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第二夏,线上线下违规培训齐整顿

  

  近日,「暑假最可怕」的视频传得沸沸扬扬,「名师」们用夸张的说辞贩卖焦虑;另一方面,长假的到来也诱发起部分线下的教培机构违规的苗头,扰乱着「双减」的秩序。对此,教育部开展了线上线下两手抓的措施进行打击,维系教育公平。然而,面对现实压力,家长们有的仍旧焦虑不解、有的则表示堵不如疏。因此,如何做出学科培训以外的开放性探索,如何在焦虑营销中保持定力,是对教育者们的新考验。

  

  暑假还没开始,「暑假最可怕」的焦虑营销就铺天盖地袭来。

  近日,一些所谓「资深老师」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三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五年级的暑假才是最可怕的」「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孩子在初二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

  接着话锋一转,他们便开始卖书、卖课。

  他们口中的可怕,就是指假期里不在机构里补课,就会给别人弯道超车的机会。然而,按照这套话术的逻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竟然没有哪个年级能逃过,全部都「最可怕」。进一步说,这还是对家长进行的责任绑架。这些「名师」们的言下之意就是,家长如果不给报班或购买教材学习,孩子就会「被赶超」;不听我的话,就会「毁孩子一生」……

  坦白说,在某些学习阶段,学生和家长确实有必要背负更大的压力、做出更多付出,然而学习也是一个讲究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一味强调压力、进行负反馈,恐怕结果适得其反。

  正如新京报评论:这些博主表面上是在关心学生,其实是「无利不起早」。而且,「暑假最可怕」「暑假是分水岭」等论调,也违背了放暑假的初衷。放暑假,本来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紧张的学期结束后,放松身心、养精蓄锐,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学习。

  对于这种披着「为你好」外衣的线上培训,俨然把孩子用于放松休息和多样化探索的暑期,变成了他们的「第三学期」。而且急功近利地宣扬「暑假最可怕」,更是与当前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正如总台「主播说联播」栏目点名批评:「违规卖课,得治!隐形变异的校外培训,要严厉打击。」

  由此观之,焦虑营销等策略表明在线教育机构对在获客方面的急迫心态。对在线教育机构而言,守住教学课程的品质底线,不断优化提升教育产品质量,才是赢得长远发展的核心关键。对家长和学生而言,不应过多受外界氛围渲染,应理智选择合适的教育产品,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根据西安财经大学的研究分析,当前双减政策存在执行机构质量差,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由于「双减」政策执行机构及其在职人员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素质水平相对封闭,对于上级发布的文书决策理解存在误差、定位不清,把握不好政策执行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处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效果良莠不齐。在家长教育观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学校无法提供优质的课后补习、校外无处补课的尴尬处境下,必然会产生新的更加隐蔽的补课行为。

  因此,即使当下「双减」政策已落地两个年头、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正平稳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

  据调查,暑期即将到来,一些违规培训乱象又开始集中显现。比如,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线下培训,实际上是「假注销,真复活」;又或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有网友评论吐槽,「双减」快三年了,口号天天喊,天天说严厉打击,可身边还到处都是培训班,个个人满为患,不知道打击了什么。以前没有「双减」时,咬紧牙关还可以给孩子报补习班,现在都转到地下了,收费一下子贵了好几倍,到头来吃亏的只有穷人家的孩子。

  

  

  图源:网友评论《「双减」不放假,暑假不是学生的「第三学期」》(北京日报)

  网友们所说的可能含有夸张意味,但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存在着类似情况。「双减」是把明面上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和补习班消灭了,五花八门的各种隐形变异补课却出现了。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居民小区、写字楼里到处都是各种补习班,收费普遍都比之前多了好几倍,并且这些补习班的背景都不简单,往往都是老师和家长、学生乃至街道、居委会、社区等亲密合作,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解散转移,主管部门根本无从下手。

  为巩固「双减」政策的成果,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发布新规,明确将严厉打击暑假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的现象,以及各种隐形变异补课。

  相比以前,这次教育部的新规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要广泛动员街道、居委会、社区等力量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来强化违规补课的管控排查。

  

  图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对「借竞赛之名开展等级考试」等做法明确说不,还提出「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此外,针对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相关部门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与此同时,各地区积极响应号召,部署着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近日,福建省「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及早谋划系统部署推进,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暑期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行动,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平安、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据中国教育网报道,近日四川省四家培训机构受到相关部门查处,其中三家来自于群众举报。地方教育局表示不定期会同属地街道实施「回头看」。目前这些机构、点位已被关停。

  此外,在平台方面,抖音内部已经在提醒直播间自查纠正,同时加强对教育、考试等视频发布的审核与监管。

  

  宏观来看,双减政策虽然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减少竞争压力,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畅、政策执行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有的教育机构便钻了规则的空子,成为本来逐渐趋于平静的池水中的一条「鲇鱼」。一方面身边的线下培训此消彼长、暗流涌动,另一方面身边人又纷纷报名「地下组织」偷偷进行培训,这更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保持着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

  其次,社会竞争和升学压力仍然存在。尽管双减政策旨在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教育资源不平衡、高考制度等因素导致升学竞争仍然激烈。家长认为学习成绩是孩子获得更好教育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仍然对学习成绩产生焦虑。

  华南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对深圳市 200 名小学生家长就「父母焦虑」问题进行了样本试测。结果表明,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维度上非常焦虑的家长分别约占总人数的五成和三成。这是因为, 当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 周围群体会给予个体特定的行为压力, 迫使个体在行为和决策中遵从某种群体规范。而家长在社会互动中所选择的「参照群体」多为同事、孩子同学的家长等,在比较框架下,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的成绩处于末尾,以至于在「学习成绩」维度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普遍较高。

  在网络平台和培训机构不断炒作不补课「很恐怖!」、给父母「加码」时,一个个家庭如何在喧嚣的舆论场中保持住定力,是对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考验。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家长在听惯了培训机构一次又一次的焦虑营销后,已对此逐渐脱敏。毕竟,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体会往往更有说服力。有网友表示,有的孩子从不补课分数照样高,有的娃一直添「饲料」可能才勉强进高中。还有学生自述,没有了补课,初中三年无忧无虑,该学学该玩玩,还是考上了好高中。

  

  

  图源:网友评论《「最可怕暑假」又来了?贩卖焦虑才真「毁孩子」》(中国反邪教微信公众号)

  毕竟,教育从来不只是限缩在学科课内的应试培训,一些「花样玩法」或许更能给孩子充盈的成长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成为自我。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双减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无论是推出多彩课程,开启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还是变「满堂讲+课后练」为「精讲+练习」,注重实际效果;无论是把常规作业「减下来」,特色作业「加上去」,还是探索无纸化测试,寓教于乐;无论是严禁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对「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来个釜底抽薪,还是丰富课后托管服务,让「学业有指导、活动有阵地、特长有展示」……这些有益探索都值得点赞。

  「‘双减’政策落地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在国家严抓严打违规课外培训的同时,各位家长也需擦亮眼睛、稳住阵脚、长远规划,谨防踩入违规培训机构设下的焦虑陷阱。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人民网《人民网评:保持高压态势 整治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3、北京日报《「双减」不放假,暑假不是学生的「第三学期」》

  4、网易新闻《教育部暑假严打违规补课,家长吐槽:到处都是培训班,收费还高》

  5、新京报《别中了「暑假最可怕」的圈套》

  6、中国反邪教微信公众号《「最可怕暑假」又来了?贩卖焦虑才真「毁孩子」》

  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玲《「双减」政策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钟慧慧《「双减」政策现实困境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