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南京这样做!

  今天上午,在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围绕“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专题召开“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专场新闻发布会,这也是南京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场之一。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玄武区、浦口区、高淳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修订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构建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网络赋能

  ......

  南京

  这样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01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健全责任体系,充实市安委会组成,调整增加危化品、教育科研院所、南京长江水上交通、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安全专业委员会,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推动新业态新领域全链条监管责任落实,构建以安全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全员责任制,形成维护安全生产的共同责任体。

  优化指挥体系,调整市应急委、减灾防灾委、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组织架构,建立“1+46+N”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市、区、街镇、社区、网格(企业)五级应急指挥调度机制,灾害事故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法治体系,修订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编制出台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安全管理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全市101个街道(镇)全部挂牌成立“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整合到岗人员2054人,城市安全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02

  安全风险防范全面加强

  聚焦危化品、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32个重点行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统筹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治本攻坚”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有效防控治理了一大批安全风险和问题隐患。

  常态化落实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在危化品、重点工贸企业引入“安全审计”,持续深化“打非治违”,创新安全生产跨部门“综研联检”,切实提升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危化品、工贸企业重大隐患自查质效居全省前列。

  构建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持续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和常态化巡查,推动30余万家小型场所(单位)开展“自我安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南京模式”被作为全省“样板”推广。

  03

  科技信息化支撑显著提升

  积极探索“互联网+应急管理”,建成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调度等于一体的应急管理“181”信息化系统,打造“一站式”全场景应用终端,在全市35万余家单位实现常态化应用。

  创新构建“金陵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金陵安法宝、金陵应急宝”等系列模块,“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网络赋能”做法,被国家层面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18个试点城市之一,南京已初步建成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电力运行等20多个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汇聚承灾体、管线、桥梁等数据13.1亿余条,城市安全风险感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04

  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基础,以32个领域专业队伍为支撑,以18支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应急队伍体系,各级各类队伍达到460支1万余人。打造“金陵应急骑士”志愿者队伍,提升突发情况先期处置能力。

  与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4市签订协议,提升跨区域应急联动能力。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市区两级救灾物资仓库13个,储备各类救灾物资23类9.5万件(套)。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市场参与机制,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全覆盖,近三年累计赔付2400余万元,帮助群众减轻因灾损失。

  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宣教活动,打造全国首个安全文化主题地铁站,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2个,开展小型场所单位公益培训29场次,覆盖45万余人次,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下阶段

  南京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全面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

  持续提升特大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打造“齐抓共管”格局

  按照“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深化五级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建设,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和预警识别,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

  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形成整体合力。

  深化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基层安全基础。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突出“源头治本”,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加快推进生命线工程、城市内涝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聚焦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大型商贸和高层建筑消防、城镇燃气等城市安全韧性短板问题,持续抓好“治本攻坚”81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坚持“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最大限度实现跨部门“综研联检”,切实提高监管效能,推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治理效能

  加快实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国家试点建设项目,推进数据融合、多变量耦合模型开发应用,加快推动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

  建立全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一张图”,以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全要素电子档案为基础,全面推进“安全信用脸谱”等地方标准应用。

  紧贴实战化场景,加快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加强预警与响应联动,提升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效能。

  四是深化网格化管理,以“微治理”保“大平安”

  以网格化为基础,推行“一戴三关三查两报备”每日安全打卡,推动小型场所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安全“自我管理”。

  深化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系统应用,完善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将应急响应和安全巡查延伸到城市安全的最小单元,实现灾害响应“工单化”流转、高效闭环处置,推动灾害防御从事中事后为重点的救援处置向事前预判为重点的预防管理升级。

  五是突出能力建设,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按照“专常兼备、平战结合”要求,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力量布局,提升多灾种综合救援和灾后救助能力。

  积极培育城市安全文化,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依托鸡鸣寺主题站等载体,持续加大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知识的宣传,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和风险应对能力,营造城市安全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在发布会召开之前

  小布也收到了网友

  关心关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网友很关心老城区安全风险防范,如何通过数字化治理消除薄弱环节,织牢织密安全网,让市民生活得更安心舒心?

