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公布名单,黑龙江这两所高校入选!

  中央宣传部近日下发通知,公布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黑龙江两所高校入选示范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绥化学院千名大学生牵手千名留守儿童项目。

  2022年,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实际,精心安排部署,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下乡”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群众需求的先进典型。

  此次公布的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涵盖创新理论宣讲、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助农兴农、健康义诊服务、法治宣传教育等领域,工作成效好、群众认可度高、示范作用强,充分展现了“三下乡”活动的进展成效。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此次公布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为契机,及时总结来自基层的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发挥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辐射带动作用,激发更多力量参与“三下乡”活动。要把推动“三下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与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起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三下乡”活动在造福群众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充分展示“三下乡”活动的火热实践、亮点成效,生动反映农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乡村振兴的崭新气象,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

  项目的核心宗旨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团队主要成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所师生,由碳中和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冯冬冬副教授和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赵义军教授牵头负责,秦裕琨院士及碳中和所高建民教授、孙绍增教授等资深行业专家为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学生成员涵盖本-硕-博各年级。项目从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大国重器参观交流、深入乡村生产一线等多个维度为黑龙江省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碳中和科技助力,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并收获了广泛好评。

  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团队着眼于黑龙江省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供暖污染的关键问题,从清洁燃煤供暖锅炉技术改造入手,显著提高锅炉热转化效率,有效降低集中供暖排放污染,为哈尔滨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提供了关键助力,成为哈尔滨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促进减污降碳、改善大气环境生态质量的标志性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昼夜奋战,团结协作,秉持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传承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奋斗品质与拼搏精神,投入到了助力乡村建设发展的一线中去。

  大国重器参观

  

  为充分挖掘哈工大国之重器打造的优良传统,深入了解“双碳”能源技术到服务乡村振兴生产实践的转化过程,项目团队开展了大国重器参观交流活动。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研究者们不断发扬的科学精神是引领青年一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项目团队同能源学院秦裕琨院士就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径等专业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一线实践中去,项目团队赴哈电集团实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以先进汽轮机为代表的能源领域的国之重器如何服务“双碳”战略,助力大国崛起、加快龙江发展。

  

  现场参观实践过程中哈工大校长助理帅永教授针对电厂智能发电系统如何服务于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决策,促进减污降碳,改善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展开系统介绍。能源学院院长高建民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厚望。哈工大思政实践课教研室主任尹胜君激励青年一代应勇担时代重任,传承时代使命,在新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乡村一线实践

  项目团队致力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固碳减排”,助力2060碳中和的伟大目标,同时为乡村建设创收增产,创造环境-农民-国家“多赢”的局面。团队成员深入乡村基层,前往尚志县下辖乡镇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学习。团队参访了广瀚(尚志)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了解生物质资源化直观应用基本流程;前往秸秆处理加工厂参观,在与工人的对话中感受到生物质资源化领域发展之迅速,在实验室中论证的技术路线正在产业化制度化的进程中破浪而行;深入农田体会农民角度看待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固碳减排的意义。

  

  项目团队通过政策学习-成果转化-生产实习-乡村实践的全流程,多尺度服务于三农建设,推动科技下乡,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进程,为黑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形成了广泛的辐射引领效应。同时项目实践过程由各级同学参与其中,起到了深刻的教育引导作用,同学们通过本项目培养了奉献精神,激发了爱国情怀,深刻体悟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重任在肩,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推动乡村振兴。

  绥化学院千名大学生牵手千名留守儿童项目

  绥化学院找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由校团委具体负责,联合绥化团市委,发起实施了“千名大学生牵手千名留守儿童”项目。

  

  实现了地域全覆盖。绥化学院团委组织下属11个团总支和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区团委一一建立对接联系,实现了绥化市域内各县市的全覆盖。同时,绥化学院团委在对下属各团总支进行县域对接分配时,充分考虑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源地,力求分配的结果尽量满足能够更多开展线下关爱活动的需要。

  

  实现了“一对一”精准结对。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留守儿童的结对关爱,是“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力求精准结对、精准关爱。同时,绥化学院团委和下属各团总支十分注重细节,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在年级、性别、专业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和安排。

  

  实现了关爱活动多元化。针对绥化市域内留守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开展心灵陪伴”“传承红色基因”“生活困难帮扶”“学业困难帮扶”等多个关爱模块,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给留守儿童送书包、送篮球,给留守儿童讲红色故事,为留守儿童织毛衣,为留守儿童开设“放学后公益小课堂”等,一件件暖心又有趣的小事,深受留守儿童和家长们的喜爱和欢迎。

  实现了双向教育的效果。本项目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帮扶和教育的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大学生志愿者们都是00后,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既进行了使命教育,也培养了责任意识,厚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对健全学生人格和提升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千名大学生牵手千名留守儿童”项目正在开花结果,目前,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区,已有共计400余名留守儿童,收获了来自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爱。大学生志愿者们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QQ等24小时在线,力求随时、及时送出关爱。平凡、朴实的关爱行动,温暖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