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人格测试”:你跟历史上的哪位哲学家最相似?
我猜这跟朴素的劳动价值论有关系。
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那种生产出可见产品的劳动,才算是有价值的劳动。比如,农民种地,产出粮食。工人产出一些具体的产品,比如电器或者家具。
而“维护性的劳动”,其价值往往不被承认。所谓维护性的劳动,就是并不直接产出可见的产品,而是维护某个东西的正常运转。做家务就是这种类型的劳动。把家里打扫得更干净,这并不产出新东西,而是维护旧东西。
所谓全职儿女,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偏向于维护性的劳动,也就是维护父母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这种劳动由于不直接产出新东西,很多人就会觉得它们可能没什么价值。
不过,我们可以做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位60岁的人,她从事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也会直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其产品具备极高的价值,可以改善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且,这位60岁的人,其智力依然不见衰退,身体依然很健康。可以估计,即便是到了75岁,她依然还可以活力满满地工作。
不过,她依然需要吃饭,需要有干净的服装,在家里和研究所的路上,需要他人接送(假定她自己不会开车)。此时,她可以选择雇佣自己的孩子,来完成这些维护性的劳动。此时,我们会认为,这些从事维护性劳动的人,间接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因为这位60岁的女士创造了极大的价值,而你的所作所为使得她能继续创造价值,那么你也就间接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全职儿女,仅仅从概念上看,完全可以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工作。
但是,从实际来看,不是每一个全职儿女的工作都很有价值。因为维护性工作的价值取决于你维护的那个东西是否有价值。假设那位60岁的女士,并不是从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作。那位60岁的女士是一个大毒枭。那我们会认为,她的子女所作的工作就是毫无价值,甚至还有负面作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能雇佣自己的儿女从事全职的维护性工作的父母,往往都是高收入者,或者有大量资产存量的人。如果这些父母是通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工作来获得那些钱财的,那我们就会认为他们的全职儿女是很有价值的。
但某些人的父母并不是通过很有价值的工作来获得钱财的,这些人的全职儿女,其劳动价值,就不会,也不该得到认可。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它涉及价值理论(value theory)。
当今最为主流的价值理论之一是,价值源于欲望、需求、偏好的满足。
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快之所以比懒更好,努力之所以比摆烂更好,有钱之所以比贫困更好,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个体A满足其欲望、需求、偏好。
不过,这个理论也存在一个问题。假设张三是那种心理变态,他的欲望就是杀人。折磨他人能给张三带来极大的快乐。此时,如果张三是一个勤快、努力、有钱的人,那么他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他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杀更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说,勤快、努力、有钱会更好呢?如果张三很懒惰,不努力,也很贫困,也许他就没有什么资源来杀人了。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有些人的确认为,反社会的欲望的满足,也是有价值的。
有些人则认为,只有那种不反社会的欲望,也就是不妨碍他人欲望之满足的欲望,才算是值得去满足的。
我倾向于后者。因此,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勤快、努力以及有钱,比懒惰、摆烂和贫困要好。只要这个人的欲望是不反社会的欲望。
比如,我想要享受打游戏的乐趣,于是我就努力、勤快地打游戏。当然,我也需要赚一些钱,从而让我能长久地享受打游戏的乐趣。绝大多数情况下,我玩电脑游戏,并不会损害别人。因此,玩电脑游戏的欲望就是一种无害的欲望。
但在少数情况下,我确实认为,懒惰、摆烂和贫困比勤快、努力以及有钱更好,如果那个人的欲望是反社会的欲望的话。
比如,假设我特别享受骂人所带来的乐趣。我非常勤奋、努力地学习,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得更高,能骂的人更多,且骂人技术愈发高超。可是,一般认为,骂人是一种有害的欲望。因此,我越是勤奋、努力地骂人,那就越是不好。如果我这个人非常懒惰,只是心里想着要骂人,但实际上却没有行动,那可能反而更好一些。
我一直想做一个更基础性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这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的基础不够牢靠。假设每个人的信念体系是一栋大楼,那么基础牢靠的大楼和基础不牢靠的大楼,表面看起来可能没有任何区别。只有当出现地震或台风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个基础更牢靠的大楼,更加稳固。
