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36人,600分以上35人,到底是学生厉害还是老师大神?

  晋城高平一中,一个班36人,660分以上8人,600分以上35人。

  神一样的存在呀!

  

  为孩子们感到开心

  前一阵子,看到河南一个妈妈在考场外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一举夺魁就上交国家,如果资质普通就承欢膝下。”

  

  这个班的孩子们大概都要上交国家了。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在此刻,还是比较应景的。

  唯一不达600分的孩子有点尴尬

  

  这仅有的一个孩子不足600分,显着有点尴尬。

  不否定孩子的努力,只是在这个环境里,有点尴尬。毕竟这里优秀的人太多,优秀已经成为一种平凡,导致平凡不能再平凡。

  双向努力的结果

  跟朋友聊到这件事,到底是学生厉害,还是老师牛X。

  朋友说:当年老师也没能考上清华北大,自己的学生考上了,怎么说老师比学生优秀呢?

  而且,这种班级一般都是尖刀班,学生都是人中佼佼者,集中来的精锐,聚合起的龙凤,没有985的潜质,都进不了这班级。就算不在这班,在别的地方也能轻松考上,只是这样聚集起来,宣传效果更好罢了。

  以为然,毕竟当年我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

  但是,这样的环境确实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竞争力,要想在群龙中立足,必须比原来的自己更优秀,可能环境更重要。而老师需要把控好这个环境的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写在后面

  结果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并不唯一。

  努力和天赋是内因,学校和环境是外因。

  那唯一的不足600分的孩子也许只是运气差。

  就算是590分,也是可以上个不错的大学的。

  只是这种集中优秀学生的机制,会不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学校之间“阶层固化”的原因也来源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