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七下八上”防暴雨
文丨李汉军
“七下八上”是指七月下半月到八月上半月,对水利人而言,则是每年防汛关键期。而今年接续而至的二场台风,更加剧了这种情形。先是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福建登陆,但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系统却在持续影响。“杜苏芮”还未完全消停,第6号台风“卡努”又已在7月31日加强为“超强台风”。于是,沿海的风就这样“吹”到了华北,接着影响东北,在京津冀和东三省的强降雨带来了大范围洪涝灾害,虽然国家之前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但台风造成的破坏力仍然巨大。在面对极端天气下的强降雨,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将损失减到最小,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水利部门作为防汛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要做好此项工作,先要明白几个事。
一是什么是暴雨。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是暴雨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称之为暴雨产生“三要素”。这次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暴雨为什么这么大,就是源自于台风带来的充沛的积雨云及强大的上升气流。
三是暴雨是怎祥被监测的。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和预警系统为防范暴雨带来的灾害起到了积极的预判作用。气象部门通过多普勒雷达对云层进行动态扫描可判断出未来的雨情信息,通过扫描出来的云层面积可知道降雨的范围,云层的厚度可知道雨量的大小,云层的动态移动可知道降雨的地区。通过“扫描三要素”预判雨降在哪里、降雨量会有多大、雨带如何移动。
再说说我们湘潭市的情况:湘潭市位于湘中地区,降水较为充沛,2018年1094.5毫米,2019年1349.3毫米,2020年1654.2毫米,2021年1221.5毫米,2022年1286.8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80毫米。防汛的压力也不小,查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国家气象站的日数据,即24小时累计降雨量,分别为湘乡224.3毫米、湘潭209.8毫米、韶山189.4毫米。但随着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的情况很可能出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要做好防暴雨工作,一是固堤防。我市城区形成了三个防洪保护圈,分别为河西保护圈、河东保护圈、仰天湖保护圈,堤防相对闭合,按一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近几年我市增大了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剩下的少量堤防的达标也将于“十四五”末全部完成;二是抓排涝。首先是要提升沿江堤防泵站的排涝能力,根据我市“十四五”水安全规划,我市城区泵站排涝能力按三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实施,已实施了唐兴桥泵站等一批沿江泵站的升级改造,余下的也将在“十四五”末期实施完毕。排涝的另一个方面是城区防内滞,防积水,市住建、城管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三是抓预防。锚定“四不”的要求,即: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提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做好“四预”工作,即暴雨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市防指的综合信息、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水文部门的水文信息、水利部门的水旱灾害信息等等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指导,有针对性应对,抓好巡查和值班值守;四是抓应急。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指导下,市防指统一调度指挥,组织专业人员和应急队伍,调度好应急防汛物资,转移群众,及时处险,切实将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水情是我省最大的省情,作为水利人,我们需紧绷防汛工作这根弦,积极作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安全度汛。
(作者系湘潭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