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元大奖揭晓,2023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既有“40后”也有“90后”

  

  8月16日,2023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开创性工作,柴继杰、周俭民获得“生命科学奖”;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做出开创性贡献,赵忠贤、陈仙辉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全球高达40%的农作物产量因植物病虫害而损失,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超过3千亿美元。柴继杰和周俭民发现抗病小体是由免疫受体蛋白在识别病原体效应子后形成的多组分复合体,并发现这种复合体通过形成钙离子通道引起植物免疫反应,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感染。这个发现将带来更好的植物病害控制方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合作持续了近20年,高产而且愉快。”西湖大学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在现场连线中说这一殊荣是对多个团队的激励,并提及多位研究生和长期合作伙伴的名字。“我们平时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这也是他们的殊荣。”

  超导体作为一种量子材料,有着独特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在能源、信息、医疗、交通和电力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超导材料要达到超导状态的转变温度都很低,高温超导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超导现象可以存在的温度范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领导的团队独立发现了第一个液氮温区的超导材料。陈仙辉带领团队首先将超导转变温度提高到麦克米兰极限之上,证明铁基超导体确实是非常规的高温超导体。

  “40后”的赵忠贤在现场连线中说,这次获奖让他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最早与他一起探索高温超导研究的同事。“超导领域充满挑战和希望,有待年轻科学家去发现,未来我将为他们做好‘铺路石’。”陈仙辉也感慨地说,“室温超导体一直是我们的梦想,如今我国在实验条件和人才队伍有了积累,相信在这个领域会有更多发现。”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加深,我们可以训练一个系统学到更复杂的概念,归纳更多的数据,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但随着神经网络的加深,人们遇到了“退化”问题:更深的网络会呈现更差的准确率,退化问题成为深度学习革命的主要障碍。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提出了深度残差学习框架以解决该问题,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获得以前难以实现的能力,促成了多个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这一获奖工作是4位获奖者2012至2016年间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完成。

  “当得知获奖消息时,我刚游泳上来,头发都是湿的。”现场连线中,何恺明特别感谢未来科学大奖对年轻人的肯定。任少卿表示,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时代,有着很多的机遇。“90后”张祥雨,之前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年轻就能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多次挂断主办方电话。三位年轻人非常感谢已故的孙剑老师,“永远记得他的教导,持续创新,拓展人的边界。”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

  相关链接:历届获奖人

  【生命科学奖】

  卢煜明(yuk-ming dennis lo)、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邵峰、张亭栋、王振义、袁国勇(kwok-yung yuen)、裴伟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李文辉

  【物质科学奖】

  薛其坤、潘建伟、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王贻芳、陆锦标(kam-biu luk)、卢柯(未领奖)、张杰、杨学明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林本坚(burn j.lin)、王小云、彭实戈、施敏(simon sze)、莫毅明(ngaiming mok)

  本文作者:黄海华

  题图来源:未来科学大奖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