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走进桂林校园,传统与青春激情碰撞
前不久,在翠竹小学举办的“我们这十年”戏曲成果展上,学生们现场表演了《考包拯》、《拾玉镯》等儿童彩调剧,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台下200多位嘉宾的阵阵掌声。
像这样的场景,在桂林的校园中并不少见。两个多月前,西南剧展经典剧目《旧家》由桂林学院漓鸣剧社在该校演出时,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市民到场观看。
不仅是在校内,当这些由学生们参演的戏剧节目走出校门,登上全市乃至自治区级舞台时,同样也好评如潮。
近年来,桂林的中小学和大学纷纷将传统戏曲和话剧引进了校园。当戏剧走进校园之后,越来越多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这些传统戏曲和话剧也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演绎和传承之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传统戏曲和话剧走进校园
5月24日晚,桂林学院首届校园艺术文化节上,由该校漓鸣剧社的学生们复排的西南剧展经典剧目《旧家》正在精彩上演。
台上,学生演员们化身为抗战时期桂林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中的成员,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刻画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的人们想要摆脱“旧家”,建立“新家”的愿望。台下,座无虚席,除了本校学生,还有特意来看剧的其他学校学生和居民。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雷动,纷纷叫好。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话剧这一戏剧形式并不陌生。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话剧就与当时的学生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一度成为当时的进步青年用来表达和传播先进思想的载体。直到今天,话剧仍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戏剧形式之一。除了桂林学院的漓鸣剧社之外,桂林还有其他学校成立了话剧社团,如广西师范大学的望道话剧社等。
戏剧不仅存在于大学校园中,同样也走进了桂林的中小学校园。和大学生热衷于演话剧、看话剧相比,中小学更加侧重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学习。
2017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号召学校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记者从桂林市教育局了解到,其实,早在这一文件下发之前,桂林就已经尝试将传统戏曲引入中小学校园。
市教育局艺术专干、中学音乐教研员周颖介绍,2012年时,中山中学就率先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的尝试,并于2013年在校友白先勇的倡导下恢复了“中山剧社”。试点成功后,桂林将“戏曲进校园”这一工作逐步推广到了其他学校,越来越多校园开始出现戏曲的身影。
在叠彩区大河中心校,学校老师自创戏曲操,编写校本教材,整合学科资源,让所有学生在戏曲学习中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在翠竹小学,学校老师创编了彩调歌舞《翠竹新韵》。石油小学组建了渔鼓社团,一直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不断层地学习渔鼓……
●校园戏剧带有浓郁“桂林色彩”
彩调、桂林渔鼓、桂剧、西南剧展……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桂林各校开展的戏曲、话剧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大多都与桂林本地文化息息相关。
“我们从2012年开始推进戏曲进校园相关工作,选择的是彩调这个剧种。”翠竹小学校长张迎雪介绍,学校之所以选择了彩调,主要是因为这是桂林本土的特色文化。“彩调是桂林的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剧种不了解,相关的剧团也在慢慢解散,觉得挺可惜的,所以我们就想把这个剧种引入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它,加入传承的队伍。”
石油小学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也选择了桂林本土曲艺——桂林渔鼓。该校德育处主任胡春介绍,一说到戏曲,很多人都会迅速想到京剧、豫剧等比较知名的剧种,但其实桂林本土也有地方戏曲,可很多孩子却并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2013年时决定把桂林渔鼓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继承、发扬和保护这一文化。
在中山中学,学校推行的主要是京剧和桂剧两个剧种。“京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而桂剧则是地方传统戏剧,学生们应该了解和发扬身边的文化。”中山中学音乐教师秦敏说。
除了中小学的戏曲之外,大学开展的话剧社团活动,同样有着浓郁的桂林地方特色。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望道话剧社,还是桂林学院的漓鸣剧社,其成立的原因都与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有关。
桂林学院漓鸣剧社指导老师钟锟表示,2014年时,广西师范大学做西南剧展的课题研究。随后,广西师大和桂林学院在课程实践中都加入了话剧这一表演形式,也分别成立了话剧社。“当时广西师大负责这个课题的老师曾打算筹划‘新西南剧展’,想要通过师生们表演话剧的方式来重温抗战文化,继承西南剧展的精神。”
除了桂林本土文化,各个高校在开展戏剧活动时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无论是排练戏曲还是话剧,学校都会选择一些红色题材。例如桂林学院在《旧家》之外,也排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红高粱》等剧目。翠竹小学将戏曲与抗战文化结合,创编现代少儿彩调剧《走向延安》。中山中学原创了《红岩魂》曲目等等。“把戏曲和红色文化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戏曲,又能起到爱国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秦敏说。
●戏剧成为学生了解桂林文化的窗口
当戏剧走进校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大家反响都十分热烈。为何戏剧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