  小布已经帮您提问发布人啦

  ▽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玄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可科:

  目前,玄武已建成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为玄武城市本质安全装上智慧大脑;建强城市安全数字治理体系,全区38个部门、7个街道、60个社区全部纳入城市安全数字治理范畴;不断拓展城市安全防范场景内涵,累计完成40个老旧小区、117个工地智能化改造,智慧电梯、智慧消防、智慧应急、智慧养老等一批城市安全治理数字化项目落地,有效推进玄武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01

  聚焦数字运用,夯实城市本质安全数字基础

  玄武区建设集智能管理、服务、研判、预警、决策为一体的玄武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优化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市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公安警务基础平台等信息化资源,持续推进“四标四实”等工作,实现语音融合、视频融合、地图融合、数据管理、移动APP等全方位城市安全数字化治理系统;对全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九小场所”、交通设施、“水电气讯”等治理要素进行全面归集,在城市老旧小区更新中不断叠加智能门禁、人脸识别、消防预警、智慧养老等一批技术应用,构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可持续的“本质安全”数字基础。现代化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奠定了基础。

  02

  聚焦多元治理,构建城市本质安全数字生态

  玄武区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汇集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元治理力量,按照“一网一册”“一类一策”原则优化调整网格,实现单位、人员“落网入格”,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矛盾化解格局。完善网格运行机制,打造“玄武一网通”App、网格微服务工作群,明确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社会心理服务、法律法规宣传等网格事项,探索基层本质安全数治工作的新路子。上半年,省委政法委组织全省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群众安全感达98.5%。

  03

  聚焦机制建立,打造城市本质安全数字体系

  玄武区以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为目标,打造“三级平台、五级运用”的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数字社会治理多维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全区各级各部门实现事件态势及时研判、指挥处置快速落实提供平台服务。建立“平战结合”工作模式,日常情况下,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通过流程梳理和再造,形成市、区两级工单处置闭环。应急、消防、市场、生态、商务、建设、街道等监管力量开展联合检查,推动检查事项动态清单化管理和部门监管信息高度共享,以信息化支撑“综研联检”。应急情况下,城管、公安、应急、水务、环保等12个部门派驻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及时高效开展应急处置。

  04

  聚焦场景建设,拓展城市本质安全数字内涵

  一是消防关联场景成效显著。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1234+N”工程,打造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巡查、居民小区充电车棚风险防范、城市部件异常智能提醒等系列应用场景。

  二是应急处置场景实战管用。防汛关键期,强化临灾预警,汇聚全区范围内积淹水点数据,关联108个易积淹水点位周边视频资源,实现点位实时监测、适时更新。

  三是城市运行场景稳步推进。玄武区高层楼宇现有552幢,易发生高空抛物风险。我们通过前端联网视频,后端部署算法的方式,实现视频自动发现高空抛物主体、智能分析抛物路径、视频溯源场景等功能,努力探索解决高空抛物风险新方案。

  下一步

  将在四个方面作出新突破

  01

  以常效化为重点,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理念

  完善升级玄武区7个街道数治机构建设,高标准构建区—街—社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继续整合街道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12345政务热线、安全生产、民生服务等事件处置的人员力量,统一指挥调度,推动各类事件处置由“条”到“块”的转变,形成城市安全治理常态长效的治理机制。

  02

  以中枢化为核心,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围绕打造城市安全治理应用生态体系,进一步打通数据共享通道,推动玄武区“一网统管”平台的全面升级,高标准建设玄武“数据中枢”,从而推动玄武数治中心大数据在治安防控、风险防范、行政服务、监督管理等社会治理全面提档升级。

  03

  以智能化为方向,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体系

  按照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剔除低质量数据,汇聚更多高价值数据,逐步完善应急、消防、民生等多维度城市安全治理数据库,探索和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满足城市本质安全使用需求。

  04

  以实战化为目的,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模式

  聚焦实战化和场景化,进一步推动基层“吹哨报到”、综合检查执法、高龄独居老人关怀、烟花禁放、智能分析、预警告警等事件工单,通过“一网统管”平台“事件中心”统一分发、处置、办结、反馈,确保将各类安全风险管控在隐患前,将问题隐患治理在事故前,有效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南京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提升本质安全和城市韧性水平的?目前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雪渔:

