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用耳、用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三种手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表征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的活动过程。在当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实现由传统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教学向有效、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要善于运用三种基本的手段。
一、教师要善于用眼
眼是人用来观察、观看东西的器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眼来看什么呢?
一是要看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师目中无学生,他们眼中看到的仅仅是教材、教参、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能够进入这类教师视野中的往往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或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成绩普通的学生是进入不了这类教师的视野的。当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但教师不当的提问方式、无意识的教学行为等往往会给一部分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老师不关注他们、老师的心目中没有他们。其实,学生对教师目光的渴求是相当强烈的,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目光的关注、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吝啬自己的眼神,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
二是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在传统教育理念上,教师往往秉持一种“一元化”的智能观,即先天性地预设每位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是一模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育行为上便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显然,这样的划分具有典型的贴标签的性质。但如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武装头脑,教师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优势的智力结构和智力类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看到每一位学生所具有的优势,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还要将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加以合理地引导,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展现和发展。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心目中,应该形成“好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这样的观点和认识。
三是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关注学生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且喜欢将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每一位学生并不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位学生最后通过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自然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每一位学生最终所取得的结果,更要看到每一位学生在取得最终结果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状况。只要学生努力了、付出了,即使进步的结果不明显或者没有进步,对于教师来说,同样也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二、教师要善于用耳
耳是人用来倾听的器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耳来倾听什么呢?
一是要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在传统课堂中,一些教师倾向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客体,甚至是装知识的容器或罐子。因此,教师是知识或信息的发出源,往往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知识或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变得被动,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成了一个远离声音的群体。其实,任何的课堂教学,都是建基在教师和学生作为两类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的基础之上,缺失了学生声音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言说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重树课堂教学过程互动、对话和交往的本真特性。
二是要听到来自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在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化和综合的背景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正在发生着较为深刻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言说机会越来越多,这确实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可喜变化的背后,我们同样会看到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言说机会和权利是不均等的,即有些学生能获得言说机会,有些学生却不能获得言说机会;有些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言说机会,有些学生却只能获得较少的言说机会。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多言说机会的学生是建基在剥夺了没有获得言说机会或获得言说机会较少学生的权利之上。因此,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听到来自于学生的声音,更要听到来自于每一位学生的声音,特别是要听到一个班级中处于相对弱势学生群体(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孩子、特殊儿童)的声音。
三是要听到来自学生且不同于教师声音的声音。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师既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之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课堂上往往说的是相同的话,甚至有时候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孩子们往往“异口”却“同声”地说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的思想简单、机械,缺少创造性、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甚至会使学生演化成为头脑简单、缺少灵性和生命活力的“两脚书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且不同于教师声音的声音。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环境,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三、教师要善于用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善于用眼、用耳之外,还应该善于用心。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用心去感悟学生。传统上,教师往往将学生看作成人的雏形,认为他们与成人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所以倾向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用成人的价值来衡量学生。其实,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成人并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去感悟学生,即教师要读懂学生。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来对待学生而不是从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事实上,从学生的视角与从成人的视角看到的学生是不尽相同的。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我们自然会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
二是要用心去感应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现成知识的获得过程,其基本方式往往是教师以言语的形式对学生发生影响、引导乃至灌输。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建基在教师与学生心有灵犀的基础之上。只有两个心灵之间的相互感应才能达到彼此的相互影响以及基于这种影响的相互发展。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够让学生解读出其中所包涵的教育意蕴;同时,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够让教师解读出其中所包涵的教育需求时,真正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与学生进行言语的交流之外,更应该与学生时时处处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用心去感应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是相通的,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