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三个心理学效应,生活变得简单从容
你有没有因为过于紧张,而把一件超级简单的事情搞砸的经历?
你是否曾因外界的一再否定,而改变自己努力已久的某种坚持?
你是否因为害怕自己不好的表现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而总是畏手畏脚把自己紧紧束缚……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这其实都是自己潜意识导致的结果,而非某种必然或玄不可测。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掌握以下三个心理学效应,你也能过出从容人生。
01.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技艺精湛,之前表演中从未出过事故。但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他却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因为太过在意能否成功,瓦伦达反而无法专注于走钢丝本身,导致表演失败且出现重大事故。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像不像工作生活中的我们?临近考试,不是去踏实复习认真备考,而是将“考不好怎么办”思考千遍万遍,最后误了成绩;面对工作任务,疑虑重重,焦虑过度,却忽略了制定计划,坚持执行的力量,又怎么能把工作做好!
法拉第说: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滋养生命的基本源泉。
过于看重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专注于事情本身,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02.标签效应
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内容是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
结果在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这就是标签效应的由来。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因为总被别人否定,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变得不再自信;因为项目不被认可,我们随之质疑自己的能力,不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因为投稿屡屡被拒,我们便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放弃了坚持已久的梦想……
所以,我们真的就活成了别人“认为”,以及我们自己“认定”的那样。
所以我们其实就是自己“想”出来的。
给自己贴一个正向的、积极的、良好的标签吧,让它来指引方向。
心若向阳,阳光必不负你。那些阴冷与黑暗,不过外强中干,最终落荒而逃。
积极向上,幸运定会眷顾。外界的叫嚣嘈杂乱耳,却敌不过内心声如洪钟。
相信自己,然后才能成为你所期望的、更好的自己。
03.聚光灯效应
也称社会焦点效应,指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处于聚光灯下被人时刻观察着,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无限放大。
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季洛维奇和佐夫斯基在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实验,证明了“聚光灯效应”。
实验随机选了几组成员,让其中一组成员穿上印着奇怪图案的衣服,随后问及该组成员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件夸张的衣服,很多人回答应该有50%左右的人注意到了这件衣服,然而事实证明只有25%的人会关注这件衣服。
为了证明实验的准确性,他们又选择另一组成员穿上相对之前不那么夸张的衣服,被试者还是认为有50%左右的人看到了,而实际上这一比例降到了10%。
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外界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因为衣服上被溅的一点污渍,尴尬紧张了一下午;因为新换的发型不那么满意,怕人笑话不敢岀门;因为无意间说得不那么恰当的一句话,在心里把自己狠狠咒骂;因为某个不甚得体的举动,觉得人人议论,后悔到夜不能寐……
其实,我们对别人没那么重要。正如我们不会十分在意别人的一颦一笑一样,别人也不会十分关心我们的一举一动。
所谓作茧自缚,束缚着自己的,往往还是我们自己。不要急于放大自己的问题,被自己臆想出的困难吓得裹足不前。
没有谁完美无缺到从不犯错,接纳自己“非圣贤”的正常,允许自己偶尔无心的小差错,轻松面对突然光顾的小插曲,生活会变得舒展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