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给小杨的一封信》援引古今名人,帮助同学走出低谷
阅读下面文字,自拟题目,按要求完成作文。
上课时, 你发现同桌小杨趴在课桌上,用笔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下课时,你问他上课在写什么, 他将那张纸递给了你,然后又无精打采地颓然趴回桌子上。你看到纸上写着:
每天6: 20起床, 我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 都在学习, 现在除了累的感受很真实, 没什么能激起我的兴趣。为什么身边总有同学状态能那么好, 打打球就会很开心,散散步就会很高兴, 听听歌聊聊天就会嗨半天……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都已经初三了,想想自己没什么喜欢的东西,想想自己的未来……真的好难过。
请你给小杨写一封信, 帮助他走出情绪低谷、调整生活状态,写信日期为6月3日。
要求:①内容具体, 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本题为情境作文,紧扣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以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生活现象作为情境设题。题目中小杨在初三的学习生活中, 出现情绪低谷和生活状态低迷的问题, 这也是初三学生常有的真实情境。
而本题任务是要以“我”的名义给小杨写一封信, 帮助他走出情绪低谷、调整生活状态。这类作文情境往往能让学生共情, 但同时也是一种考验。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学生往往需要站在更成熟、更理性的角度, 思考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不能只知道是什么, 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
写作时, 需要着重展现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如针对小杨“我除了吃饭……没什么能激起我的兴趣”的问题, 在分析“为什么”时, 需要明确指出,正是因为繁重的学业压力, 单一的评判标准, 异化了学习本身应给人带来的“智趣”和快乐,再针对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给小杨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杨同学:
你好!看到你的纸条我深有感触:毋庸置疑, 初三学习之苦,不在于时间紧迫,不在于身心俱疲, 而在于付出一切却还觉得前路渺茫。
但你思考过没, 为什么一直学习会很枯燥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与学习产生心流体验, 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被习题驱赶, 忙于应付, 但倘若我们将视线转向学习本身,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相与为一, 而不是在习题的泥沼中苟延残喘、心力交瘁, 就不难发现思维的乐趣, 不难发现知识的魅力, 不难体会那种攻坚克难的成就感。
胡适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 而功力必不唐捐。”诚然,人生的精彩从来不拘泥于严苛的分数角逐。我们学习是为了汲取知识、陶冶身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中逐渐成为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个人。
至于你说热闹是他们的, 想想自己的未来, 就禁不住难过。你还记得《送东阳马生序》里那个贫穷的宋濂吗? 他说“以中有足乐者, 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想, 他看着那些与自己差距如此大的同舍生,心中应该比你更孤独。是什么在鼓足他的勇气,支撑他的坚持?无非是信念二字。
那位十几岁就失去至亲, 十几年颠沛流离、饱尝艰辛的黄博士, 在自己的论文“致谢”中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 归来仍是少年,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 那这辈子就赚了。”黄博士二十二载苦读最终走出了小山村, 这当中有多少孤独的时刻、迷茫的时光, 但为何他的内心依然能够如此充盈和坚定? 无非是因为那一点对未来和理想的信念。
生活面前, 努力即有价值,不要去背负过于宏大却困难的理想, 只要保持对未来美好的期待。然后,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走下生活的牌桌——直至战胜它。
祝你在平凡但不简单的生活之路上,去战胜枯燥和迷茫, 去拥抱不确定和不完美,去感受“智趣”和坚定,去尽情地享受你最后的初三生活!
你的同桌
6月3日
①情境自然, 对象明确。作者明确小杨对生活没有热情、常常觉得孤独等问题的来源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 对症下药,举真实的事例给小杨以鼓舞和引导。
②内容充实,有信服力。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援引古今名人事例及名人名言, 鼓励小杨学会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学会享受生活。内容充实,有信服力。 #中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