬腔“珠哪嘿”“德嘟嘿”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歌曲旋律明快、节奏跳跃,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富有寓意和浓厚的情感气息,设计和内容相关的动作表现及舞蹈动作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一起寻找音乐的乐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所掌握的概念绝大部分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在教学中应以丰富的活动为主,抓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的特点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自发的练习巩固基础,形象的演示点拨指导,自创的游戏灵活运用,从而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教学目标:
1、聆听及感受歌曲《飞呀飞》的歌曲特色,有感情的演唱及表现歌曲。
2、正确击拍及表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编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初涉音乐中的家乡概念,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开展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中附点节奏,尝试创编蒙古族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启发谈话。
师:很高心和同学们一块学习,老师有一件高兴的事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老师前不久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旅游,录了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老师想考考你们,从这段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场景?你还听到了那些声音?嘘!别出声、闭上眼,别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3.牧场之声。
①课件播放,学生闭眼、聆听。
课件说明:这是一段复合音效,音乐有明显的草原风格,其中合成牛羊叫声、小鸟叫声等多种牧场动物声音。
②反馈交流。
A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B学生汇报,师简评。
教学策略:允许学生的天马行空表达,教师注意关注亮点回答,做适时引导点评,如“你听到了牛(羊)的叫声,你的耳朵真灵,哪些地方牛(羊)比较多呢?”、“哦,你还听到了小鸟的叫声,你觉得小鸟会在哪里唱歌?”、“这种感觉的音乐你在那些地方听到过,你觉得哪里都有什么?”
③我们的朋友。
师:音乐中我们感觉到有很多好伙伴的叫声,他们是在开演唱会吗?这个地方一定很热闹,我们也去凑个热闹好吗?
④课件出示。
课件说明:同样的音乐及背景音效,画面展现牧场风光,绿草如茵的牧场,生机勃勃的景象。
4.过渡小结。
师:广袤的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的牛羊,绿草如茵,要是你也去到这样的地方,我想同学们也会陶醉的,也会和老师一样在草地上打几个滚或者唱一首好听的歌。你可别担心有人会制止你,因为在美丽的牧场上生活着一群善良的牧民,他们还会邀请你到他们的帐篷里做客呢。同学们想不想去他们那里看看?(停顿)走我们出发吧。
设计目的:师生共同进入歌曲情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 利用清新、自然的生活情境介绍我们的“伙伴”,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意境,形成美的认知。
二.新知新觉,歌曲学习。
(一)歌曲初探。
1.我的伙伴在哪里。
①课件呈现动态画面。
课件说明:飞机从云南飞往内蒙古的动态场景,然后呈现一个唯美的牧场画面。
②背景初解。
A师:我们这趟旅行非常远,要做飞机出行,从我们云南一下子就飞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这趟旅行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课件出示】咦?她是谁?他这么小小的年纪就会骑马?可真厉害!他叫什么名字呢?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他,谁来说说你都有什么问题想问他?
B学生提问,教师适时评价。
③歌曲初听。
A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她都忙不过来回答你们了,我们还是让他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B课件播放动画配乐歌曲,学生初听。
课件说明:动画儿歌欣赏,播放完毕,自动出现欢迎语“我叫娜扎,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
④复听及表现。
A师:哦,原来她叫娜扎,是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个小牧民,我们要不要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呢?(停顿,学生打招呼)。太厉害,娜扎小小年纪就会骑马,你们想学骑马吗?(停顿)要是让你表演一下骑马的动作,你会吗?
B学生尝试表演。
C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如果用舞蹈的方式配合这首歌曲,该怎么来表现骑马的动作呢?我们一边听一边看,一边学一学。
D课件播放配乐舞蹈视频《飞呀飞》学生模仿及表现。
设计目的:利用场景故事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情景中学生了解歌曲背景,通过动画歌曲的初听,学生建立音乐形象,为接下来的学唱打牢基础。本环节注重歌曲的整体探知,以听和表现为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2.歌曲复听。
①歌词及旋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学的好快呀!要是,不看视频、听着音乐你们还能表演骑马吗?要不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②课件播放歌曲。
课件说明:歌曲在一个唯美背景下聆听,歌词“卡拉OK式”设计,伴随歌曲逐字逐句出现。
③学生聆听及在教师的带动下听音乐、看歌词,一边表演动作。
④反馈。思考回答:
A师:原来骑马也可以用舞蹈(动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骑马吗?(停顿)那你们想一想娜扎骑着小红马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自豪、骄傲、开心……)
B师:娜扎这么高兴,满心欢喜,可是你们知道她骑着小红马这是要去哪里?去干什么事情呢?