之前,我一直在犹豫,究竟是用平克的《理性》一书作为脚本,还是用白琳和巴特斯比的《权衡》。不过,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我搞到了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于是就决定用这本书当底本了:
我找电子书的能力还算不错,但这本之前始终找不到。正当我打算花400元,找人在美国亚马逊上给我代购时,突然发现淘宝上有一些提供付费找电子书的服务的人。我只花了35元,人家就帮我下载到了PDF版本,清晰度挺不错的。我又花了24元,让打印店给我打印成纸质版。只花这么一点点钱,就搞到了我一直想要但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今天我才特别开心,比喝冰可乐还开心。
在批判性思维教育圈子里,罗伯特·恩尼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书,就是他最全面的一部作品。恩尼斯出生于1927年,如今已经96岁高龄了。出版这本书时,他也已经69岁了。可是,在读这本书时,我听到的并不是一个老爷爷的声音,反而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智者的声音。范西昂说,批判性思维能让你永远年轻。这话至少在恩尼斯身上是成立的。恩尼斯的思维格外敏锐。别人考虑不到的细节,他总是能考虑到。别人想不出的答案,他总是能想出来。就算他的答案不是最好的,也是很值得参考的。
这本书一共14个章节,目录翻译成中文,大概是这样:
1.简介:决策与论证2.论证分析:识别结论和理由3.信息源的可靠性4.观察5.演绎:词项逻辑6.演绎:命题逻辑7.演绎逻辑的应用:8.实验,诊断以及排除故障9.最佳解释与因果推理:论证与写作策略10.归纳:意义、抽样、典型性、表格、图片以及相关性11.做出价值判断12.报告式定义和定义形式13.任意的规定式定义,立场式定义以及定义策略14.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本书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是领域通用性的。无论你是在思考哲学问题还是法学问题,是在思考医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是在思考购物方面的决策还是择偶方面的决策,都是用得上的。
正是因为本书内容非常全面,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讲得格外透彻,用语还十分简练。所以,我准备先以这本书为脚本,做一个为期15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我原本还有两个训练营的规划,一个是以关于爱情的辩论为主题,计划是30周。另一个是以哲学为主题,计划是26周。但那两个可能对大家的基础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你需要格外积极主动才行。我觉得大家的积极性不一定很高,而且也不一定能坚持半年。因此还是先做恩尼斯的这个。15周,也就是三个半月,应该比半年要好坚持一些。而且,你也不需要特别积极主动。哪怕只是被动地听我讲,也能有不少收获了。当然,你越是主动,学习效果肯定就越好。
恩尼斯的这本书,你不用去买,我会直接发给你。而且你也不用担心自己英语不佳,读不懂。因为我都是用中文在讲。我还会做个PPT,以后你复习时也用得上。
这次的训练营,适合这样的人:
·想要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
·每周能抽出一定时间来读书和思考。如果哪一周错过了,你可以回看录像,追赶一下进度。
·愿意和群里的其他朋友积极探讨相关问题。换言之,不要太害羞,不要怕出错。你自己越是积极主动,收获就会越大。
如果你能坚持学完这15周,那我相信,你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应该能超越这颗星球的80%的人了。这算是个令人自豪的小成就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先把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起来,再去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再去看那些书籍、电视、互联网上的信息,就能区分哪些是值得参考的优质信息,哪些是伪装成优质信息的垃圾信息了。
更重要的是,你会拥有在没有他人的指导下依然运用自身理智的勇气和决心,你能独立建构起优质的论证,能输出优质信息。作为理性的动物,你能为人类文明的信息库做一些去伪存真的工作,也算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 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了。
第一次的活动,就定于2023年7月29日(周六)下午2点开始,持续15个星期。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以后每周都是这个时间点开始。
加入这个训练营的步骤如下:
1.打开链接,https://afdian.net/a/AndyLee
2.支付150元,加入一个名字叫“批判性思维训练营”的电圈。“电圈”大概是网络论坛的意思。
3.在那个论坛里,找到我发的一个帖子,帖子里有图片,图片上有个二维码。
4.扫码加入微信群,名字叫“恩尼斯:批判性思维”。
如果我们早就是微信好友了,那你也跳过以上步骤,直接在微信上跟我沟通。
Haidt的《象与骑象人》已经接近尾声。7月22日,我们就要开始讨论King的这本《卓越心智》了:
这本书我之前介绍过。考虑到许多朋友的英文不佳,我想再着重介绍一遍。如果有空的话,我会每周都写一个简短的总结。但大家也可以借助机器翻译。应该有朋友制作了那种中英文对照版的文件,你可以在群里面向别人索求。本书虽好,但我预期短期内不会有中译本,因为它的题材是相对冷门的。
本书的封面是一支弓箭命中箭靶的正中心,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隐喻。本书的主标题翻译成《卓越的心智》就很好。副标题可以翻译成“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德性”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智力美德”。
