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 我从小白到成功执业心理师全过程
读心理学位和做心理咨询师是完全不同的。
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更相关一些,但多以可复制及可重现的认知行为疗法更多,目前通过心理学位判断一位咨询师水平,很堪忧。咨询师最关键的工作素养和临床技能,心理学是不培养的,这通过绝大多数课程体系可以清晰了解。
目前所谓的“心理学位”和之前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某些系统证书一样,都只是在提高行业门槛,和专业咨询能力几乎没有太多关系。通过心理学位高学历做为门槛是我反对的,我认为这是在故意设置难度,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专业咨询师的来源,行业内本来就稀缺专业咨询师,这种方式只是迎合部分人利益,但会过于“精英主义”。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是,心理学过度学习,反而会破坏咨询师执业素养,而不是提高。这是我培养心理咨询师的经验之一。原因是不少高学历心理学习者会更倾向于“用认知构建理解心理学规律”,这些认知往往缺少深刻的体验,形成表层了解。
懂得越多,离体验越远;懂得越多,自以为是的建构越多,倾听往往越少;懂得越多,越倾向于过度科学教条主义,并将此做为个人安全感的支撑。
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但前提是“纳入自己的个人成长和生活体验”之下,而不是指导自己,在咨询界,访客的成长和领悟、智慧生成最有价值,而泛泛指导和知识是最廉价的。
绝大部分心理学位获得者,依然需要经过严格和系统的心理咨询师临床训练方有执业可能,但不少心理学专业更倾向于培养“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这也是目前学心理学位的学生最好的就业方向,高学历的心理学专业大多在学校做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知名高校高学历博士以上则有留院校做心理学方面讲师。
也有学习一些疗法进入医院体系,成为医院的“心理治疗师”,但大多属于边缘科室,对个人的技艺提升并不很好,不缺少病患的医院环境、过高的个案接待量、要求简平快的过程报告,这种工作环境极难培养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本质是通过谈话引发访客悟性和智慧, 提升整合能力,大多是发展型咨询。即使早期精神动力学和人本疗法可能以情绪障碍和神经症做为工作群体,也是从启动访客的精神力,重塑精神心理结构为方向,这需要咨询师的个人素养较高,最为关键的四个部分技能都需要达标才能胜任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工作。
咨询师的内功素养,包括共感力、在场力(悬浮注意品质)、稳定力、中立品质、真诚能力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和修养有关;而咨询师的临床语言技能包括全息倾听、同频、反射、澄清、解释/表达,需要精细的句对句反复锤炼;对于复杂情绪情感障碍背后的人格和心理机制评估,则需要对代代主流学派的深刻理解;不同的访客症状/咨询主题,不同特质的人群,适合疗法区别。
大多数专业心理咨询师需要融汇贯通一类长程工作学派技能,一类短程干预学派技能。遗憾的是,以上的能力训练,很少有心理学习者训练,即使个人自己练,在没有指导带教的情况下,也效果甚微甚至多走偏路。
心理咨询师主修的技能方向以“领悟性疗法”为主,这是其工作特质决定的。大部分国内访客找咨询师咨询往往有很高的诉求,处于症状中但希望通过谈话根愈个人问题,这对咨询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主流心理咨询疗法中的精神动力学、人本疗法是最广泛和经历时间证明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工作技术。
一个行业事实是,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辅导员是很难在“社会心理机构”工作的,相对于专业的社会机构心理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他们往往还需要经过漫长的个人自我提升和执业能力训练。
2023.6.28 随笔、心理行业经验谈
我是@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心理咨询14年,咨询个案12000+,北京两所大学心理督导师,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给大家。
烦恼人皆有,痛苦因人而异。
每天我们都得面对各种不可避免的烦恼,生老病死,身体事件总会打破生活的平静,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身体每天都在劳作和消耗,同时,身之苦。
精神烦恼更多,爱别离为最苦,挚亲爱之人离开,会忍受无比煎熬;怨憎会,总有人见不得你好或者攻击或者毁谤嫉妒,甚至针对你;不欲临,越是不想要的,越可能发生,生活经常不顺心如意,而是经常逆水行舟;求不得,自己渴望的,遥不可及,但总在身边人身上实现。
烦恼就是生活的本质之一。
痛苦不同。痛苦多是深刻、反复不休的创伤反应。痛苦或大或小,但几乎无一例外都与心理情感创伤有关。痛苦因而而异,但多数痛苦本质上是个人无法实现自己的身心呐喊。
痛苦的背后情感体验是内疚、自责、羞耻、悔恨,更严重则是麻木、冷漠、隔离失却情感,继续发展是低活力、无意义、孤寂、荒凉、恐惧、焦虑、绝望等感觉。
痛苦可能因烦恼激发,但不会因烦恼消失而消失。
痛苦的本质,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理解。精神动力学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心理能量流动阻滞导致潜意识中的纠缠潜在压抑导致。这包括早年关系创伤(依恋创伤和抚养创伤、成长中的关系创伤如霸凌和侵犯等)、情景替代创伤、无法表达性活力、攻击力阉割、自恋不能等。这些早年心理发展困境会持续被激活,在生活中变得“敏感”且容易“被激活”。