  01

  在科学制定规划方面

  从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的角度来考虑,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用地布局,从源头上保障了城市的安全发展和安全运行。

  在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上,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报国务院审查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鲜明地提出坚持安全、生态为先,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的理想空间格局。都市部分采用了轴向组团的布局,城镇组团之间为大量的绿地,这种嵌入城镇的绿地不仅给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景观等城市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发生重大灾害时,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疏散的场所,且城市的高压线、长输油气管线可以布局在绿地内。

  另外,南京是全国第一批编制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城市。编制完成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纳入了“综合防灾、公共安全空间资源配置”等内容,对南京综合防灾减灾的目标也提出了要求,对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安排和制度保障提出了建议,为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奠定了基础。

  02

  在各项基础设施落地方面

  针对地震、火灾、洪涝、疫病、生命线系统事故及公共场所事故等主要灾害,牵头开展了以空间安排为主的各类专项规划,为提升城市应急救灾水平提供了空间保障。

  在防灾空间布局方面,利用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和各类绿地设置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到2035年,南京将规划建设33个中心和主要固定的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平方米。还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主干网为主要通道,规划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道路系统。

  此外,供电、燃气、给水、排水等是城市的“生命线”,消防、人防、防洪、抗震等对于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故事件的能力也不可或缺,为此我们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许多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并且在空间规划中都进行了统筹平衡和落位。

  在消防方面,我们围绕建成“5分钟灭火救援圈”的目标,在全市规划布局了282个消防站。

  在供水方面,南京不仅有长江及南部湖库作为主要供水水源,还规划有三岔水库、杨库水库、新济洲凤凰湖等,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在防涝方面,规划提高了雨水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达到了30到50年一遇的水平,并且在规划中加强河湖水系的连通,将雨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就近排入水体。

  在供电方面,我们南京采取的是双环路的供电方式,以市外来电为主、市内发电为辅。我们在规划中控制预留了1000千伏、±800千伏南京南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站址和线路输送通道,未来将构建区外电力多端受入的“8”字形500千伏城市主干网架,优化形成220千伏“八大分区”电网格局,保障极端情况下的供电能力。

  在供气方面,到2035年,城镇燃气气化率将达到100%,规划将新建柘塘门站,在江宁、江北、溧水、高淳建设LNG储配站等燃气应急储备、调峰设施,提高天然气的应急储备供应能力。

  在海绵城市方面,我们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源头径流量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5%。到2035年,南京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

  03

  在具体项目的规划管理方面

  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始终将城市安全运行和发展作为底线要求,始终牢固树立本质安全的理念,始终坚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来进行项目的选址和审批管理。

  在项目选址过程中,遵循“前瞻布局、优化防范”的原则,牢牢把握“位置”和“距离”这两个关键要素,严格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定中关于安全防护距离的规定,严格遵守有关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的要求,来进行具体项目的规划选址。比如,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远离城市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集聚的场所,选址时严格要求要满足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规定。对于可能存在污染和危险的设施,则在城市边缘区选址建设专业园区。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将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作为规划审批前置条件,对于新建易燃易爆项目、存在危险源的建设项目,以及地铁沿线的工程项目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规划审批,还邀请专家、部门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并严格依程序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于重大项目,我们也会依程序上报市规划委员会进行审议。

  有效开展风险防范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南京市在加强“一网统管”建设、数字化赋能安全风险防范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市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主任翁晓泳: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特大城市“智”治之路,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01

  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去年,南京成立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南京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我们围绕这项工作积极发挥统筹作用,加快完善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目前,江北新区和11个区区级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已全部批设并实体化运行,工作体系正继续向街镇延伸。同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工作文件,其中,今年1月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南京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暂行办法》,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一网统管”工作中政府职责、技术平台、运行机制、指挥调度、事件应对、数据共享、场景建设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和规范,着力打造“市区街镇”上下贯通、快速反应、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该《办法》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

