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唐明:90后退伍小伙用爱传递生命
热心公益 “缘分”牵线
“换上我的干细胞,小女孩能好好地生活下去,她的下一代也安全了。”电话那头,唐明开心地笑了。今年22岁的唐明是一名退伍军人,青涩的他始终不忘初心,热心于公益事业,并且每年都定期参加无偿献血。2015年初,刚退伍的他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血样采集,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唐明和患者的命运从此紧密相连。
今年6月,“缘分”从天而降,经检索,他的HLA配型与一名患者相吻合。“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等待进一步配型和捐献。”唐明说,当市红十字会电话告知他已通过高分辨检测时,他发自内心的高兴。“他们问我,如果接下来体检合格的话,是否愿意捐献,我非常笃定当初的决定!”
唐明说,小女孩所患的地中海贫血具有遗传性, 每个月都要输两次血才能维持生命,移植了他的干细胞后,不仅孩子能够获得健康,她的后代也能免去遗传绝症的基因。说这些话时,唐明的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豪和兴奋。这些由医生向他说明的情况,无疑成了他此次捐献最好的报偿。
坎坷捐献挡不住救人的脚步
在捐献前的日子里,唐明不断加强锻炼,补充营养,争取在捐献时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捐献前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反复向唐明确认他和家人的意见,而从始至终唐明的答案都没有动摇过。
经过一系列体检后,7月21日,唐明前往合肥的安徽省立医院,提前为捐献骨髓做准备。在正式采集干细胞之前,唐明已经在医院住了五天,接受准备工作——注射动员剂。五天时间,小伙子一共打了九针,他说除了第三天出现轻微不适外,没什么其他反应。“倒数第三天晚上头疼,头胀,睡不着觉。”唐明轻描淡写地说。
唐明的捐献之路并不顺利,26早晨五点起床注射动员剂,输液,8点左右开始进行采集,由于血管太细连扎了6针,最终于在颈静脉上成功扎针采集,整个流程历经3个多小时。采集时还出了点小问题,自己血管太细了,不好找,最后只能扎在脖子上,所以全程一动也不能动,连说话都要轻声轻语。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退缩,只管配合医生。当唐明了解受捐献的小女孩已经患地中海贫血4年,靠每月两次输血维持生命时,显得更加焦急和不安,他对医护人员说:“让我再给她多捐献一点吧,万一量不够呢?多抽点吧,没关系,一定要保证患者够用!”回想那天的情景,唐明说“在场的医生都觉得我紧张,其实自我感觉挺放松的。”
坦言“没什么大不了”
唐明为人很低调,从做出捐献骨髓的决定到前往合肥捐献再回到芜湖,知晓的人很少。“我只和爸妈说了我的决定,爸妈对我捐献的事情很支持,他们都认为这是大好事,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唐明说。从合肥回家后很久,才有亲朋好友得知唐明做的事,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经过唐明为他们做造血干细胞方面的知识普及,后来都为他的行为点赞。
不过,在唐明看来,这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有媒体采访他时,他甚至觉得太“小题大做”了。“没想过这么多。”唐明讲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没想过会有什么报答,也没想过怎么决定从单纯献血到捐献骨髓,只是想做就去做了。捐献结束后,领取了由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并收到了接收造血干细胞小患者父母的来信。
唐明说,按照规定他要休息一年,一年后他还要继续献血,继续留在中华骨髓库,随时为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骨髓。
唐明是芜湖市第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唐明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自身并无伤害,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多一个人加入,患者就多一分获救的希望,能用自己的爱心挽救别人的生命,我感觉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