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当下的所有不适,并非真实当下,而是过往的创伤延续。当下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步交集。所以,痛苦无休无止,持续影响一个人的状态。
相对于精神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因果论,人本主义更为乐观。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痛苦本质是“自我实现不能”,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倾向”,身心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自动趋向自动整合、做出最佳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本更具有整体性,对心理痛苦也持有积极的视角。
即痛苦是促成人自我实现的动力之一。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确实如此。一个孩子休学,看似是个问题,但实际上多是关系问题导致,休学是避免痛苦创伤情景(学校人际创伤情景),同时也是使得自己进入自我调适环境。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基本都是在转化痛苦,化痛苦为烦恼,转化创伤为“恰好的挫折”。发展的痛苦是触碰心之创伤的时刻,虽苦但清新,如苦艾和雏菊。痛苦叠加的痛苦则是神经症之苦,不断强迫重复,一次次陷入死结。
因渴望被关爱而讨好,因讨好而被疏远和隔离,进入无限的不被关爱之中;同样因渴望被关爱而变得攻击或回避,都会制造关系的紧张,最终也是失去他人关爱。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面对痛苦的方式有三种。
如深远创伤,可逐渐触碰,及时隔离和转移注意力,多以心灵安全岛获得为主,咨询中多以支持性咨询、关注资源和放大潜能为方向,疗愈时间较长,是一个发展心理结构中健康部分,逐渐“消化吸收”痛苦的过程。
如一般情结或负性情感、一般心身创伤如PTSD等,可以疏导和转化,咨询中多可以较快心理转化,比较容易工作。这些痛苦感受可能会较快促成一个人的自我成长。
微弱的负性情感体验,可能是隔离或者回避,也可能是生活中未有压力刺激事件,这一类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心理技能进入微细觉察和体悟促成个人成长。
自己难以面对的痛苦,若有条件,最好是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
2023.6.29 随笔、生活中的心理学经验分享
我是@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心理咨询14年,咨询个案12000+,北京两所大学心理督导师,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给大家。
分享一些心理咨询经验。
害怕冲突,实质是身体感受和记忆告诉你“曾经经历了糟糕的类似情景”,是身体自动报警,往往说明当事人过往冲突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和持续创伤。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意味着攻击引发了对方的情绪失控或者行为失控,导致自己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这也是难以维护个人边界、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体现。
身体是有记忆的,尊重身体的感受不会让我们停滞,而是会启发我们发现自己心底难以接受的一面,在恐惧中,会激活自己的一系列反应。这可能是担心会失去对方,表达自己的合理想法/情绪担心对方不高兴破坏关系,说明曾经经历过脆弱的关系。
抚养者/父母或者在过往关系中,对方是脆弱且易情绪失控的,就会内化于当事人心中,造成在新的关系中维诺不前,担惊受怕。这些感觉都是合理的,都是有起源的。重新确认当前人的力量和安全,需要一点点从过往的记忆中摆脱,这需要一个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坚信自己的感觉而不相信对方的真实反应,这是生活在过往创伤的体现。
如表达真实想法时自己会感到焦虑,或者会反复纠结于如何表达,则可能是早年镜映失调导致,不仅仅在意对方,还在意自己的状态及完美表现,这是自恋匮乏表现。这种情况则稍微复杂,在意和渴望对方带给自己的温暖友好氛围是自己需要的,这份需要甚至强于个人表达。
这种渴望,往往是代偿性的,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
只有内心的关系丰富、内心感觉到安全温暖,才会逐渐有了心底的力量摆脱自我限制,真实在关系中表达自己,这会带来新的友谊和关系,最终也可以活出自己。
总是体验对方的情绪,以对方的生气或悲伤做为自己行事的参考,是边界不清的表现。这种过分在意会极大增加内心消耗,并将对方的喜怒哀乐嫁接自身,会变得累且多心,敏感且多疑,往往会分散极大的心理能量在关系中,时间久了,会回避以自我保护。
一个不能表达自己的人,在生活中基本上是感觉到这个世界不安全的,不足以支撑其表达个人意愿,这是可悲的,这种感受和体验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是生活在过往心理世界中的体验。
早年生活被覆盖和经常错位,会导致个人内心封印。
突围之路是艰难的,但属于自己的路总是走得最长久的。表达个人意愿和面对冲突的能力是生命之火。困于现实需求与个人内心需求之时,现逐渐碰触自己的心底感觉,经常关照自己的内心需要,去充满慈悲的爱惜自己,无条件的尝试爱和接纳自己的所有一切感受。
也并非一定要立即表达自己的愤怒,给自己时间,这样既不会因失去判断而破坏新的关系,也不会过于忽略自己而让自己更压抑。
过往经历坎坷的人,除了现实生活目标之外,还有一个自我成长目标。艰难的是,同时要做这两份作业;幸运的是,真正经历走出来的人,也会获得另样的心灵礼物——精神力提升。
