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2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2期
陈列设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展览专题
主持人:潘 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地方通史陈列的策划设计——以“广西古代文明陈列”为例
韦 玲
摘要:地方通史陈列肩负着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在陈列内容建设方面,要从理念、展品、叙述方式等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维系纽带、物质承载与情感链接;在视觉形象化设计上,要发挥公共空间的社会化功能,提供表征、感触与想象的基础,从而激发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共同体意识。此外,地方通史陈列通常具有时间线长,主题内容宏大,文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等特点,为确保条理清晰,可以采用多线并举的叙述方式,延伸和拓展展览内容,实现更为复合、立体的展示方式。
“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专题陈列策展解析
李世佳
摘要:2022年11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新开馆,“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新馆展陈体系中的专题陈列之一,也是国内首个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常设展览。展览以“一条主线、两个层面、三个部分”的展览结构,从展览的实物性因素出发,对展览内容及主题进行深层解读,展现广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和前沿门户的独特历史地位。在表达上,展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实现对主题的最优阐释与展示,形成静态展示与多媒体互动、场景化烘托的有机结合,以满足观众的知识、观赏及互动体验等需求。
“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解析
陈紫茹
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积极做好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以“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为载体,以“分众传播”“透物见人见精神”理念为导向,通过匠人、文物、多媒体和互动场景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匠人、匠心、匠艺,向广大观众传递“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的策划与思考
黄秋雯
摘要:“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后策划的专题陈列,展览以“釉”和“彩”作为两条并行的主线,以时代为序,通过对瓷器“釉”与“彩”的分类呈现,展示馆藏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类釉彩瓷器。在釉色与彩绘的视觉秩序下,展览以清晰的时间叙事展现瓷器艺术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构建釉彩斑斓的瓷器世界,并在策展思路和框架、内容设计以及空间关系方面进行探索。
民俗文物
漆器专题
主持人:吕 静
中华漆器的色彩营造与物材重塑创新
吕 静
摘要:中华先民在初识漆液惊人的粘胶力、附着力并运用在器物胎体的保护和修补之后,进一步观察到漆液所拥有的亲和力——漆液可以融入朱砂、石黄和金银等有色矿粉,创制出朱、黑、黄、绿、褐、白、金、银的多彩色漆。色漆的髹涂,打破了器物的单色与枯寂。而蚌贝珠牙金银玉石在漆液的调弄下,或点缀于器表或內生于器胎,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同时也为人世间带来了斑斓璀璨的多彩世界。而漆灰和裱布等作为改善漆器质量的辅助工艺的出现,诞生了夹纻胎、棬木胎、圈叠胎漆器。把漆液与它物融合,创制出自然世界里不存在的新型材料,使漆工艺从漆器物造向重塑材料升级转化,开辟了造物设计的新天地。8000余年来,中华漆工和他们的手艺代代相继、薪火相传,始终独领风骚,而这一切与中国是漆树的原产地和漆器的原产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类型、风格及源流——东南亚漆艺考述
金 晖
摘要:漆艺是东南亚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形态之一,普遍运用于该地区的建筑装饰、佛教造像、交通工具以及日用器具中,并最终形成了繁荣的东南亚漆文化圈。从目前的出土实物判断,至少在2400年前,漆就作为一种具有防水和保护功能的涂料出现在古代越南的墓葬中。在工艺类型方面,东南亚地区主要有描金、蒟酱和螺钿镶嵌等,视觉效果绚丽而神秘,同时在制作和成型方式上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风格分析,东南亚漆艺的源头显然是中国,中国漆艺通过技术传播、朝贡贸易以及移民等方式持续不断对东南亚产生影响。历史上,东南亚漆文化圈与东亚漆文化圈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东方文化气质。
唐五代金银平脱漆器工艺源流与流通地域
姜淑平
摘要:金银平脱是唐代的代表性漆工艺,盛行于唐五代时期,是金银加工技术与髹漆工艺的高度结合。这种工艺的复合形式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了漆器的镶嵌磨显技术,为平脱工艺的诞生做了铺垫。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金银平脱工艺滥觞于唐初。唐五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为研究者勾勒出一条平脱工艺发展和生产流通的脉络,从中也可看到金银平脱作为大唐盛世的代表性艺术成果,在政治、外交和文化交流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
米兰遗址出土漆皮甲雕漆技法探源
〔日〕篠原咲希
摘要:米兰遗址出土的漆皮甲一般认为是雕漆的早期实物,因其具有研究雕漆起源的价值,获得了广泛关注。然而,米兰漆皮甲的发现过程导致其断代模糊不清,在雕漆研究中的地位也不明确,这是米兰漆皮甲研究面临的问题。通过比较米兰漆皮甲与其他古代甲胄以及对雕漆相关的各种漆艺进行研究,米兰漆皮甲雕漆技艺存在吸收中原各种漆艺技法和西域漆艺技法而诞生的可能性。
民国时期上海的漆器消费与生产
刘守柔
摘要:论及今日之“海派漆器”风格,需要回顾与探讨民国时期上海的漆器消费与生产。漆器产品有日常用品和工艺美术品的不同种类,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工艺美术的创作,古代漆器与技艺研究的兴起,这些因素在这一时期上海城市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综合影响着上海的漆器制作。融汇东西方技艺与装饰,逐步成为上海地区漆器生产和使用的特点。
民俗研究
市集与游憩:1956—1963 年的上海静安寺庙会
郑 航
摘要:庙会作为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延续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城镇庙会进行改造。作为上海市民重要的民俗活动,静安寺庙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参与不断提升、消费新风得到树立。寺庙礼佛、花木展览、茶点美食等休闲方式将静安寺庙会塑造为市民娱乐的游憩空间。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静安寺庙会的传承与转型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镇庙会的时代变迁,也折射出我国市民生活的发展进步。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
杨 楠
摘要:皮影戏是由人操纵皮革制的人物、景物道具,借光显影以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尼皮影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受中国和印尼民间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影响,两国对皮影戏本源的诠释都带有神秘化倾向。在中国、印尼民间信仰体系中,世界被分为“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与“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两个“世界”始终以特定的法则相联系。这种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思维惯性为皮影戏的发生提供了内在的文化逻辑,而依托民间信仰产生的节庆仪式则为皮影戏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仪式的具体性质则内在地规定和影响了皮影戏的表演内容。
艺术研究
数字时代传统民间艺术呈现与传播的嬗变
唐莛钰
摘要:传统民间艺术的呈现与传播,经历了以文字记录为主的文本书写,到影像的视觉再现,再到如今以媒介智能化为特点的数字多终端交互生成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使传统民间艺术自主生成和自我表征的意识剧增,带来发声主体和表达视角的嬗变;使其置身于新数字空间的文化场域,带来文化内涵的嬗变;也使其依附于数字劳动与资本运作的无形之手,带来价值度向的嬗变。数字技术的参与是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它需要文化实践主体主动思考传统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文化遗产价值与数字技术的关系,促使传统民间艺术积极适应技术更迭下的文化转型,力求在文化与技术的博弈中寻找一种技术发展与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可能。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博物馆”2023-06-15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