C学生尝试回答。
教学策略:教师分别提问,开展互评活动,第一个问题,可以转换一种提问方式,如“你觉得娜扎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心情如何?”“我们该用一种什么心情才能把这首歌曲唱好?”。
3、过渡小结。
师:原来娜扎骑着心爱的小红马是要去放牧呢,他们家养了许多羊,难怪他的心情那么好,唱起歌来充满的都是开心和自豪。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放牧呢?(停顿)走我们出发吧!
3、学习及强调附点。
①课件出示背景画面。
师:羊圈里的小羊可真多,有白、有黑还有花,每一只小羊都不同,而且他们都有不同的名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②课件出示:小羊及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浮点音符的情景画面。
③教师课件出示。
④感受附节奏。
A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听力,你能不能听出来这里的节奏有什么区别?要是你们能听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老师将为你们演唱这首歌曲。
设计目的:卖关子,吊起学生胃口,即开展了附点节奏教学,又为学唱歌去拉开序幕。
B课件出示节奏,教师弹奏或击打哼唱,学生辨听。
C师:刚才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两段旋律,请你们比较两条旋律,找出它们不相同的地方。(附点音符)
D师:哦!你们回答得很好,原来两条旋律节奏是不相同的!这两段短旋律,第一段加了附点第二段没有加入,加了附点以后该怎么来演唱呢?
⑤课件出示,教师简介
A师:附点就是延长原时值的一半,请同学们静静的听老师打一遍。(教师示范)
B师带学生尝试练习。
4、过渡小结。
师:草原上绿草如茵,羊群欢快的歌唱,小红马在飞奔,多美的画面呀!老师也想把这首歌曲学会,那样下次再去草原旅游我们就能在牧场上给别人唱歌,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学一学好吗?可不能让娜扎小瞧我们,我们也会唱他们的歌曲。
设计目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歌曲放到事件中学习,唤起学生的认知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从听开始,感受歌曲的特点,同事突破歌曲的知识点和难点,为学唱歌曲打下坚实基础。
(二)歌曲学唱。
1、出示简谱,师范唱,生模唱。
①师:同学们学的真好,老师兑现刚才的承诺给同学们唱这首歌,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小声的唱。同学们注意听在曲谱标注的地方老师是怎么唱的。老师邀请您们一起参与,可以给老师打打拍子,也可以跟着老师小声的模唱。
教学策略:师根据伴奏范唱或弹琴自弹自唱。
②师范唱,学生打拍子或模唱(也可以请同学表演动作)
2、学唱。
①师:歌词美,旋律更美,大家想学吗?请大家跟着音乐,我们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请注意歌唱的状态,面带微笑。
②师慢弹旋律一起唱
③加词试唱。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能试着带上歌词演唱吗?我们一起试一试。
3、演唱难点及细节。
①师:你觉得这首歌曲中,那个地方最难唱?给我们指一指。
②课件标注:附点。
③强调及指导。
师:你跟老师的想法一样,这是全曲最难唱的地方。注意这个附点节奏,伸出右手来画一画,我们一起唱好这一句。(可以由慢到快)我们再跟钢琴来唱。
④情绪及主题。
A师: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就会回到蒙古包,亮起灯,围坐在一起,弹琴、唱歌。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按照我们这里的生活习惯,晚上都各自回家了,草原上的牧民们难道没有家吗?他们是不是都在草地上过夜呀!
