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松江研究院青年学者系列论坛(1)睡眠觉醒和学习记忆调控
青年学者论坛——睡眠觉醒和学习记忆调控
主办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
学术平台支持
Brainnews公众号
会议时间
2023年7月15日 14:00-16:00
论坛简介
睡眠觉醒对学习记忆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睡眠的发生机制和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原理均是Science杂志提出的125个科学难题。然而,睡眠觉醒如何参与学习记忆调控、睡眠觉醒障碍如何损害学习记忆等科学问题都有待研究。近年来,睡眠科学和学习记忆相关研究突飞猛进,在解析睡眠觉醒的发生机制和学习记忆理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上海交通大学松江研究院主办、学术平台brainnews技术支持的“青年学者系列论坛”第一期--睡眠觉醒和学习记忆调控,邀请了从事睡眠觉醒和学习记忆调控研究的6位青年学者,从生理和疾病角度,报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并就睡眠觉醒调控学习记忆原理以及睡眠觉醒异常损害学习记忆机制开展专题讨论。7月15日14:00-16:00,让我们云端相聚,共话睡眠和记忆调控新进展。
在报告环节,报告人介绍和答疑时间共15分钟,主要介绍个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方向研究新进展。在讨论环节,所有参会学者以‘睡眠觉醒和学习记忆调控’为主题,就该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展开圆桌讨论,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松江研究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于2022年7月28日正式成立,是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科研机构。首任院长由段树民院士担任,徐天乐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研究院大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立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脑科学研究联盟”在脑功能和脑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优势,以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以下简称松江医院)为契机,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一流”建设和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大健康”战略;不断完善跨学科、跨院系和跨行业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切实促进医工交叉,以及脑科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助力松江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服务的能级和水平,为“健康松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院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聚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现已招募11位国内外优秀PI到岗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院联动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脑智科创产业群优质资源,主攻“三脑”(发育脑、精神脑、退变脑),结合神经免疫、神经代谢和神经肿瘤等新兴脑交叉方向,正在建设的研究院大楼将于2024年底竣工,未来将建成3万平方米“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科研平台,致力于催生重大创新性、原创性、颠覆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实现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影响力的脑科学产、学、研专业人才,助力上海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G60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中国脑科学研发策源地,以及松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松江研究院入职PI在近2年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包括Science(2篇),Nature Neuroscience(3篇),Cell Stem Cell (2篇),Neuron (3篇)等。
网址:https://www.shsmu.edu.cn/sri
青年学者简介
输
张继辉博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研究员,睡眠与节律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历任美国NIH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助理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障碍的发病机制与躯体疾病的关系。近5年以独立或最后通讯身份在Eur Heart J、Nature Communications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等期刊发表近20篇SCI论文。ISI被引>3500,H指数35。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
输
何超博士,教授,现任陆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脑与智能研究院PI。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生理与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聚焦睡眠觉醒与记忆,主要研究睡眠觉醒发生和调控记忆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Advanced Science(2023)、Cerebral Cortex (2016, 2018)等杂志发表。获中国生理学会最高优秀论文奖-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优秀论文奖(2015年)。担任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长(202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
输
彭婉玲博士,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博士学位,并继续进行博士后工作。彭婉玲博士主要关注的是睡眠觉醒的调控机制。代表性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nce和Cell Discovery等杂志。2022年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
输
姜红博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代谢所博士后。2022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姜红博士长期从事中枢调控代谢的神经机制研究,尤其关注围绕下丘脑为枢纽的神经环路,研究睡眠和代谢稳态问题及其背后的中枢调控机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euron、Cell report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专业期刊。
输
罗艳佳博士,复旦大学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后。2023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任副研究员,co-PI。罗艳佳博士研究睡眠觉醒的发生机制以及麻醉影响记忆和意识的神经环路机制,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在Nat Commun、Nat Neurosci和Cell Stem Cell等杂志并获上海市人才项目支持。
输
艾思志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长期聚焦睡眠与睡眠障碍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Eur Heart J、Lancet Healthy Longev 、NPJ Digit Med等期刊上发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
输
胡晓晴博士,香港大学心理系长聘副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大学)PI。胡晓晴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并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和记忆,重点关注睡眠如何调控情绪记忆,记忆的编辑和遗忘。代表作发表于Sc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Current Biology等刊物,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港澳)和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等项目资助。
输
李亚东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研究员、课题组长。复旦大学药理学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理学系博士后。2023年全职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松江研究院。李亚东博士主要研究觉醒调控记忆和情感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干预策略。代表性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 Neurosci、Cell Stem Cell和Mol Psychiatry等期刊,获上海市人才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