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汇编: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编新版教材),还有课内课外

  原标题:精品汇编: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编新版教材),还有课内课外句子精练+速记口诀+谐音+奇思妙想+释义举例

  回归教材复习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论语》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1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

  1~2连词,表承接,译为“来”“就”“然后”,或者不译。

  3~6连词,表并列,译为“和”“又”“并且”。

  7~8连词,表转折“却”,译为“然而、却”。

  9~10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

  11~12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13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4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15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16-17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

  2.何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2.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0.何以战?《曹刿论战》

  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答案:

  1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疑问代词。译作“哪里”,译时“何”要后置。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4-6: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7-8:副词,译作“怎么”“多么”。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9. 复音虚词“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0.复音虚词“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11.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

  12.作动词,译为“呵问”

  3.乎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_____《师说》

  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答案:

  1~3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4.句末语气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8介词,相当于“于”。

  9-10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4.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答案:

  1.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3副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副词,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

  5副词,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等。

  6~7代词,译为“你的”、译为“你”。

  5.其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3.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9.汝其勿悲!(《与妻书》)

  10.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2-3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们”“它”。

  4. 指示代词,近指“这”或远指“那”“那些”。

  5. 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7.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8-9.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10.副词,表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6.且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5.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答案:

  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2.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况且”。

  3.连词,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4.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5.副词,译为“将要”。

  6.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7.副词,译为“暂且、暂时”。

  7.若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

  4.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齐桓晋文之事》

  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3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6~7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8~10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2.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6.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

  1.名词,表示场所、位置。

  2-4: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5-6:助词,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结构。

  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9-10复音虚词,表示凭借的方式,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9.为

  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5.为之奈何?(《鸿门宴》)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7.何辞为?(《鸿门宴》)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答案

  1-2.介词,译为“被”,表示被动。

  3-4介词,译为“给”“替”。

  5.介词,译为“对、向”。

  6.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7.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8-9.动词,译为“是”,表判断。

  10-11.“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10译为“成为”。11译为“治理”。

  10.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8.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

  1.代词,相当于“之”。

  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3-4.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在这里4.从哪里

  5.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或不译。

  6-7.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8.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10.也

  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3.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答案:

  1-5.句末语气助词。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1.表判断语气,不译。2表反问语气,译为“呢”。3.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4.表陈述或解释语气。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句中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12.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3.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4.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7.且硕茂,早实以蕃。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1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1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答案

  1-6:介词。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2.表处置,译为“把”。3-4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或“凭……身份”。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7-9:连词。7.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8表修饰,不译。9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

  14.复音虚词,译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为”。

  13.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4.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

  6.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7.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2.介词,趁,趁机。

  3. 介词,凭借,依靠。

  4. 介词,经由,通过。

  5. 介词,因为,由于

  6.动词,沿袭。

  7. 动词,依顺,顺着。

  8.动词,接着,继

  14.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答案

  1介词.1在。2.自,从。3.至,到。4.对,对于。5.向。6.表示被动,译为“为,被”。7.表示比较,译为“比”

  15.与

  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4.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6.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8.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1-2.介词,译为“和,跟,同”

  3.连词,译为“和,跟,同”

  (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1中的“吾与子”作主语。)

  4.动词。给予,授予。

  5.动词。结交,亲附。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动词。赞许,同意。

  7.动词。等待。

  8.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16.则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答案:

  1-5: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17.者

  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3.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7.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答案

  1-2: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3.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4.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

  5-6.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

  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

  3.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10.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答案:

  1-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这些”。

  3.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4.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6-7: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8.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10.动词,译为“到、去”

  文言文18个虚词课内课外句子精练,对接高考新题型!

  试题 学生版

  一、于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 )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二、与

  1、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2、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

  3、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4、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

  三、焉

  1、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2、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3、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

  4、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

  四、何

  1、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五、其

  1、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2、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3、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六、若

  1、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2、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

  七、因

  1、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2、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八、为

  1、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2、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3、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②何辞为?——《鸿门宴》( )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

  九、所

  1、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3、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 )

  十、以

  1、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2、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十一、则

  1、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十二、而

  1、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十三、且

  1、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2、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

  十四、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 )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 )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

  十五、之

  1、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③輮使之然也。——《劝学》( )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2、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十六、乎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

  十七、者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 )

  十八、也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

  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

  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试题教师版

  一、于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二、与

  1、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三、焉

  1、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四、何

  1、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五、其

  1、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3、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六、若

  1、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七、因

  1、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2、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八、为

  1、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2、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九、所

  1、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

  3、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

  十、以

  1、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十一、则

  1、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十二、而

  1、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

  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十三、且

  1、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

  2、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十四、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十五、之

  1、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十六、乎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十七、者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

  十八、也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

  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

  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

  速记口诀+谐音+奇思妙想+释义举例

  1.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2.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焉“

  【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4”何“

  【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 “什么” “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 “怎么”“为什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句首,为什么)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5”其“

  【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6”若“

  【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7”因“

  【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 “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8”为“

  【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 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释义举例】“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例如: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 “对” “向”。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9”所“

  【速记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释义举例】“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2、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

  10”以“

  【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释义举例】“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 把”“依据”“按照”“ 凭借”“用”等。例如: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11”则“

  【速记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释义举例】“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 就”“ 却”“ 倒是”等。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12”而“

  【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

  【释义举例】“而”字用法有两种: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13”且“

  【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尚且”例如: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并列,并且)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14”乃“

  【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释义举例】“乃”字用法有三种: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逆转相背)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5”之“

  【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6”乎“

  【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释义举例】“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介词相当“于”。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17”者“

  【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谐音】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博士后”这个词,同学们都不陌生;“硕士后”这个词,可能大家就没听过了。其实,这个词不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硕士,而是指那些因贪玩没有能按期毕业的硕士留级生。这些硕士后最喜欢下雨天,在雨天的课堂上给女朋友折纸船,下课后和女朋友打着伞去校园的水渠放纸船,多浪漫!盼望着、盼望着,今天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天,纸船还没折好,雨却停了,硕士后根据窗外的彩虹判断,雨不会再下了,真扫兴!

  【释义举例】“者”字有五种用法: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8”也“

  【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

  【谐音】敢判啃庭姨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审判庭长有个奇怪的姓,姓“啃”。啃庭长是个耿直暴躁的汉子,单位同事都怵他。有一次,他小姨酒后开车撞了人,法官都不敢判这个案子。啃庭长急了,开会说:“敢判啃庭姨,工资加两级。”话音刚落,底下举手如林。

  【释义举例】“也” 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如: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