本书一共12个章节,我们就12周读完。前两个章节是导引和概览性质。中间的第三章到第十一章是具体介绍12个“认知德性”。最后的第十二章是一个总结性的建议,给出一些更具体的帮助你培养认知德性的指南。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有两个很常见的误解:
1.所谓“认知德性”,都是一些非常虚的东西。每一个认知德性都没有精确的定义。其实,人人都有优点。只是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把某些人的优点定义成缺点,把自己的优点定义成“认知德性”。
部分愤世嫉俗的人,认为并不存在像“好奇”、“自信”、“谦逊”、“自律”、“勇敢”、“思想开放”等特质。或者,他们认为人人都有这些特质,因此人们不需要再专门学习和训练,让自己变得在认知德性上变得更强。因为每个人都同样强。
很多人相信技能的重要性,相信英语、数学计算、信息检索、论文写作、编程等技能可以帮助自己走上更顺利的人生。但很多人并不觉得“德性”有多重要。
实际上,德性比技能更重要。这也是多亏了ChatGPT,让许多人意识到,那些人类曾经引以为傲的认知技能,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的算法来实现。而“德性”则能够缩小人性的弱点,放大人性的优点。
最关键的是,德性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值。我记得玩《三国志11》时,有许多人的魅力值特别高,每次募兵的数量都更多,挖对立阵营的人才也更高效。在现实生活中,德性能起到类似的效果。虽然人人都喜欢长相漂亮的帅哥美女,但如果那个帅哥美女是傲慢、无知、贪婪、吝啬、封闭的人,那么人们只会远远地欣赏这些人的外表,并不愿意和这些人作朋友。
而朋友总是越多越好的,尤其是那种真正关心你,在乎你的人。为此,你需要的不是整容或者健身,而是德性。现代社会并不利于培养真挚的友情。许多人所谓的朋友,要么是互相有利用价值,要么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长期接触的人。只有当你拥有德性,拥有俗称的人格魅力或有趣的灵魂之后,你才会吸引类似的拥有德性的人。
而本书对于每一个认知德性,都有清晰的介绍。一般人听说“好奇”这个词,会点点头,然后说“好奇”是很重要的,我平日里就有挺强的好奇心。但在本书中,你会更细致地认识到什么才是“好奇”,你会发现很多自称“好奇”的人并不拥有这一德性。
本书的一大功能就是尺子,它帮助你测量自己和他人,在那些认知德性上,分别能打多少分。
2.锻炼认知德性实在是太辛苦、太累甚至太痛苦了。只有那些搞脑力活的人,比如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管理者,才需要认知德性。普通人不需要认知德性,也没有能力或者资源培养认知德性。
很多时候,我都说逻辑学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人人都应该具备。但如果一定要我在逻辑学等批判性思维知识和认知德性中二选一的话,我会认为逻辑学不重要,统计学不重要,英语不重要,认知德性是才是最重要的。
我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是有七年了。我见过不少学生、读者、同行。其中表现卓越的人,无一不具有认知德性。表现糟糕的人,全都欠缺某种认知德性。有些人的脑子的确很聪明,也能写出好文章,能吸引他人的赞美。但这些人无法近距离接触,不能长期相处。因为他们没有认知德性。在聪明、自信的外表之下,没有德性作为支撑。我愿意承认他们都是拥有极高智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但我认为他们都算不上什么好人,更不配被称之为“卓越”。
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和工程师、医生以及做理工科研究的人相处。许多人文艺术背景的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花里胡哨的语言来假装自己很擅长思考。但真到了要预测、解释、干预、操作的时候,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方案都错得离谱。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唯一关心的反馈就是同行是否认可自己。这种来自人类的主观反馈,可能和现实脱节得非常厉害。虽然医生也关心其他医生同行是否认可自己,但医生更关心自己有没有把病人治好。软件工程师关心自己编写的程序能不能正常地运转。而这些客观的指标可以给他们带来正确的反馈,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水平。
因此,你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做得怎么样,哪方面需要补足,哪方面要继续发扬。这种客观的标准是不由某些人的主观偏好决定的。位高权重或者富甲一方的人,都无法影响这个客观的标准。不是你的老师、父母、领导、上级说好,那就是好。也不是你自己认为好,那就是好。而是客观上好,才叫好。如果你的导师说好,你父母认为好,你自己认为好,但客观上不好,那只能说明你的导师、父母还有你自己,全都搞错了。
而认知德性就是这么一个客观的标准。虽然它很难像一把尺子的一样,用数值精确地表达某个分数。但它是完全客观的,不由特定利益集团决定的。人人都可以具备认知德性。因为培养它们所需的门槛特别低,甚至是完全免费的,不用花一分钱,只是很花时间。
本书的结尾用到了登山的隐喻。在这里我想要再次强调一遍。
如果你想要登山,那你首先必须知道作为终点的山顶在何处,其次是知道自己目前位于何处。然后你才能规划一条适合你的登山路线。
在攀登智力或者认知这座高山时,你也需要先知道目标究竟是什么样子。你需要知道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的人才算是有智慧的人,并且你需要知道本书介绍的12个认知德性上,你自己分别能打多少分。如此以来,你才能规划一条适合你的登山路线。
群里有一些小伙伴对于《论语》很感兴趣。那我们临时插入一本《论语》,计划四周读完。《卓越的心智》就往后推迟四周吧。
为了确保版本的统一,我们用这一本:
这个版本,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左边是古文,右边是现代汉语翻译,读起来很方便。美中不足的是,生僻字没有标注拼音,大家或许要再查一下读音。
为什么要读《论语》呢?
