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轻人跟父母住,预言成真了

  

  

  这一周,有很多图书界人士在中国香港——第33届香港书展于7月19日开幕。有现场观众发现,这场分享会的问答环节,堪称“内地名校联谊会”:有人说自己是“复旦哲学在读,想聊一下海德格尔”;有人说自己“中国政法毕业,是罗翔亲自教过的学生”。最后有个男生弱弱地表示:“我不是复旦的也不是交大的,我只是个迷茫的普通人,我可以提问吗?”据说,全场都为之鼓掌。7月,香港书展;8月,南国书香节和上海书展。对于爱书人来说,书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跟书相关的讨论,永远不嫌多。

  昆曲也摇滚

  学习昆曲11年,同时也是摇滚乐队主唱的歌手王蒲实,在一档音乐综艺中演唱原创歌曲《明歌》,令观众耳目一新,被称赞“把昆曲唱出摇滚味儿”。

  王蒲实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他与三名同校同学组建了“鲜克”乐队。乐队名取自《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戏曲。

  用当代的方式走进传统,成为当下的一种思潮。曾任《中国摇滚乐》杂志编辑的葛康岚与友人联手发起“古务运动发展小组”,致力于挖掘中国戏剧、民间声音及景观碎片,并建立与当下的联系。

  关于昆曲,葛康岚认为,现在大众所熟知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昆曲代表作无法完全彰显这一传统艺术之丰富。

  实际上,在明代,昆曲作为市民娱乐的方式之一,“可以呈现深沉、猛烈、复杂之情感”,而不是仅有精致的形态。 “古务运动发展小组”成员之一积木表示:“‘古务’虽然把传统当作抓手,但谈论的还是今天的东西,它好像发生了一点形态上的变化,但还是那些很本质的关于人性的东西。”所谓“古”,可以理解为一种看待传统的视角或趣味。

  

  “古务运动”logo。/“古务运动”公众号

  着急长大的孩子和不愿长大的成人

  美国作家戴维·佩雷尔(David Perell)在个人网站撰文指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老成,成年人则像孩子一样幼稚。”现在的孩子早早接触成年人的世界,他们的成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然而,尽管他们一开始成长得很快,成熟得却很慢。年轻人往往无法实现经济独立,或者走上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佩雷尔引用了本·萨斯在《消失的美国成年人》一书中的观点:“(现代媒体)有效地使儿童‘成人化’,同时又使成年人变得婴儿化。”“青少年会尽可能地推迟承担成年人的责任,有时是出于选择,但更常见的是由于环境和趋势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面对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摆脱传统的自由,即将成年的一代人陷入了朦胧的、漫长的青春期,从来不被允许简单地成为孩子,但也很少被推动成为完全的成年人。”本·萨斯写道。数据显示,2014年,18至34岁的美国人有31.6%跟父母同住,1960年这个数字是20%。相关的一个数据是,如今,25-29岁的美国人中有25%跟父母同住。

  

  《消失的美国成年人》原版封面。

  他是摇滚乐手,也是藏书家

  据《卫报》报道,滚石乐队鼓手查理·沃茨(Charlie Watts)的私人藏书将于9月28日在伦敦公开拍卖。其藏品数量超过500件,大多是20世纪知名作家的作品原版。

  其中最受关注的美国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首版,估价20万到3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6万元至280万元)。

  沃茨收藏的诗人迪伦·托马斯的首部诗集《十八首诗》虽然不是首版,但书上几度更改的题词是卖点:第一次是诗人献给自己;第二次划掉原句,改成献给初恋女友;第三次则是献给下一位女友。

  此外,沃茨也喜欢看侦探小说。此次参与拍卖的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死亡草》和《寓所谜案》,以及阿瑟·柯南·道尔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首版。

  “这些书籍反映出藏书人精致的品位,沃茨对我们时代最好的文学作品保持着极其敏锐的好奇心。”佳士得拍卖行手稿专家马克·威尔特希尔(Mark Wiltshire)表示。

  查理·沃茨于1963年加入滚石乐队,被队友们视为乐队的灵魂人物,他们称他“从小就致力于爵士乐和文学”。

  

  2010年1月,查理·沃茨在瑞士表演。/Wikimedia Commons

  睡不着?来听“法律摇篮曲”!

  互联网大厂的用户协议,充斥着各种法律术语,冗长而乏味,人们一般会直接略过。“显然,失去数据所有权和法律追索权并不足以成为人们检查用户协议的理由。那么,网站如何推动用户阅读那些细则呢?”英国《卫报》曾这样提问。有人想出一个点子:既然人们不愿意阅读这些冗长的条文,那不如请配音演员来朗读,制作成“法律摇篮曲”(Legal Lullabies),以取代传统的数羊。在zzzuckerberg.com网站可以收听这些摇篮曲。Instagram用户协议的音频长达51分钟,TikTok的约38分钟。如果睡不着,不妨试试。

  

  “法律摇篮曲”截图。/zzzuckerberg.com

  深海鱼类为什么长得像“异形”?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许多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看起来就像恐怖电影中的外星生物——有着巨大的牙齿、在黑暗中发光的身体和凸出的眼球。对此,美国加州蒙特雷湾水族馆的鱼类生物学家玛丽·麦卡锡的解释是:“深海是非常艰苦的生存之地,因此许多动物确实必须进化出一些合适的适应性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深海指海面200米以下的区域,几乎没有光线,食物匮乏,平均温度为4摄氏度。由于没有太多找到食物的机会,深海鱼类进化出满是利牙的大嘴,就像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述的火鲛那样。例如斯氏蝰鱼,它长着透明的尖牙,无法闭嘴,否则会刺穿大脑。生活在600米至1200米深海区的水滴鱼,身体呈凝胶状,在英国“丑陋动物保护协会”的一次评选中被认定为“全球最丑陋生物”。报道指出,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栖息地之一,人类觉得深海生物长相奇异,没准深海生物还觉得人类长得奇怪呢。

  

  生长在深海的蝰鱼。

  ·END·作者丨桃子酱编辑丨谭山山校对丨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