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北京明确:不再将论文作为医生职称评审主要指标!
破除“唯论文”,优化医生职称评价体系
医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评价一名医生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医技和医德,但现实中并非完全如此。目前,我国对医生的考核,主要包括3个方面:临床、教学和科研。其中,对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发表论文。《2018年中国临床医生发表的SCI论文特征分析》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4810个机构的医生发表论文5278篇,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医护人员晋升职称的现状。
临床能力强、会看病,这是医生的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科研这项考核指标备受争议,因为所发论文能够量化,而临床看病的考核难以量化,这也导致很多医院在实际执行中逐渐演变成了“重科研、重论文”,看病反倒不是最主要的了。今年4月份,《半月谈》发表的文章《年轻医生成了“投标能手”?别让“功利科研”异化医院职责》就指出:在医院内谁能发更多“高影响因子”论文,谁就有“话语权”;谁能快速地在“科研”上出成果,谁就受人艳羡……
同样,《中国新闻周刊》也发表了一篇《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的报道。文章指出,目前不少医院更倾向于招收科研实力强的医生,导致不擅长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多。而很多医生因需要做科研、发表论文,占用了大量临床工作时间,为患者服务的时间反倒少了。
“唯科研、唯论文”的考核制度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致力于破除这一现象,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医生职称评审的改革。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工作的通知》。
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研究系列聚焦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各职称系列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完善体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创新贡献、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代表作成果的可量化的“菜单式”评价指标体系。
通知明确提出卫生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同时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等老百姓所最关心的部分纳入了考核标准,可以说更符合健康中国的建设理念。
有助于回归科研求真之本
科研的本质就是寻找真相,容不得半点造假。在“唯论文”的环境中,粗制滥造的论文数不胜数,“论文指挥棒”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更导致了造假之风。也有很多医生感叹,在一些论文网站上,很多文章内容空泛、言之无物、东拼西凑,根本就不值得一看。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808篇,世界排名升至第一位。但同时,2022年我国被撤论文2879篇,占整个科学界被撤稿数量的52%,也是世界第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具有创新性的高端医学论文确实越来越多,但也要看到这种不足。
对基层医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这一文件的发布,确实减轻了医生的负担,可使医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尤其对于那些不善于搞科研而擅长看病的医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更应该感到高兴的应是基层医生,平心而论,我国大部分县级医院及以下的基层卫生机构,搞科研的条件并不齐备,但却同样应用科研论文来评定职称。这也导致一个现象,医生们为了评职称,只能买卖论文,围绕论文发表滋生出了庞大的产业链,甚至明码标价。而这实际上没有起到当初设置科研这一考核目标的初衷,也偏离了医学本身。
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曾发布一则案例,据介绍,警方打掉了一个“代写代发表论文”的犯罪团伙,该犯罪团伙累计作案1000余起,诈骗600余万元。其中,涉案的受害人多为医生、护士,每人被骗数额在5000~10 000元。一位医生曾说,“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代写论文的广告电话,现在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要发现一个学术上的创新点很难,也难有科研成果出来。这些客观原因都催生了论文买卖和论文造假。”这都从侧面反映了“重论文”的弊端。
文、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