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海师附小!

  这是一场绵亘的山海之约,也是一幅恒久的爱心画卷。

  一辆载满爱心物资的大巴车,一支身着白色队服的爱心团队,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将海门、延安、李家沟紧紧地链接在一起。

  

  从黄海之滨到大山深处,18个小时,跨越1500多公里,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小青马学堂的师生家长们用爱心开启快乐暑假,为陕西延安市安塞区招安镇李家沟小学的孩子们送去“暑期礼物”。

  

  7月7日,千里之外的延安安塞区李家沟小学,正举行一场充满温情的爱心助学捐赠仪式。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接过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捐赠的秋季校服,开心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海门很远,但我从书上看到了很多关于它的知识。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去走走看看。”“她们送给我们的新校服真好看,我特别喜欢。”……孩子们稚嫩的话语,纯真亲切的笑脸让现场充满了浓浓暖意。

  李家沟村位于安塞区城郊,群山环绕、土壤贫瘠。李家沟小学是安塞区“撤点并校”后仅剩的一所村办小学,是附近13平方公里范围内孩子们唯一的求学之所。目前学校有学生116名,大多数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一套漂亮崭新的校服,对于城里孩子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在这些孩子眼里,新校服是这个夏日能让他们高兴许久的礼物。

  今年“六一”儿童节,海师附小举行苏陕心连心亲子义卖活动,当天募集到9000多元爱心款。考虑到李家沟小学孩子的实际需要,学校购买了100多套秋季校服。闻此消息,区人大代表、三和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超华、海门凯利绣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驰两位企业家加入爱心行动,捐赠了价值4万多元的新型可折叠桌椅100多套。

  

  

  海师附小校长杨惠娟表示,学校将以本次结对帮扶捐赠活动为依托,继续加强两校之间的教育联动,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用爱心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学子的筑梦之路。

  随后,两地孩子同堂上课,一起朗读,一起书写,一起互动。跨越千里的相聚,爱与祝福的心心交流,友谊的桥梁就此在两地孩子心田间架起。

  

  山与海相隔千里,爱让我们相遇。

  时间回到2015年,一次以“关爱”为主题的晨会课上,海师附小宋玲老师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带领班上的同学“走进大山”,了解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是不是可以让班里的孩子们走出课堂,体验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寻找教育结对帮扶对象,学会感恩、共同进步呢?”宋玲的想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联系,2017年暑假,由19个家庭合计40人组成的“小笋娃延安行团”第一次翻山越岭,远赴延安,给李家沟小学19位帮扶对象带去了书包、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送上“海这边”的温暖。

  

  此后每年暑假,宋玲都会组织“小笋娃延安行团”到李家沟小学开展为期一周左右的结对帮扶活动,让“小笋娃”和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求学环境。

  “山高、路远、地势偏僻,这里的孩子在学习‘起跑线’上有些吃亏。”今年是党永斌校长在李家沟小学任教的第7年,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学器材,是李家沟小学留给他的最初印象。细数校园变化,党永斌动情地说,“六年里这场跨越山海的约定从未间断,无数爱心集结令人敬佩和感动。”

  

  据不完全统计,“小笋娃延安行团”共结对帮扶贫困学生39名,爱心资助近70万元。如今,李家沟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崭新的夏秋季校服,新建了一间属于他们的书屋,拥有了全新的体育器材,更重要的是,“小笋娃延安行团”点亮了这群大山孩子心中的希望。

  

  炙热的天气、湿透的衣服、崎岖的山路,不停歇的脚步。沿着“小笋娃”曾经的足迹,海师附小诚恒党总支、团支部、家长志愿者联动,17个家庭共计45人,以“小青马”的名义,再一次来到延安,来到李家沟,来到困难学生家庭走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

  留守儿童刘念宗和樊雨萱家里条件非常艰苦,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们以后就是好朋友了,有困难我来帮你。”“我很激动,因为以后有了一个远方的好朋友。”“小青马”学员们将精心准备的文具、书籍等赠给他们,并与困难学生结对,在他们心里,从此多了份遥远的牵挂。

  

  “小青马”爱心团团长、海门区网信办副主任彭强表示,尽管“小笋娃”已经毕业,进入初中开启了新的旅程,但是爱心团队不会解散,这场爱心行动会接棒前行。

  

  今年5月,全国中小学系统首家小青马学堂分校落户海门师范附属小学,50名高年级孩子成为首批小青马学堂学员。学校将红色公益行与小青马思政课堂相融合,通过爱心行动,汇聚更多力量,从个体献爱到团体集爱,从校内献爱到山区送爱,温暖更多贫困孩子,续写海师附小的大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