B学生简要回答。
C课件出示画面。
师:草原的牧民们都有家,他们的小家很特别——他们有漂亮的蒙古包,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大家就是大草原,他们依赖草原生活,随着不同的季节会随时迁移,那么大的草原走到哪里都是家。所以他们在歌唱自己家乡的时候都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我们演唱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骄傲、自豪的情感。我们再来试一试,该怎么有感情的歌唱。
设计目的: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跟伴奏自主演唱歌词,发现难点,解决难点。
4.训练演唱。
①教师弹琴(或听伴奏)指导学生学生完整演唱,及时订正。
②听伴奏演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演唱歌曲,竖起你的小耳朵听好伴奏音乐,伴奏音乐的速度要比我们刚才演唱的速度稍快。看看你们能不能跟上。(伴奏可以重复播放,师注意间奏的提示,并引导学生演唱)
教学策略:教师及时发现演唱问题,给予订正和示范,弹琴伴唱逐渐过渡到听伴奏演唱。
设计目的:学生的学唱过程坚持从歌曲本身的特点出发,把知识点放在教学中来发现、来解决,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音乐知识点转换为能力。
(三)情感及自悟
1、娜扎到我“家”
①师:娜扎是蒙古牧场上的一个小牧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是他的家,从他的歌声中我们听得出他在赞美自己家乡的时候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我们的家乡云南西双版纳和他们的家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邀请娜扎到我们的家乡做客,我们给她做好吃的,给她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西双版纳,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听,不同的地方的人们在赞美自己家乡的时候音乐有区别吗?
②课件出示:原创儿歌《傣家泼水节》音乐学生赏析。
③学生说说:音乐听起来的感觉、风俗等。
教学策略: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发现不同之处,教师附和式评价。
④小结。
师:娜扎深爱着草原爱着自己的家,我们也一样爱着我们的家乡,对家乡的爱和情感都是一样的,娜扎骄傲地说:我是草原小牧民,我想飞呀飞,那我们也可骄傲的说:我是云南小卜少、小卜冒,(教师可用方言说)。在赞美自己家乡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充满了自豪和骄傲。每年的七八月草原上的热门就会聚在一起,举行一场隆重的盛会——那达慕大会,同学们想不想去凑个热闹呢?(停顿)走出发了。
2、师生同乐。
①课件出示背景。
②简介。
师:“那达慕”是蒙古语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最重要的是还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表演,我们好不容易到草原做客,是不是也该送上一份祝福、一份心意呢?我们就用这首歌曲编排一个小节目送给他们。
③练习及表演。
A师:我们分两个大组,其中一组同学做演唱组,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自豪的演唱,另一组同学就来跳舞,就把我们刚才学的骑马动作创编进去,那老师扮演什么呢?
B学生说了以后老师接话。
师:老师就给你们做演奏师吧,老师用手风琴给你们伴奏,你们要看老师的眼生、手势指挥,同根据自己的角色,配合歌曲,表现出来各自的表情和动作,我们来试一试。
④练习及创编表现。
A请部分学生模仿动作及演唱。
B指定学生综合演唱,一组做动作一组演唱。
教学策略:教师利用手风琴伴奏或音乐伴奏交替使用,带领学生综合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练习,注意队列的分布,演唱者站立完成,表演者居中,教师半侧指挥。
设计目的: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技能练习,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师生互动同乐的原则。
3、汇报表演唱。
①听伴奏表演唱。
②课件出示背景衬托,学生汇报表演唱。
设计目的:没有感情的唱歌是很痛苦的折磨,结合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自然风光,利用相关歌曲做载体,学生有对比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表现欲望。
三.课堂拓展。
1、师:这是一趟难忘的旅行,无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其实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时间过得好快,老师真不想离开美丽的草原,在一真欢快的牧民歌声中,我们再领率一下大草原的唯美,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草原之旅。
2、课件播放,学生聆听观看自悟。
设计目的:延续教学的情景创设,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分析现状,通过音乐模式聆听草原歌声,给学生自我思考和感悟空间。在音乐中学生能感悟和体会到,坚持以评鉴音乐的方式,帮助学生收获。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40分钟,老师,期待着和你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再见。
2.音乐声中,结束课堂,学生离开教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