第一个原因是,它很简短。读它不会消耗太多时间。
第二个原因是,《论语》已经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你就算没有直接读过《论语》,也肯定间接读过《论语》。因为别人总是会引用《论语》中的语句的。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读一读《论语》,算是了解一下游戏背景。
第三个原因是,我很喜欢德性伦理学和德性认识论。我相信,如果你采用更加同情的解读方式,那么《论语》中的语句,至少有五分之一是有价值的。而且,它显然比《尼各马可伦理学》要容易读很多。你可以把《论语》当作美文来欣赏,相当部分语句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尼各马可伦理学》则跟像是枯燥的课程讲义,你要格外努力才能找到几句有审美价值的话。
原计划是7月22日,开始《卓越的心智》的第一章。现在我们改成《论语》的“学而第一”到“公冶长第五”。以此类推,四周就能读到“尧曰第二十”。
读的时候,我们要依次问这三个问题:
1.那些句子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2.那些句子的真值条件被现实世界满足了吗?
3.那些句子在实践智慧的意义上有什么启发价值吗?
原则上,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语境信息,才能对《论语》有更好的理解。但考虑到时间紧张,如果有朋友恰好知道那些语境,那欢迎补充,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就直接跳过某些需要大量语境才能理解的语句,或者我们现场脑补一个不太离谱的语境出来。
不过,为了对孔子有个最基本的理解,我还是建议大家先读一下《史记》中的“孔子世家”。
有若干朋友还是想要参加读书会,一起精读平克的《理性》一书。
本书我确实很喜欢。因此,除开编辑送的简体中文版之外,我还有繁体中文版和英文原版:
这本《理性》确实很不错,它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1.容易读:Steven Pinker的文笔很好。如果你是读英文原版,那你会读得非常流畅。中译本我也简单翻了翻,译文是准确的,只是文采方面就一般般了。
2.内容全面且可靠:Pinker非常博学。而且,他在写作这本书时,朋友圈里有一大群世界顶级的专家可以咨询。再加上本书又是2021年的新作品,他可以引用更新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我眼中,本书也有两个缺点:
1.本书里面很水的内容也不少。你让ChatGPT替你精简、概括一下,完全可以在缩减掉大量的字数的同时,不丢失任何关键信息。本书还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说服你相信理性很重要。如果你早已知道理性很重要,你更想要学一些知识和技能来提升你的理性水平,那本书就有大量的篇幅是相对无用的。
2.本书中着重谈理性思考技能的章节,也就是第三章到第九章,都讲得比较浅。不过,也许我不该要求过高。要是每一个点都讲得足够深,那这书的篇幅就要翻十倍了。而且你也可以从书末尾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更详细的内容。
所以,本书的一个理想的阅读场景,就是你拿着这本书,安静地坐在书房里,以相对快的速度读完。读完之后,就算不能完全掌握,但至少能记住若干关键词。你大概会有这样的感悟:
1.原来理性是这么一回事。原来理性思考需要掌握这样一些知识和技能。
2.原来理性是很重要的。我需要变得更加理性,也需要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变得更加理性。
3.原来身边那些看似不理性的人,其实在另一种意义上是挺理性的。因此,光是让大家掌握一些知识,提升理性思考水平,不足以解决所有冲突和难题。
有了这些感悟之后,你在行动上会有一些改变。但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掌握那些知识和技能,比如博弈论、因果推理、决策论、贝叶斯推理、演绎逻辑等等,你还需要再去读一读别的书。比如Binmore为VSI写的Game theory。
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对自己和他人表现出的一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也会更加理解,更不容易愤怒。实际上,一般人都不会认为自己会有不理性的行为。因此,本书主要的效果,是帮助你更愿意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体谅他人。
所以,我觉得利用本书的最佳方式,就是读英文原文。一方面,你可以在读英语的同时,学习一下英语写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你还可以了解一些新知识,增长一点见识。而且,你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参考文献了解到更多有趣且有用的书籍。
如果7月底或者8月上旬,我有时间的话,就再组织一次针对平克的《理性》的读书会吧。
小时候,我住在湖南省邵阳市。外婆家在湖南省衡阳的农村。寒暑假期间,有时我会跟着妈妈去外婆家。
农村和城市完全不同。城市里,高楼很多,建筑物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到处都是店铺。而农村里则更多是田地、山地、竹林、树林、鱼塘、小溪。在城市里待久了,我便会觉得农村更有趣。
不过,农村并不总是比城市更有趣。至少,农村的蚊子特别多。而有一次,我全身都被蚊虫叮咬得没有一块正常的皮肤,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红色肿块,奇痒难忍。我央求妈妈,要妈妈带我回家。而我妈拒绝了。
我妈拒绝带我回城市的理由有很多:
1.在那些肿块上擦点盐就不痒了。(当地的土方法,但实际上无效,因为我还是很痒。)
