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上这座铁路桥有多高?火车相当于在22层楼高的地方开过

  重建世界的奇迹:成昆铁路建设故事

  

  成昆铁路,一条连接西南高原与东南沿海的重要客货运输线,被赞誉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奇迹。在这条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和细节,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一幅照片引发的思考

  

  看着那张横跨成昆铁路线上香水河的大桥照片,人们不禁惊叹于其宏伟和壮丽。这座大桥最高的桥墩高达60米,令人难以想象其设计和建设的艰巨性。据了解,单单一个桥墩地基的开挖面积就比一个羽毛球场还要大,而且还需要浇筑8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然而,在那个年代,技术条件还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搅拌混凝土要完全依靠人工,且一次性完成。这对于工人们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每次浇筑只能完成1立方米,工人们需要在地面铺上宽大的铁皮,然后倒上混凝土,用铁锹一下一下地翻动。这项工作不仅耗时,而且耗力,常常让工人们筋疲力尽。然而,这座大桥需要浇筑的混凝土超过800多立方米,这无疑对工人们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拼尽全力战胜困难

  面对困难,工人们没有退缩,他们为了不拖后腿不影响全线工程进度,日以继夜地奋斗。经过九个月的辛勤努力,密马龙大桥成功建成,将两山之间的天堑变成了通途。当火车从桥上飞驰而过时,这成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景象。

  但并非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凭借战士们的力量和决心来解决,有时候还需要技术的支持。位于云南省禄丰县境内的迎水河铁路大桥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桥高、地质复杂,传统的造桥方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成昆铁路桥梁专家组决定使用全新的造桥技术:栓焊梁。

  栓焊梁技术是一种创新的造桥方法,不需要使用铆钉,而是完全依靠螺栓连接杆件。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钢材,而且在前期施工和后期养护等方面也更加方便。

  然而,当时的中国在栓焊梁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为了确保质量和安全,专家组将这个方法的建桥意见上报给总指挥李井泉,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在看过专家组呈报的建桥意见后,李井泉立即决定使用这种新技术。他相信,栓焊梁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工程速度,同时打破这个领域的空白,为未来的铁路桥梁建设提供支持。

  克服技术难关的关键

  然而,选择了栓焊梁技术并不代表问题迎刃而解。要保证栓焊梁桥的质量过硬,关键在于将螺栓拧到规定的强度。太紧会导致变形和断裂,太松又无法承受压力。然而,由于战士们对这项新技术都是第一次接触,他们很难掌握好这个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位负责拧螺栓的战士都要带上能够显示力量强度的指示计。

  然而,在当时,工地上的指示计资源有限,很多战士因为没有指示计而无法参与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铁道兵中的一位苗族战士梁小金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艳的解决方法。他通过敲击螺栓并听声音来判断松紧程度,从而不依赖指示计。这个方法不仅弥补了指示计的不足,而且速度快、效果好、准确度高。很快,这个方法就被推广到了成昆铁路全线上,工人们通过苦练迅速掌握了这一巧妙的技术。

  圆满完成的试验

  在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迎水河大桥于1966年9月25日完工,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座试验性的栓焊梁大桥圆满成功。同年冬天,全线最长的沙木拉达隧道也成功打通。这意味着成昆铁路全线主体工程已完成了一半,按照这个速度,在1968年7月1日通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然而,就在这时,全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成昆铁路的建设再次遭遇停工。尽管困难重重,但中国人民没有放弃,他们坚定地相信,只要有智慧和勇气,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成昆铁路的故事还在继续,世界将如何评价这条奇迹般的铁路?这条铁路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便利和发展机遇?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未知的故事和困难?

  这些问题留给我们思考,也让我们对成昆铁路的未来充满期待。无论困难有多大,中国人民都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