  02

  加快打造数字底座

  一方面,我们加快升级新一代政务云,新增5000台标准规格云主机计算资源,完善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应用组件库,新一代政务云承载了1200多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已基本具备大数据治理分析、视频汇聚、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等通用服务能力,为各部门“一网统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后台支撑服务。

  另一方面,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市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向49个市级部门和12个板块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包括智慧人社、不动产登记、阳光惠民监管等在内的160多项重点应用。同时,我们不断加强市区两级城运平台建设,围绕城市人口、城市交通、经济运行、城市保障、城市舆情等实时动态监测需求,扩展“城市体征”功能模块,持续完善综合指挥调度、资源力量协同、事件闭环处置等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市级城运中心已实现与12个板块城运中心在部分场景的联动指挥调度。

  03

  统筹推进重大场景建设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搭建了基于多维度大数据和实时感知的防汛、消防等专题,依托城运平台开展常态化分析研判和指挥调度演练,持续提升市区两级城运中心实战化运行能力。我们还支持智慧水务、智慧城管等业务系统迭代升级,提升城市日常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加快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分析系统、消防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等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积极开展隧道积水积冰预警处置、电动车集中充电车棚火灾防控、消防烟道阻火灭火、火灾高危单位消防水系统远程监测等城市鸿蒙应用场景方案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升城市整体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下一步

  这样推进城市数字治理

  01

  强化纵向贯通体系建设

  今年7月,我们联合市委编办正式印发《关于加强街镇数字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市区街三级城运中心运行体系。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与各专项指挥中心和各板块的视频会议、融合通信系统建设,全面梳理并接入事件处置资源,围绕保障重大事件指挥调度预设演练场景,按需实时动态构建指挥体系,提升重大事件指挥调度保障能力。

  02

  提升共性技术支撑能力

  我们将结合新出台的《政务云管理办法》,从数字基础设施层面进一步提升市、区政务云统筹建设、管理和使用效率,打通底层技术瓶颈制约。突出新技术应用,加强信创产品、云原生技术推广应用,建设“城市之眼”感知融合平台,开展视觉数据结构化及智能示范应用,持续对“一网统管”综合平台进行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满足平、战场景下的城市体征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调度需求。

  03

  推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我们将积极探索引导民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新途径、新形式,依托“随手拍”一网共治能力平台,鼓励市民通过“随手拍”提交各类问题、现象、建议及诉求,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用好去年举办的城市数字化轻应用大赛成果,加快轻应用开发中心运行,广聚城市治理“合伙人”,引导企业参与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数字化方案,将企业力量引入城市数字治理体系,吸引数字产业生态集聚。

  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事关城市发展和百姓福祉,浦口区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浦口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渠慎坤:

  近年来,浦口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聚焦治理保护、创新赋能、收益反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01

  统筹治理与保护,着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全面开展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170万平方米长江岸线整治复绿,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自然生态,28.5公里长江浦口段焕然一新,“十里造船带”蝶变为“春江十里风光带”,整治经验被水利部向全国推介。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开展环境质量“提质增优”六大行动,实施26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建成幸福河湖32条,创成象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土壤安全利用率100%,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入江支流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PM2.5年均值连续6年保持全市最优。

  全方位守牢生态红线。系统推进森林抚育和林相修复,老山全域林木覆盖率高达42.75%,位居全省第一。创新实践野生动物致害救助补偿机制,在省内率先开展“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保险”。完成老山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2081种物种总数占全省47.66%。

  02

  统筹创新与赋能,着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积极创新生态转化新机制。推进老山景区体制改革,统一规划编制、统筹资源资金,打破“九龙治水”行政藩篱。推进综合执法机制改革,打造权责统一、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浦口“111模式”。深化林长制,率先出台《浦口区林地资源使用管理指导意见》,建立林地资源储备库,有效解决林地征占用异地恢复难题。

  积极探索生态转化新路径。依托大都市近郊区位,全国首创“都市微度假”发展模式,打造“南京老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IP。近五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长,获评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探索推进废弃矿山市场化治理,打造艺术性生态环境修复的典范—蜂巢酒店,高质量推进文旅产业龙头型、标志性项目—龙之谷综合体,利用废弃工矿存量用地打造优质产业项目,摸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的新路径,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03