2.只要待在蚊帐里面,就不会被咬了。(实际上无效。我待在蚊帐里睡了个午觉,就被叮咬出了更多的肿块。而且,人总是要走出蚊帐的。)
3.其他人没有被咬得这么严重,就我被咬了。(这是事实,但小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事实可以作为不带我回城市的理由。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带我回城市的理由。)
4.难得回农村一次,要多待一段时间,不然车票钱就浪费了。(这也是事实。而小时候的我总觉得这不足拒绝带我回城市。但小时候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我妈。)
除了这些理由之外,我妈还跟我说了很多话。很多我都记不清楚了。但中心思想就是:我忍一忍就好了,不能带我回城市,要等到暑假快结束了,才能带我回家。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我不记得自己年龄有多大,但肯定不超过10岁。没有大人的帮助,我无法独自从农村回到镇上,再从镇上回到县城,再从县城回到另一个市,再从市里的汽车站回到自己家里。即便我有能力做到这些,我妈也不会同意让我去做这些。
那时候,我只感到非常无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服我妈。在正常情况下,我肯定相信,我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至少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但为什么在那个场景中,她却对我的痛苦感到毫不在意呢?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现在身上还留着疤痕,只要脱了衣服就能看见。我跟我妈说,那是小时候被蚊子咬的疤痕。而我妈不相信。严格来说,是被蚊子咬了,然后又被我自己用指甲抓破了皮肤,所以留下了疤痕。
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一个陌生人,应该是同一个村的村民。他路过我外婆家,跟大人们闲聊了几句。他看到我在央求我妈带我回去,而且他也看到我全身上下都是红色的肿块,很多肿块也都被我自己抓破了。我不记得他具体说了什么话,我甚至记不清楚他的长相,但我记得他说的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我妈确实应该带我回家,因为农村的蚊虫确实比城市多太多了。
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感觉世界观都要被颠覆了。
为什么一个跟我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仅仅因为看到我的痛苦的状态,就会关心我的需求,认同我提出的方案。而跟我朝夕相处的妈妈,却对我的需求毫不在意,并且也不认同我提出的方案呢?
现在,我长大了。我已经跟我妈当初差不多大了。我不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而是一个大人了。
我明白,我妈当初为什么不带我回家了。
因为,她想要待在外婆家。而我需要她的照顾。如果我回去,那她也要跟着回去。换言之,在这个场景中,我妈跟我有利益冲突。我的需求和她的需求是矛盾的,是不能同时满足的。
我也明白那个陌生人为什么愿意认同我的想法了。因为那个陌生人跟我没有利益冲突。我的需求就是认清楚客观事实,并解决其中的麻烦:待在农村里,我会被蚊子叮咬得特别难受。只有通过回到城市里,我才能避免这些痛苦。而那个陌生人也有类似的需求。至少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他通过他的视觉系统以及社会常识,得出了跟我一样的结论。
我妈并不是不具备社会常识,也不是视觉系统有问题。我妈只是不愿意跟我得出同样的结论而已。她也不是不关心我。她只是认为,她想要待在外婆家的需求,比我想要避免蚊虫叮咬的需求,更加重要。
作为一个大人,我现在完全理解我妈的想法。假设我有一个孩子,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相冲突,我也不会认为孩子的需求就一定比我的需求更重要。假设我的孩子想要我陪他或她玩,而此时我想要完成手头上的一个要紧的工作。我就会直接跟孩子说:我现在有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不能陪你玩。也许晚一点,或者过一段时间,我可以陪你玩。或者,你可以找其他人一起玩。我也可以帮你去找其他人。
因此,当时的我,其实期待听到我妈这么说:儿子,我知道你想要回家,想要不被蚊子咬。但我想要继续待在农村。我认为,此时,满足我的需求比满足你的需求更重要。我会帮你想办法减轻蚊虫叮咬的痛苦,你就为了我,多忍一忍吧。
某种意义上,我愿意承认满足我妈的需求比满足我的需求更重要。她为了照顾我,付出了很多。因此,我也愿意回报她。如果她那时愿意把我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跟我商量到底该怎么办,那我愿意妥协。我愿意为了我妈而继续忍耐,同时采取各种各样效果不佳的方案来避免蚊虫叮咬。
但我妈却不愿意这么说。她拒绝承认眼前出现了一个问题,也拒绝承认那些她认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其实是无效的。而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是她欠缺常识,也不是她的视觉系统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她不关心我。原因是,她也不知道她心中的无意识的想法。
她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那么说。她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拒绝带我回城市里。她并不知道她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判断和决策。
