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师生在韶关坪石开展知识科普互动活动
近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的部分师生来到韶关乐昌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纪念园,追寻历史,缅怀先贤。珠海校区的历史学系师生已多次来过坪石,对那一段烽火弦歌耳熟能详,一往情深。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部分师生在坪石天文台遗址公园。
万里晴空,烈日酷暑,与盛夏一样热烈的是中大学子为坪石民众进行物理学天文学知识科普互动的热情。沉寂了80多年的国立中山大学战时校区坪石天文台迎来了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师生。
中大学生在坪石的中大校本部小剧场调试天文望远镜、赤道仪。
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还有大量的物理仪器、模型,要为坪石乡亲来一次物理与天文学的科普互动,似乎是弥补当年烽火课堂中设备不足仪器匮乏的遗憾。
1941年在坪石塘口村黄泥坳山岗上,建立了中山大学的第三座天文台,这是抗战期间中国在抗日后方建立的唯一一座位于北纬25度的天文台。师生们在最靠近战事前线的地方,持续开展天文教育,开展变星观测、太阳黑子研究。
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研究者、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科学参赞李约瑟先生在1944年访问了坪石中山大学,到塘口天文台考察,写了《中国东南部的科学与技术》,文章说:“在理科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中国大学中,只有中山大学拥有天文台。在著名的女台长邹仪新博士的领导下,约有12个学生。教学工作仅依靠一具6英寸的赤道仪进行。为了通过星的方位来测定纬度和时间,一具经纬仪被改装成天顶仪,并已投入使用。”
当年的塘口天文台只有简单的仪器,天文台主任邹仪新记述:“建台于乡村,子午仪也,恒星时钟也,135厘米之望远镜也,均已安装,几与广州无异,日增设天文实测一科,由普通实验推至经纬度之精测(经度用子午仪法而纬度用天顶仪法)。”
从李约瑟先生拍摄的照片看,当年那台135厘米的望远镜的支架是木头做的三角架。这一次,物理与天文学院带来的天文望远镜是今非昔比:
乡亲们在家门口用天文望远镜近距离地观察北斗七星。
入夜,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同学们在坪石研学基地的小剧场里举办科普讲座,现场演示一些物理仪器、模型,并与观众开展互动。闻讯赶来的四乡村民兴高采烈地参加了科普活动。
“摘冠卸袍归故里,新声出自旧庙堂。”——1941年,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刚从美国回来的卢鹤绂先生,在一座供奉汉代伏波将军的古庙中,给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主要用英语讲课,深受学生欢迎。
1942年4月,卢鹤绂先生在塘口村破旧的农家屋里,在茶油灯下撰写了《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这一长篇总结性论文,旨在向国人介绍发现重核裂变概况及其展望,寄往重庆的中国科学社。后来发表在重庆用毛边纸恢复出版的《科学》杂志27卷2期上。
坪石时期,艰苦动荡的岁月,清苦贫困的生活,中大师生不仅为生活所困扰,而且经常要提防日机空袭和敌兵进攻;而且远离广州基地,来到一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全陌生的地区,资金来源匮乏,图书、仪器、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在搬迁途中大量散失。居住分散,后又数度转移,人心浮动,物价飞涨,生存尚且困难,要坚持正常的教学和研究又谈何容易。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如今,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带来了许多仪器和模型,旨在向坪石乡亲介绍、演示、普及一些物理学知识。
学生在操作“空气炮”。
小剧院里灯火通明,人们扶老携幼,排队参加趣味横生的演示互动节目,通过一些物理仪器、模型的演示,直观地了解到一些物理学的知识。最受欢迎的是操作“空气炮”和体验“角动量守恒”现象。此外还有静电感应机、辉光球、滚上体等演示物理学原理的模型。
辉光球演示。
历史学系(珠海)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同学们向定友图书馆捐赠了自己带来的书刊,以缅怀致敬杜定友这位在战乱流离中倾注心血于图书馆建设的先驱。
大学生们将自己的书刊捐给定友图书馆。
在坪石度过了艰难岁月的物理大师卢鹤绂先生,在1986年5月到山东讲学,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登上泰山,说过一段话:“物理学是真正的泰山,真正的北斗,她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母亲!”从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来认识,从经典物理学研究成就与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从经典动力学、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的建树促使20世纪历次技术革命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再从物理学还将在21世纪继续开发出无限广阔的应用新天地来展望……就会真正理解卢老师的这句话,真正体会他把物理学喻为“科学技术的母亲”其中蕴藏的丰富含义。
原标题:《中大师生在韶关坪石开展知识科普互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