2023.6.29 生活中的心理学经验谈
我是@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心理咨询14年,咨询个案12000+,北京两所大学心理督导师,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切所言所行,都是有原因的。
在意别人,往往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只是这份“适应”过了,就变成了“不适应”。在意他人会更快的社会化,获得他人好评,但如果这份在意伤害了“本尊”就会得不偿失。
一味的在意和一味的不在意都可能是过度代偿。主要还是要看在意的背后是什么。如果面对他人的看法也是在意的,但可以不在意,那么内心是自由的。如果一定要在意,没有自己的个性想法,甚至消失了自己的主见,这就是创伤性的。
在意如果一定要细分。
可以分为发展性在意和创伤性在意。发展性的在意是汲取他人意见,在社会期待中更好的约束自我和实现自我功能;创伤性的在意,则是为了“避免不可控结果”而补偿的在意和敏感,比如,经常被否定,则会特别在意他人怎么看自己,会因为一点小事内心翻腾不休。
从程度上分,发展性在意是不会影响个人主体感的,先有了自己和自主,再与世界和他人交集;创伤性在意往往是削弱主体感,是被动驱使去迎合世界和他人,不自主的在意。前者会越来越有效能感和获得技能,后者则是动摇了根本,越来越累且压抑。
本我的力量和生命活力,经由外界超我限制,最终人变得不那么自由,但实现了某种自由。这种自由是内心的轻松,最大程度释放了心理能量,来自于内在。
自由自在而不逾矩。
在意别人是表象,真正在意的还是自己的主体感,在意他人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以维护良好主体感,但主体感的支持寄托于他人,总会有不满和不足感,最终还是无法获得真实的自我确认。
如果发自内在的确信自己,则往往会弱化对他人的回应期待。如果真实的触碰到内在的力量,则会变的有力和边界清晰,如树对狂风,如石对海浪,外界的回应会变得弱化,而自己终于无欲则刚。每一份期待都是削弱主体的心力。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这份能量从他人身上撤回,回归自己,会感受到自己的身心感受变化,会形成内在循环,力量由内而外,超越外界的影响,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我们终归是自己,是不同的个体。
承认不同,也会最终允许和谅解他人,确认他人也是不同的,放下他人必须理解自己之念,在交流中相遇。也会逐渐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看到不足、接纳不足、整合不足。
核心自我感确认,是不在意的基础。无条件的自我之爱会形成内心最后一道守护结界,以应对外界否认和伤害的冲击,这份心理空间的维持是个体心理结构发展的内在心理场。往往被破坏时,则有愤怒或者破碎感激发。这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基础。
从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到亲密双人关系,到三人关系(和众人的关系)。
从嫩芽触须到参天大树。
希望人人心中那个真实的自己萌芽被保护而不是被湮灭,那核心的自我一日醒来,找回属于自己的曾经的力量,如此,不再是不甘和遗憾,此生无悔。
2023.6.29 随笔、生活中的心理学经验谈
我是@田凯,田凯个人简介,心理咨询14年,咨询个案12000+,北京两所大学心理督导师,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给大家。
各位知友好:
我是 @田凯 ,全职心理咨询师[1],我是从小白跨行执业成功的,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个行业的顶尖水准,尤其是精通一线临床心理咨询技能,有很多成功的事实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行业内算是具有一线工作发言权的。这是我的个人简介: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7607979从业心理咨询师以来,我看到很多行业“不正常现象”。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行业误解、迷茫;也有很多新手心理咨询师挣扎多年不能执业,这往往是开始方向就错了,对这个行业陷入表面了解,自己白白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最后只能游荡在“心理学爱好者群体”,无法执业。
我走过了几乎所有跨行者走过的弯路,避开了很多误区才成功执业,这些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想要从业心理咨询的朋友节省时间和投入,顺利执业。我开始做行业经验分享直播的动力,是帮助真正想要了解这个行业和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知友了解一线行业经验,顺利入行执业。另外我也在带教培养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心理咨询师临床技能训练,经过考核通过后可跟随我学习咨询师技能。
6月份直播,我的分享主题是:我是如何从小白到成功跨行执业的。三天直播,每天晚上8:00-9:00,围绕着“行业核心底层逻辑展开”,第一天是分享我的从业经验,我从小白到跨行执业;第二天是优秀心理咨询师画像;第三天是理解心理咨询行业底层逻辑。我每次分享侧重点都不同,欢迎各位来交流。
听课方式:关注并私信 @田凯 报名 或 本文讨论区留言报名。
第一节 我从小白到跨行执业之路经验谈
直播时间(2023.6.14 晚 8:00-9:00)
内容提纲
第二节 好的心理咨询过程详解
直播时间(2023.6.15 晚 8:00-9:00)
内容提纲
第三节 透彻理解心理咨询行业底层逻辑
直播时间(2023.6.16 晚 8:00-9:00)
内容提纲
听课方式:关注并私信 @田凯 报名 或 本文讨论区留言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