你可能会觉得很惊讶。一个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而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过程,这是所有心理学人的常识。作为心理学人,我学过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等等科目。我能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无意识的想法,自己平日里其实是不知道的。但这些无意识的想法,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我妈心中有一个无意识的想法:我想要继续待在农村的需求比我儿子想要回到城市的需求更重要。
但我妈不知道她心中有这么一个想法。就算当时的我能够说出来,她也不会承认这点。因为在她心目中,她一直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好妈妈。如果她承认这个无意识的想法,就会降低她的自我评价。而她为了避免自我评价的降低,便会否认这一想法是她的真实想法。
我的工作是批判性思维教育。这份工作需要我不断与人对话。比如,与学生对话,与读者对话,与同行们对话,与那些和我有着相同或不同想法的人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人们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是因为,人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全部想法。每个人只能知道自己有意识的部分是怎么想的,不知道自己的无意识的部分是怎么想的。因此,你想要说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仅仅跟那个人的有意识部分对话,这是不够的。你需要跟那个人无意识的部分对话,才能起作用。
小时候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不知道我妈的无意识部分是怎么想的。我只能根据我妈说出的话,来猜测她内心的想法。需要等到很多年以后,我才能明白,原来很多人不会说真话。很多人把自己的需求看得比其他人的需求更重要,但又不会承认这点。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的需求看得比其他人的需求更重要,我自己也不例外。但在这么做的同时,我们又认为自己做到了“人人平等”的道德准则。我们在双标的同时,又认为自己没有双标。
我并不是说,伪善是人类的本性。我是说,人们并不能察觉自己的所有想法。人们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所有思想和行为。你的所有情绪和感受,你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你的无意识部分的影响。而一般情况下,你是不知道那些无意识部分有什么影响的。即便你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学习心理学,拥有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你也不能洞悉一个人的所有无意识的信念。你最多只能做到比一般人稍强一点而已。
不过,如果你能发现,其实我们并不能洞悉自己的所有想法,那你在事后与他人沟通时,就会没有那么多的障碍。毕竟,很多时候,我们的无意识的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够体谅他人。如果你能克服自己心中无意识部分的自我中心倾向,愿意多体谅一下他人,那人际沟通上的障碍就会少很多。
要想发现那些无意识的想法,首先,你得承认存在那些无意识的想法。而要想承认那些无意识的想法的确存在,最大的难点在于,把自我评价和自己的无意识的想法脱钩。如果你做不到脱钩,你就不愿意去发现那些无意识的想法。因为有很多无意识想法都会导致你降低你的自我评价。
因此,如果你能自豪地说出这样的话,那你差不多就能理性地探查自己的无意识的想法了:我无意识中有许多愚蠢甚至邪恶的想法,但我依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谴责的蠢人或坏人。甚至,因为我发现了自己无意识中的糟糕的想法,这反而有利于我不断改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卓越的人。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测试,据说可以测一测你跟某7位哲学家中的谁更相似。一共35道题目。每次测的时候,题目顺序会不一样。每个题目的题干都是一句话。然后让你从5点量表中选择自己对那句话的态度。可以是强烈反对,反对,中立,支持,强烈支持。
我稍微看了看题目,感觉这个测试不是很可信。但我觉得,它还是非常有趣的。初学者或者普通人都可以来玩一玩。链接是:http://www.idrlabs.com/philosopher-personality/test.php
接下来我先用ChatGPT简单翻译一下那七位哲学家的介绍,然后再翻译一下测试的内容,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测试结果。
尼采:尼采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关于他的传记,他对大多数人的行为表达了蔑视和厌恶,并不断嘲笑他们。尼采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自传式的,我们所谓的“原则”实际上受到我们的自我利益和身体感官经验的影响。此外,他建议我们不要过分谨慎、有秩序地生活,不冒任何风险,因为冒险可能带来的结果可以促进个人成长。此外,尼采认为客观真理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有个人的观点和解释,这些观点和解释受到一个人的兴趣和经验的驱使。对尼采而言,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并按照这个意义去生活。
