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评|青旅35岁限制,为什么刺痛了社会情绪?

  付臣欢

  近日,#北京多家青旅拒接待35岁以上中年人#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解释“它本来就叫青旅”,有人愤怒这是“消费歧视”“理由牵强”。拒绝接待35岁以上旅客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又是什么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部分商家表示,拒不接待35岁以上旅客的原因有很多:“年龄大的,上下床不安全,容易出事”“生活习惯不一样,不方便管理”“住客多为求职人员,年龄较大的群体容易打呼噜,影响他人睡眠”……客观来说,青年旅社是多人间、上下铺的住宿设计,陌生旅客共处一室的确会存在“挑人”的情况,商家的回应理由也不是全无道理。试想一下,一位70岁的老人爬床铺扶梯,谁能放得下心呢?在生活习惯方面,一群20多岁小伙子住一屋,是不是比20岁与四五十岁旅客混住更加合得来呢?但是,将旅客年龄限定到35岁,“一刀切”拒绝入住,这些理由更像是站不住脚的“借口”。虽然不同组织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各有不同,但35岁旅客就“上下床不安全”了吗?这恐怕太过滑稽!而由于年龄差异大存在“不合拍”问题,商家完全可以通过分配不同房间调整解决。

  青旅将追求低价住宿、爱好青旅文化的青年人作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就好比五星级酒店以高定价提供高端服务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在市场中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并不是什么违法的事,但硬性规定拒接35岁以上的旅客实在是多此一举。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普遍差异,为了减少居住矛盾,青旅可以采取“温馨提示”等方式提前明确且充分地告知旅客,给予其自主选择权,这难道不比“18-35岁”这类硬性规定更加妥帖合适?

  说白了,商家设置年龄限制的行为是挑顾客、怕麻烦,想挣“轻松钱”“方便钱”,所以直接"一刀切",以求“一劳永逸”。当前住宿行业竞争激烈,新业态层出不穷,市场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细分化,以今年前几月的市场统计为例,商务消费人群占比大幅下降,家庭亲子、朋友出游人群占比则有显著增长,供需双方都在动态变化。在市场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旅客不满意青旅的行为完全可以投诉、可以择优重选。当然,对于年纪稍长群体的类似青旅需求,市场也应该正视并满足,开发出适配的个性化服务。

  话说回来,青旅并非旅客的唯一选择,但在求职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的35岁职业门槛前,青旅35岁限制恰恰刺痛了“35岁危机”的社会情绪。移情作用之下,舆论因而刹不住脚冲上热搜。其实,与其说大众是在反对青旅的经营策略,不如说是在抵抗所有歧视35岁年龄的社会不良现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