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7首,第5
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7首,第5-8首)
* 第5首 《定风波》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要管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不高声吟唱,从容前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便轻快得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披一身蓑衣,任我在烟雨中度过平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感到一点寒冷,看见山上的斜阳已经笑脸相迎。再回头看刚才在风雨声中走过的路,我自在地归去,管它是潇潇风雨,还是朗朗放晴。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赏析】
这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的名作。它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无非是诗人在与朋友出游归来的途中,因为没带雨具,淋了一场雨;它的写作思路也并不复杂,上片写中途遇雨,下片写雨过天晴,中间穿插诗人的感受。然而,凭借词中体现的旷达态度和人生哲理,它成为苏东坡最有名的词作之一,“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成了经典的名句。
我们常说,苏东坡是乐观豪放的,然而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也悲观、消沉过一段时间。这首词所体现的,正是他凭借自己磊落的胸怀,与挫折斗争过后,所取得的精神上的胜利。“穿林打叶”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交加,还有政治生涯的风云变幻;“吟啸徐行”,不仅是他面对骤雨的从容淡定,更是他在任何坎坷面前的我行我素———任他阴晴风雨,我自泰然不惊。这种傲然独立的处世态度,并非盲目的乐观自信,而是有深度、有力度的,是历经千难万险后的屹立不倒。这才是苏东坡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定风波》的魅力所在。
* 第6首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的渔唱樵歌还在半夜里响起。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现在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疏朗明快,自然浑成,有《简斋集》十卷,《无住词》一卷。
【赏析】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首词就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是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讲。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流动的月光、稀疏的花影、悠扬的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尾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 第7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译文】
中秋一轮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少年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来率军归附南宋。他曾上疏力主抗金,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其词慷慨雄壮、沉郁悲凉,他被后世视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赏析】
该诗文作品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托物言志。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作。
* 第8首 《浣溪沙》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例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该有怎样的心情。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古往今来连绵不止的纷争与仇恨几时才能平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赏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秋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战地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