康德: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康德致力于将牛顿的著作与当时的哲学相结合。对康德而言,人类的思维包含了我们认为编织在物理宇宙中的能力(如数量、因果关系、整体存在等)。这些能力与现实本身相互作用,创造出对我们来说看似“客观真实”的综合体,实际上只是根据人类思维的理性范畴与现实的原始“基础材料”之间的综合得出的真实,而这种未经综合形式的真实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知的。康德在伦理学领域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基于规则的伦理学方法,并用“范畴命令”总结了他的教导: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和所有类似情境下都能作为普遍原则被遵循的行动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柏拉图:柏拉图提出,唯一真正的知识涉及理性思维,最终升华为对善的直觉和神秘知识。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在这个旅程的终点是一种启蒙体验,灵魂一下子领悟到宇宙的形而上学源泉,消除了一切无知,获得了不朽的智慧。由于灵魂是不朽的,并且在当前生命之前已经多次投胎重生,所以它已经看到了许多事物,既在这个世界上,也在超越这个世界的世界中。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登上这条通往神秘超越的知识之梯。他们有着使他们更适合成为工人和奴隶的欲望,而那些被荣誉和勇气支配的人则更适合成为士兵和警察。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最大动力是渴望知识,他通过收集有关动物、植物、政治体制和戏剧作品等方方面面的数据来实现这一追求。拥有工程师或科学家般的头脑,亚里士多德很快发现了数据中的规律,通过共同点、属性和整体结构将一切分类。亚里士多德以不带感情的理性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人类,以沉着的机智将人们按气质、性别、种族和其他各种属性进行分类,使得他的观察被人们推崇和庆祝至今。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做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做得很好;换句话说,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人类卓越的典范。
休谟:休谟对大多数信念持怀疑态度,无论它们是宗教信仰还是从纯粹的理性推导出来的,如果没有实证数据支持,他都会怀疑其有效性。因此,与他所处时代的既定正统观念的冲突是他生活中持续不断的主题。和之前的经验主义者一样,休谟相信思维的内容只来源于经验。休谟以"应该-是"的分割而闻名,也被称为休谟的叉子:这个命题指出从"应该"的命题推导出"是"的命题是不可能的(例如,我们不能从道德命题"每个人都应该同样聪明"推导出事实命题"每个人都同样聪明")。休谟还对因果关系和归纳等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挑战至今尚未解决。
伊壁鸠鲁:伊壁鸠鲁建议他的追随者过简朴的生活。例如,他们的食物和饮品主要是面包和水,奶酪只是偶尔的享受。伊壁鸠鲁在后世经常被误解,他实际上建议避免过度的欢乐,因为它们通常会带来痛苦——要么是因为过度放纵,要么是因为再次失去享乐的机会而感到痛苦。同样,伊壁鸠鲁认为更强烈、不太常见的快乐会同时减少平常的、不那么强烈的愉悦感,从而剥夺了沉溺于高级快乐中的人享受简单宁静生活的机会。
第欧根尼:第欧根尼选择成为无家可归者,住在人行道上的一个大陶罐里。他待在自己的街头住所,通过看似疯狂和粗鲁的行为、侮辱和偶尔的智慧格言来震惊雅典市民。可以说第欧根尼是历史上第一朋克,一个真正的挑衅者,对自己的幸福和身体安全毫不在乎,无情地嘲笑高贵的柏拉图和强大的征服者和国王亚历山大,展示他们在他刺耳且毫不留情的哲学和人生观的视角下是多么自负。第欧根尼还不赞成传统宗教,并认为社会习俗是人类发明的,坚持这些习俗会导致虚伪。
经过简单观察,以上机器翻译,基本上是准确的。这七位哲学家也确实在个性上有较大的不同。我认为自己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和休谟。我比较远离尼采和第欧根尼。
1.There is much about the world that we can never know with certainty.
关于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地知道。(我倾向于支持。)
2.I have a flair for controversy.
我很喜欢也很擅长争议。(我倾向于支持。)
3.I shock people with crass actions and words.
我会做出粗鲁的行为,说出粗鲁的话,并震惊到人们。(我强烈反对。)
4.My view of life is often misunderstood.
我对人生的看法时常被人误解。(我强烈反对。)
5.People fuss too much over their banal everyday problems.
人们对于他们琐碎的日常问题纠结得太多了。(我倾向于支持。)
6.Being preoccupied with whether one is a good person or not is a sign that one is a lesser being.
时常思考自己是否是一个好人,这本身就意味着,你自己可能是一个更低级的存在。(我强烈反对。)
7.Beauty in this world is proof that there is a transcendent higher world.
