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业季,HR已经挑花眼了

  7 月过去,1000 多万毕业生走出了校门。

  这一届毕业生就业的全貌,目前还未有很清晰的描摹。只能从一些切口和片段来窥探他们的就业情况。而这些片段中,企业 HR 是较为关键的一块。

  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窥见作为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有没有减少需求数量。

  同时,也可以知晓,在 HR 眼中,几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其他应聘者比,有哪些特点和变化,以及找不到工作是他们不够努力还是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

  今年三四月,春招开始的时候,吴旭所在的公司在线上招聘平台放出了一个财务的职位。这是在去年面向 2023 届毕业生的秋招时,没列上去的岗位,只招一人。

  职位发出去没多久,简历就像雪片一样飞进邮箱。吴旭后面算了算,半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收到接近五千份简历。

  吴旭是一家建筑央企的 HR,干了三年人力工作,一个岗位引来这么多简历是他没有想过的。简历根本看不过来," 可能是奔着央企来的,现在很多学生对社会环境有了解,还是觉得国企比较稳定一点。" 吴旭说。

  对比汹涌而来的简历,吴旭所在的公司,今年招聘的岗位缩减了 10% 左右。吴旭告诉记者,减少的都是偏向项目一线的岗位。

  " 受大环境影响,去年房地产不景气,上游的突发问题导致下游的问题在今年也逐渐显示出来。" 吴旭说,今年企业去拿项目时,不会像以前那么好拿,而且能拿到的数量也比以往少了。

  " 项目的减少意味着项目的人员会相应地缩招。" 吴旭说,所以今年招聘企业的可选择性是比较多的,学生作为供给方,供过于求。

  2023 届的秋招中,吴旭他们招够了 95% 的指标,今年的春招中补录的人员很少。往年,他们在秋招时只能招到 30%-50% 的岗位,剩下的主要靠春招补录。

  吴旭告诉记者,建筑行业招聘的学生,学历会有较大的分层,专科、普通本科,双一流高校都会去到。往年,去每个学校可能感受不一样,像大专院校的人数会多点,本科尤其是 985、211 院校的学生偏少。" 但今年给我的感受是,去各个学校,来参加线下双选会的人数都很火爆。" 吴旭说。

  但也不是所有公司都在缩招。

  HR 黎玉冰所在公司,今年增加了校招的人数。该公司是一家 IT 行业上市企业,规模不算小,但增加后的校招人数也仅有 12 人。投来的简历数,是招聘人数的十倍左右。

  黎玉冰说,他们本来计划招 20 名应届生,但后面发现没有那么多的需求。

  这也跟他们企业的形势有关,公司效益不理想。所以今年,招聘跟各个部门的业绩严格挂钩,如果这一季度的业绩没有完成,就不能招聘新人。同时,升级、晋升这些机制,也是冻结的。

  " 其实你要说部门的话,他们还是有招聘意愿的,但公司这边进行管控,不让进人。" 黎玉冰说。

  在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中,HR 首先面临的就是处理涌进来的海量简历。

  在秋招的现场宣讲会或双选会面试中,因为简历太多,吴旭他们用学生成绩绩点划了一条基准线。本科生绩点一般不低于 3.0,硕士绩点一般不低于 3.5。具体情况看大家平均绩点的高低来决定。

  于是,简历中绩点低于 3.0 或 3.5 的直接被筛出去,不管其他条件如何,也没有被多看一眼的机会。

  绩点过关后,简历摆在 HR 面前," 我会去关注你在学校里面学习实践的经历,大学四年你有怎么样的收获、成长,其次就是个人技能,包括获奖这些。" 吴旭说。

  那个四五千人应聘的财务岗,吴旭他们先排除非财经院校的简历,再从剩下的简历中优先选择跟他们有校企合作院校的学生。如果其中没有合适的,再考虑其他财经院校的学生。所以对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只是陪跑的人。

  在黎玉冰他们公司,今年为了招一批较高素质的应届生,将简历筛选的学历门槛设在了硕士研究生。此外,还要求本科和硕士阶段中,有一个必须是 985 或者 211 高校,否则也会在第一轮筛选时被排除掉。

  但这一点,他们没有在招聘信息中写明。招聘要求中,只写了得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学校的层次没有明示,因为 " 不太好 "。" 只能我们有意识地去看,在筛简历的时候自己筛掉。" 黎玉冰说。