  统筹收益与反哺,着力实现生态经济双向增益

  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坚持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战略相结合,以打造“产业地标”为引领,聚力“双循环”,催生区域经济崛起,释放发展“含绿量”。印发《浦口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江北环保产业园产业循环化改造,以清洁生产、绿色工厂创建为重点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南京依维柯、江苏久吾高科被认定为“江苏省绿色工厂”。

  做细做实数字乡村。依托国家农创中心科研优势,建设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等5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无人农场等1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终期评估位列全国第4。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郊区排名“双冠”,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综合排名第一。

  做精做优绿色金融。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合作,截至2022年,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近60亿元,839家企业获得授信1035笔、金额30.85亿元。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绿色发展的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创新推出“浦惠贷”,大力推广“环保贷”“节水贷”,支持推广水权、用能权、竹林碳汇、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2022年浦惠贷授信11.67亿元、惠及企业253家。

  请问高淳在水旱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下一步如何在保障水安全、涵养水生态方面持续发力?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高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王飞:

  近年来,高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保障“水安全”,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

  01

  聚焦水利工程,强化水安全保障

  我们坚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累计实施水利项目224个,完成水阳江流域高宣圩、永丰圩和固城湖永联圩堤防新建,以及永宏泵站、水碧桥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消险加固一线堤防157公里,流域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应对了2020年超长时间、超高水位洪水和2021年停留高淳八小时的“烟花”台风。

  02

  聚焦抗旱减灾,优化水资源配置

  我们坚持树牢防御旱涝急转、统筹抗旱减灾的责任自觉、行动自觉,先后完成淳东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村翻水线改造提升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2022年,面对高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高温天数、外围水位、周期降水量”三个超历史旱情,以固城湖提前补水、淳东灌区提前翻水等有力举措,保障了粮食生产和群众生活安全。

  03

  聚焦水岸共治,涵养水生态环境

  我们坚持把水体治理与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相结合,统筹实施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国家级退圩还湖试点、水阳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实现境内江、河、湖、塘、库“五水资源”串联相通,累计打造幸福河湖30条,建成省级水美乡镇5个、市级及以上水美乡村46个。同时,探索“河长+检查官”“河长+大数据”等协同模式,“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下一步,我区将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筑牢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01

  突出“洪、涝、旱”灾害同防

  聚焦江河防洪,实施胥河、漆桥河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有序推进重点山洪河道、塘坝综合治理,健全水灾害防御、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

  聚焦城市防涝,落实水上陆上、城市农村、台风暴雨“三域共防”,提高预警预报精准性、风险防范针对性、应急抢险即时性。

  聚焦抗旱防灾,加快推进水碧桥泵站建成投用,开展相国圩、永丰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提档升级,有序实施农村泵站、翻水线更新改造,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调蓄水能力。

  02

  突出“上、中、下”区域联防

  纵向上,立足高淳与安徽三面接壤、水系相连实际,实行信息资源共享、隐患联查共治、毗连岸线共防、汛情及时共商、灾害应急共处“五共机制”,构建水阳江汛期上下游协作、左右岸共管的科学治理体系。

  横向上,健全区防指牵头下的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完善防汛抢险“专家+老水利”“新技术+老经验”应急力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实现预警预报、分析研判、应急抢险“链条式运作”。

  垂向上,细化到点到人的江河湖库等风险点责任清单,严格落实直达村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确保天气动态、避险提示等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最小单元、传达到最后一人。

  03

  突出“点、线、面”综合治理

  点上发力“治”,聚焦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制定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区国邦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片区(集镇、小区)污水管网清疏修缮等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达标区6个。

  线上发力“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健全“一河一策”保护机制,提升农村骨干河道、小微水体治理能效,“十四五”期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5个,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50公里、幸福河湖58条。

  面上发力“创”,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西部圩区水资源优势,将水生态功能与水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协同共进。

  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方式

  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南京,继续努力

  

  编辑 | 巢宸舒、祁灿灿

  校对 | 吴一唯

  责编 | 钱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