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
云南红河州泸西旧城中学 王磊
关键词:实现 有效 课堂 生活化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为实现有效数学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要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势在必行。现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情”和“趣”贯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感情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力求使教学环境异彩纷呈,教学方法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千姿百态,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更主动,更积极,因而就爱学、愿学,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地亲密。
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师应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后始终体现个体,把握特长,发挥特长,从而把课堂组织得丰富多彩,这样使学生越学越有情趣。
二、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自主式,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这是数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
三、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
数学这门科目,对于学科而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教学时,我们有意增强了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求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一呈现,而这呈现的过程又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样实践与综合的应用将帮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把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创新练习设计
在数学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做一些习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练习作基础,这样才能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作为数学老师,要以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目标,从远处着眼,近处入手,精心设计好创新练习,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
总的来说,要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师的数学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数学走向生活,使数学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精心设计练习,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师怎样“教”新课程》教苑明珠网2004.4
2.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章示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