  以前黎玉冰他们公司不太重视学历,只觉得这个人 " 便宜好用 " 就可以招,今年公司想培养一些有潜力的人。最后招进来的 12 人中,海外留学生占了一半,其余 6 个都是 985 或 211 的硕士研究生。12 人中,大部分人从事销售工作。

  这并不意外,在学生 " 供过于求 " 的情况下,学历的内卷成了一种必然。北京一位专注于互联网行业的猎头艾丽思告诉记者,不说正式求职,他们猎头公司找实习生都是 211、985 起步," 今年新招进来的几个实习生都是清北的 "。

  " 猎头行业,过往其实更多是看能力,比如我们之前也有同事来自于大专,但也不影响人家出业绩。" 艾丽思说," 而在这种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更多的公司会把学历会作为选人的基础标准,因为它起码会帮大多数企业筛选掉一些基本能力比较差的人。"

  但就算学历过关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找到工作。吴旭说,一些本科生就能做好的工作岗位,可能太高学历就不会去考虑," 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公司一个是考虑人员的稳定性(合适),另外一个是考虑公司的成本。" 因为在他们公司,学历越高,给出的薪资也就越高。

  尽管在就业市场中,学生 " 供过于求 ",但并非每家企业都能随意挑到自己满意的人选。

  在已经结束的 2023 年校园招聘中,曾丽蓉他们公司没招到几个合适的学生。他们是一家生产电线电缆的工厂企业,人员规模在 1000 人左右,在行业内能排到前 30%。

  曾丽蓉作为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参与了 2023 年校园招聘,但今年的校招 " 不怎么样,很难 "。不像很多企业压缩招聘名额,曾丽蓉他们把校招生当作储备干部来培养,只要有合适的,各个岗位都想招。

  而校招之所以不如意,曾丽蓉总结了两个原因。一是各个高校中,跟他们企业主营业务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很少。多年来,他们招聘的主要院校只有两三个,学生反而变得抢手。

  二是今年不少应届生来应聘的时候,提的薪资要求比较高,是曾丽蓉他们不能承受的。他们觉得,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有太多专业经验,不该拿那个标准的薪资。另外,今年应届生都要求双休,但作为工厂企业,曾丽蓉他们很难做到双休,大多都是轮休。

  这一点,吴旭也有同感,今年的学生的确很注重双休,所以他们会把双休当作 " 福利 " 写进招聘信息中。

  黎玉冰在校招过程中也留意到,今年很多学生都会问她公司是不是双休,五险一金怎么交等问题。在她印象里,前两年的学生都不太会问这些问题。她觉得这是学生们看了太多社交媒体上关于面试的经验贴," 可能他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

  除了介意不是双休,曾丽蓉说,一些同学过了面试来实习后,待了几天就又走了,受不了工厂一线的苦。通过校招进来的学生,来企业会有 6 个月左右学习的时间," 上半年我们也招了几个(可以转正的)实习生,但很多最后都选择考公,基本都流失掉了。" 曾丽蓉说。

  去年,曾丽蓉他们公司一线岗位招了 10 个应届生,最后只有一个留了下来。

  尽管校招时吸引力一般,但校招过后,曾丽蓉他们在线上招聘平台上却又收到不少应届生的简历。" 文职岗位打招呼(投简历)的人比较多,每天有四五百个。" 曾丽蓉说,但这四五百人中,能进一步了解的只有 10% 左右,这其中,有些聊着聊着,听到他们是大小周,就又走了。

  这也印证了曾丽蓉的观察:文职这类门槛较低的岗位,应聘者特别多,而一些门槛较高的技术岗,应聘者就偏少。

  校招结束后,吴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今年以来,所谓 "00 后整顿职场 " 的现象似乎很少见了。

  2021 年那年的校园招聘中,吴旭很受挫。当时,他们的校招很不好招,宣讲会和双选会现场来的人少,简历收集的数量也很低。

  所以那年秋招,他们只完成了招聘计划的 30%-50%,后来在春招时补录了很多。吴旭说,那年刚好是 "00 后 " 进入职场," 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的个人准备度不是特别高,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个人不太愿意去工作,让人觉得很佛系。"

  过了两年后,情况很不一样。" 我们公司今年招的最小的有 2002 年的,今年的学生参加工作都特别积极,职业规划相较于以前也会更明晰一点。" 吴旭说。

  同时,大家的求稳心态也很明显。

  吴旭在今年春招中发现,有很多应聘者是考研失败再来求职的。可能本来想通过考研来延缓就业压力,但因为考研失败又进入了更激烈的春招中。

  黎玉冰也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校招中,有些放他们 " 鸽子 " 的都是后来考上公务员或去了国企,大家还是热衷于稳定。" 还有一些学生,一开始想找北京(的工作),后面老家那边有合适的,就在老家工作了,不会再考虑,也不再等一等。" 黎玉冰说。