世界上的美,就证明了,存在一个超验的更高级的世界。(我强烈反对。)
8.A life marked by the absence of pain is better than a life marked by the presence of pleasure.
没有痛苦的生活比一个有愉悦的生活更好。(我倾向于中立。)
9.I mock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all that so as to deflate their egos.
我嘲笑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以此来打破他们的自负心态。(我倾向于支持。)
10.I ask questions that others consider crazy.
我提出一些被其他人认为是疯狂的问题。(我强烈支持。)
11.There is always a clear right and wrong course of action in every moral dilemma.
在每个道德困境中,总是存在着明确的正确和错误的行为方式。(我倾向于反对。)
12.A profound text cannot be truly good if it is not beautifully written.
如果一篇深刻的文本没有写得优美,它就不是真正好的文本。(我强烈反对。)
13.So-called “evil” people are really just ignorant and in need of knowledge of the good.
所谓的“邪恶”之人实际上只是无知,他们需要了解关于善的知识。(我倾向于支持。)
14.I shock people by saying outrageous and offensive things.
我通过说一些令人震惊和冒犯的话来震撼他人。(我倾向于支持。)
15.People think I am much harsher and more hard-headed than I really am.
人们认为我比实际上更严厉和固执。(我强烈支持。)
16.I mock people’s religious beliefs.
我嘲讽人们的宗教信念。(我强烈支持。)
17.Generally speaking, only the highest specimens of humanity interest me.
一般来说,只有最杰出的人类个体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强烈反对。)
18.Beautiful languag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people make it out to be. People should say what they mean as briefly and plainly as possible.
优美的语言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人们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我倾向于支持。)
19.If people challenge or confront me, I confront them right back with little fear of the consequences.
如果有人挑战或对抗我,我会毫不畏惧地回击他们,对后果并不担心。(我强烈支持。)
20.Sexual attraction tends to lead people into bad situations.
性吸引力往往会让人陷入不良境地。(我倾向于中立。)
21.The best insight is gained by approaching a subject in a practical and orderly manner, indexing it, and mapping out what is currently known about it.
通过实践和有序的方式探索一个主题,对其进行索引,并绘制出当前所知的内容,这是获得最佳见解的方法。(这个翻译得不好。但我倾向于支持。)
22.I stir up controversy simply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s.
我只是为了论证而故意制造争议。(由于职业原因,我强烈支持。)
23.Most people need to be led and controlled.
大多数人需要被引导和控制。(我强烈反对。)
24.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ings that can be measured than some pie-in-the-sky type of thinking.
我对可衡量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不是一些空想型的思维。(我强烈支持。)
25.The highest truths about this world are not rational or analytical but can be grasped only through a sort of mystical intuition.
有关这个世界的最高真理并不是理性的或分析的,而是只能通过某种神秘的直觉来把握。(我强烈反对。)
26.People who profess to be gravely concerned with so-called “objective truth” are really just professing their weakness.
宣称非常关注所谓的“客观真理”的人实际上只是在宣称他们的软弱。(我强烈反对。)
27.Simple pleasures are the best.
简单的快乐是最好的。(我倾向于中立。)
28.Our base desires as human beings are coarse and vulgar.
作为人类,我们的基本欲望是粗俗而庸俗的。(我强烈反对。)
29.I am a creature of habit.
我是习惯的产物。(我倾向于支持。)
30.Most people are unabl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大多数人没有能力为自己思考。(我倾向于反对。)
31.Our minds can never comprehend reality exactly as it is.
我们的心智永远不能理解实在的本相。(我倾向于中立。)
32.I make use of long chains of logical arguments in my thinking so as to root out any contradictions or uncertainties.
在我的思考中,我利用长串的逻辑论证来排除任何矛盾或不确定性。(我倾向于支持。)
33.Animals are better “people” than most people.
动物是比大多数人更好的人。(我倾向于反对。)
34.The wise human being avoids the allure of power and fame.
智者避免权力和名利的诱惑。(我倾向于中立。)
35.The mind is basically like a machine.
思维基本上就像一台机器。(我强烈支持。)
测试结果大概长这样。上图是说,我90%接近于休谟。而最不相似的是柏拉图,只有15%的相似。如果你在35道问题里,全部选择中立,那最终结果就全部是50%。
总之,我并不觉得题目本身有多严谨。因为那些短短的语句,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很多时候,我在纠结该怎么解读题干。如果解读成X,那我可能就选支持。如果解读成Y,那我就会选反对。但作为娱乐,这个题目还是蛮有意思的。大家也可以去做一做。如果大家还发现了类似的有趣的测试,也可以告诉我。我还想要玩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