在桂林学院漓鸣剧社社长邱立国看来,话剧在他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让他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大一就参加了话剧社。当时对话剧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相关的演出经历,仅仅是出于对话剧的喜爱才加入的。”他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十分喜欢京剧,耳濡目染之下,他小时候就对戏剧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平时有空也会在网上或剧院观看话剧演出。
邱立国说,除了他之外,学校还有很多同学都非常热爱话剧,每年话剧社招新时的热闹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每次招新的名额大约是20人,但来报名的同学远远大于这个数,特别是去年招新时,有四五百人来报名。”
他表示,除了本身对话剧的喜爱,西南剧展这段历史也是不少同学想要参演话剧的理由。“平时演出时,除了宣传剧目本身,我们也会介绍西南剧展,演出结束后也会和观众互动,比如利用知识问答的形式,让更多同学对话剧和西南剧展有了更深了解。”
桂林学院漓鸣剧社副社长楼烨沣表示,同学们把休息时间拿出来进行话剧排练,但并不觉得辛苦,都乐在其中。“大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排话剧,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台词、表情和肢体动作,有时候如果要参加大型演出,甚至要排到晚上11点,但每个人都觉得很开心。”
在中小学里,同学们对于校内的戏曲社团以及相关课程,同样抱有很大的兴趣。
秦敏介绍,参加中山剧社的学生都很喜欢戏曲,有些同学是在小学时就对戏曲有一定了解,有些是受到家庭影响,还有些是出于对戏曲的妆面、服饰、唱腔、身段的喜欢,所以想进一步了解。“有位同学特别喜欢京剧,还特意购买了行头,平时一有空就会在网上看相关的表演和知识,自己钻研。”
她告诉记者,目前社团总共有30多名同学参与,但对此感兴趣的同学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也开设了与戏曲相关的校本课程,让更多学生都能接触到戏曲。”
胡春也表示,学校的渔鼓社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学生不间断地参与其中。“招新时大家都非常踊跃,学生们学习渔鼓的热情也很高,很多学生加入之后一直到毕业都在社团里。第一届参与的学生今年已经上大学了,在大学里传播渔鼓文化。”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和参演戏剧也是一个深入认识桂林的过程。
“我是安徽人,以前只知道桂林有美丽的风景,而广西又有很多少数民族,但参与《旧家》排演后我才知道,广西自古以来就有着璀璨的文化,而在抗战时期,桂林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参演话剧让我对桂林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桂林学院大二学生刘洋表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进入角色和了解桂林历史文化,话剧社的指导老师多次带领剧社成员们参观桂林博物馆、广西师大的桂学博物馆。
桂林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赵莉莉表示,目前彩调课程已经被写入了该校人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彩调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戏曲,也能让大家了解到桂林的民俗、方言、饮食等,从多个角度了解桂林文化。”
●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戏曲教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桂林各中小学推行戏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成立戏曲社团,二是将戏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在日常教学里,除了开设专门的戏曲课程之外,不少学校还会把戏曲与音乐、语文、德育、美术、信息等课程相结合,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近年来,桂林也在积极探索戏曲教学进课堂,推动戏曲特色建设。“有的学校采用中国五大剧种以及本土戏曲元素,创编古诗词戏歌、戏曲操,把古诗词音乐、戏曲动作与武术相融合,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周颖说。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我们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在校内推广戏曲,在校园中有很多接触到彩调的机会。”张迎雪说,除了彩调社团和音乐课,每个年级每周都会有一节彩调课,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彩调的学习中。“学校还专门录制了彩调的上下课铃声,推出了‘彩调小戏台’和彩调陈列室。”
对很多人来说,学习戏曲并非容易的事,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师也是从零开始学习。在学校中,除了音乐老师进行戏曲授课之外,很多学校邀请桂林渔鼓、彩调的非遗传承人或相关专家到校内进行指导和教学。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戏曲鉴赏教学质量,桂林还成立了戏曲教学研究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周颖带领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戏曲教学研究。
“各个学科的老师要进行深度融合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去了解中国戏曲,老师们也一定得懂得基础戏曲知识以及唱腔。”周颖说,市戏曲教学研究工作室的老师们每周都会开展戏曲唱腔学习,并且定期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我们还总结出了‘双谱共读’、‘拼字拖腔’、‘拟声模鸣’、‘波浪收韵’等戏曲综合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探索,桂林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翠竹小学、石油小学、中山中学、桂林学院等学校的戏剧节目已经走出校园,多次登上市内外的舞台,并荣获了各类奖项。中山中学、大河中心校被评为国家级戏曲项目传承示范校,石油小学、桥头小学、翠竹小学被评为自治区戏曲项目传承示范校,民主小学、龙隐小学被评为了市级戏曲项目传承示范校。
“戏曲是‘五育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载体,把戏曲带入校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周颖说,目前,“戏曲进校园”在桂林中小学已经实现了100%全覆盖。“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一些戏曲精英节目,尝试创作,用不同的体裁讲好桂林故事。”
来源:桂林晚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