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机制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通过向个体渗透创新思想,提高受教育者的企业家才能。创业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发展,其逻辑出发点在于两者在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自洽,适宜于建立耦合发展的协同机制,从而让高校走出“双脱节”的困境。创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两大子系统,二者具有密切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就像DNA的双螺旋一样。所以,将 DNA双螺旋模式作为一个理论参考,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耦合发展的双螺旋模式。“创业—专业教育”的双螺线结构包括了两条主要的发展链:一条是创业教育链,一条是专业教育链。其中,创业教育发展链条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创业精神与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与技能、创业心理品质。专业教育链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思考与洞察力,科学与定量推理,宽广的专业架构等。同时,创业教育发展链条和专业教育发展链条也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创新型人才在“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双螺旋模型中扮演着碱基对的角色,发挥着碱基互补的作用,从而推动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稳定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构建出创业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耦合机制,使两者形成一个稳定的共生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进行着持续的交叉迭代和螺旋发展。在理论上,双螺旋模型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发展的必要性给予支持,但是,在创业教育发展链和专业教育发展链之间,要想要达到碱基对的互补,展开交叉式发展,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构建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建立"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耦合机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论等理论,大学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机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其内在机理是:"要素-结构-功能"。为了使创业和专业教育能够相互促进,需要在"要素-结构-功能"三个层次上建立三种主要的动态机制,包括要素之间的动力机制、结构耦合的联动机制、功能上的融合机制,从而使创业和专业教育能够相互结合。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要素、结构、功能”是一种三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素是组成并保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最小单元,是系统结构发展和功能实现的动力来源。现有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总结出了创业教育的五大系统要素,它们具体包括:创业平台、创业环境、创业基地、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教育实践。专业教育要素系统则主要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教育思想、专业培养体系、专业教师队伍、专业保障条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组织秩序和时空联系方式,是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和核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意见》指出,创业教育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提升经济质量。因此,高校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在培养定位上,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基本指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为目标,重构创业教育结构,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校企合作、专创结合、产教融合为手段,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高等院校要探讨建立“双创通识课-专创综合课-创业实践课”的渐进性教学模式,运用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把握关键变量,培养一支既是专业教师,也是创业导师,既具备双创指导能力,也具备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双师双能型”创业导师队伍,是发挥关键作用的变量。各大学要把创新创业导师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等建设好,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培训、交流与学习力度,构建创业导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提高创业导师的教育水平;在体制保障方面,一是要加强机构的领导与体制保障,形成跨院校、跨专业的体制;建立跨学科合作式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新模式。其次,建立校级专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系创业中心-社会创业平台的孵化机制,最终构成一个将专业课内外、创业园内外、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三是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回馈机制。系统中的功能是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内外部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效应。功能耦合是指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和结构作用形成的有机体。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重要阵地。具体来说,高校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继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开发;而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开发有利于实现创业文化教育和创业带动就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能力培养、人才开发和文化塑造综合作用下,可以构建新的创业生态。即,形成五个创业功能要素:创业能力培养→创业人才开发→创业文化塑造→创业带动就业→创业生态构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都出自高校各专业教育,因此应该在创业教育中实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的有机互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创业人才开发是高校的“造血机制”。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借鉴东京大学“创业教育如同游泳”的核心教学理念,即创业教学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创业教育要服务于高校学术创业的整体目标;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创业文化的培养,专业教育要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创业”的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勇气。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批判思维,加强专业教育中人文文化教育的渗透。“双创”时代,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稳定社会的现实价值,也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政治共识。为此,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思政功能,另一方面,学生应当将个人事业与家国情怀、报效祖国相结合,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国家需求,主动储备适应社会发展与未来从事创业活动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第五,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主导,人才、资金、信息等创业教育资源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循环流动的有机生命体。因此,高校应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学习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整合创新、技术转让、对初创企业的支持以及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大学产生的突破性技术带入市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高校、企业、政府相互联动,共同打造“学科-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实现创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相互转化。作者: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陈蕴琦,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般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立医院组织韧性测度、影响机制与效果评价》(22BGL314)来源:光明网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