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未:德国的预约制

  德国人有一件最重要的随身物品,这件物品无关智能手机或者手表之类的高科技,无关身份证驾照之类的证件,也无关婚戒或者护身符之类的心灵需求。在我来到德国留学之后,出于无奈,我也不得不全天候随身携带。这究竟是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最近我与一位专家讨论几篇圆桌对话的含义,由于我的博士论文中有一部分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时间远远不够,我们没能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所以我请求这位专家大叔再跟我约两三次会面。大叔同意了。然后就出现了一个德国的经典场景,我赶紧打开随身的双肩背包,掏出我珍贵的2023年日历记事本,刷刷翻找后面几周记录的日程,大叔也赶紧从大衣的口袋里掏出属于他的2023年日历记事本,浏览他下几周的日程。他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非常理解我希望早些继续讨论的心情,于是他凝视着几乎被不同颜色的笔填满的日历记事本,问我,四周后的周五可以吗?看到我可怜巴巴的小眼神,他叹了口气,往前翻了两周,又问我,那么两周后的周三可以吗?我立刻也翻到那一周的记录,赶紧报告,我清晨有法语课,中午有个研讨会,下午恰好空着,您几点允许我上门?大叔说,很好很好,但是我下午三点可能要去主持一个葬礼,傍晚七点我可以见你,不过也有可能那个葬礼还不会举行,还需要等些年,那么我就可以三点跟你见面。

  我顿时发现了这句话的蹊跷所在,如果说他约了两周后的周三要去主持一个葬礼,那么就是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又说也许那个葬礼还需要等些年,那么就是人还在人间,这难道是一只薛定谔的猫吗?我满心惊奇地问他,到底是谁跟您约了那个葬礼呀?大叔说,当然是被葬礼的那个人啦,人家好多年之前就自己亲自来预约好了。嗯哼,那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深谋远虑地预约了他自己的葬礼,而且按照大叔的说法,很多人都这么做,这很正常。回想一下我在德国留学这些日子以来的经历,我也不得不同意,这确实很正常,因为等人不在了肯定就来不及了。

  我去年八月皮肤过敏,打电话预约皮肤科医生,约到了今年三月某个中午十一点十五分。千辛万苦等到了这个时刻,我只能把当时的照片给医生看看。去年九月感冒发烧,打电话预约家庭医生,约到了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午十二点十分,我要是能坚持发烧直到活着见到医生,这肯定是医学史上的奇迹。我们大学里选每一门课都要预约,所有课程分布在三四个选课系统里,预约的方式和规则都不一样,一般来说新学期开始前两个月,我就摩拳擦掌开始约课了,这比写一篇两百个脚注以上的小论文还麻烦。向教授请教问题要预约,去图书馆借书要预约,去理发店剪头发要预约,就连去书店买书也要预约,因为很多书没有现货,付了钱约了时间到时候再过来取。在德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到了地方就能立即办的事情,除了去超市,以至于有的商家,诸如发廊,经常会把“特殊服务”当作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用大号字体写在橱窗上:小店特别推出无预约理发,仅限周二全天周五上午,赶紧看过来,无预约噢!

  在上海习惯了各行各业高效率的我,到了德国,我觉得自己简直是被重新编程了。在德国基本就没有这样的场景,清早醒来,想一想今天想要办什么事,然后出门去办事。在德国是这样的场景,清早醒来,第一时间打开2023年日历记事本,按照严格预约的时间表去办事,这些预约有的来自几周前,有的来自几个月前,有的甚至来自几年前。这种日历记事本人手一册,每年换新,记事本内页是每天按小时划分的记事空格。德国人每天除了完成预约的事情之外,另一件大事就是打电话或者前往实地预约接下来想要办的事情。我本人就是经常前往实地预约的,德国办公电话线路因为预约电话过多总是占线,有时候与其不停跟忙音较劲,还不如跑一次来得健康省心。最犯傻的时刻就是,到了地方预约,发现日历记事本没带,这就跟电梯坏了徒步爬上二十九楼发现钥匙落在车里了一样。

  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的是,日历记事本这件可怕的文具,它就像一个外星人想要控制德国境内的所有德国人和外国人。我经常想,如果有一天找不到我的日历记事本了,我将不知道今天该如何度过,下周该去哪里,明年该做什么。我将丢失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生的时间和空间坐标,人生中所有事情就此中断,我甚至无法知道我应该把自己的重要预约放在哪一天——万一那一天在我丢失的日历记事本中已经排满了呢?(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