  尽管求职的应届生们做了适应形势的改变,但焦虑还是常常袭来。面对没有回应的简历投递,很多人选择了海投。但这在一些 HR 眼中,变成了茫然无知。

  一家餐饮企业的 HR 王在磊告诉记者,在他最近面试的应聘者中,有些人对自己应聘职务的内容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应届生在社交媒体看到面试话术后,纷纷前来应聘," 但他们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是否适合他们这一阶段提出,以及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但王在磊理解今年毕业生的难处," 如今的招聘,有经验的职场人和应届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使得企业在招聘时不得不对面试者的素质进行全面考察。"

  王在磊还表示,抛开应届毕业生,社招人员的求职也十分艰难,疫情影响下,薪资水平受到冲击,不仅在大城市,二三线城市的薪资水平也受到了影响,导致社招人员不敢离职,挖人也很困难。

  关于王在磊所说的社招人员不敢离职和挖人困难这点,艾丽思很有感触。

  干了 7 年人力工作,艾丽思觉得自己早已是一个很资深的猎头。但今年,她怀疑地问自己,如果自己去求职,能不能找到工作?

  也是近来,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什么往年容易完成的 KPI,今年怎么会觉得那么难。

  实际上,她自己知道今年 " 难 " 的原因。

  7 年来,他们一直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给互联网大厂的快速扩张提供合适的人选。但今年,情况有些不一样," 我们发现,从今年开始,以往我们认为那些比较好‘卖’的中层管理人员,需求不是那么多了。在我的感知里,这种需求起码减少了一半。" 艾丽思说。

  往年三四月份是互联网行业跳槽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期,因为三四月份意味着一个财年的结束,很多人拿了年终奖,会考虑跳槽。

  但 " 今年这个最活跃的周期也没那么活跃了,对于求职者本身来说,他们看待机会的态度也比往年会更谨慎。大部分大厂里面的人选择普遍保守一点,不那么愿意去看新机会。" 艾丽思告诉记者。

  所以,艾丽思觉得今年的工作很难做,她说猎头市场里能走的人都走了,包括有些猎头公司直接不干了。

  另一专注餐饮、消费品行业的猎头公司创始人林敏告诉记者,据她的了解,跟 2020 年相比,2023 年猎头市场的容量减少了一半,但从业人员增加了几万人。

  " 猎头是做 TOP 服务的,只有我们的客户想要快速扩张,才需要用到我们。" 林敏说,企业通过猎头招聘中高层人员的数量和迫切度,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决心。

  但从今年猎头市场的需求来看,这个决心是疲软的。林敏记得,今年年初,疫情刚放开,餐饮业迎来一波复苏,不少企业放出职位需求。但等他们推了很多候选人给客户,在确定 offer 的阶段,很多企业就又不招了。

  " 就是他有这个需求,但这个需求是不紧急的。" 林敏说,今年跟往年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企业对于候选人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之前,快速扩张的时候,企业开放一个岗位,要一个 100 分的人最好,但假如这个人能够达到 80 分,也会要。" 但到今年,这个人一定要达到 100 分或者 120 分,我才会要。" 林敏说。

  招聘高要求的变化,黎玉冰也明显感受到。他们公司从今年严控成本,社会招聘中,那些离职替代的应聘者,一定要比刚走的员工能承担更多工作和拥有更全面的技能,而以前找个比较一般的员工也可以。此外,公司今年招聘销售,要求应聘者带着项目来,否则无法入职。

  艾丽思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老板和下面的顾问都很着急," 大家都很累 "。

  而毕业生以及准备毕业的学生们,比艾丽思他们更着急。

  前不久,吴旭刚把今年新招的应届生迎进了公司。就在这个月,他们公司面向 2024 届的秋招即将开启,但还有不少 2023 届的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学生毕业后的 " 报到 " 制度已被取消,理论上,只要未就业,2023 届毕业生依然能以应届生身份,参加 2024 届的秋招。

  " 单从企业方面去考量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偏向 2024 届的。" 吴旭说,早在今年 3 月份的时候,就有不少 2024 届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给他留言和私信,问他很多关于招聘的问题。明年的毕业生,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