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病需要人陪?首批“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杨浦开班

  近年来,就医陪诊服务在高龄、独居老年人中需求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社区为老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

  9月24日,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启动。培训旨在为上海养老服务人员提供专业系统的陪诊知识,满足就医陪诊服务对人才队伍的需求,提升沪上长者的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专业赋能陪诊师职业内涵,解决老人看病难

  当天一早,全市80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齐聚上海开放大学6号楼培训中心一楼多功能厅。来自杨浦的赵春霞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杨浦区海阳护理站站长,她深深感受到高龄、独居老人对于就医陪诊服务的迫切需求,“很多沪上老人倾向于独立自主生活,可是独居危险性特别大,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多端,家属常常工作繁忙,不得不借助专业力量就医陪诊。”

  另一位从事为老护理行业近四十年的护理员王爱琴,曾长期为多位百岁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她说:“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帮助老年人下楼,并且安全地在家里和医院之间往返,让他们的病症及时得到医治,其中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学习在陪护中去慰藉老年人的心理。”

  

  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命题。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表示,希望通过上海开放大学的专业培训,去规范化赋能陪诊师的职业内涵,更希望集聚社会各方资源联手搭建信息化平台,综合性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据202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本市独居老年人数为30.06万,其中孤老人数为2.24万人。原居安老是多数沪上长者的心愿,因此,上海市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上海市立足老人需求、聚焦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托所、社区长者食堂,已经实现了街道全覆盖。未来三年,上海还将建设500家市民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

  

  目前,硬件建设不断实现便捷可及,服务半径不断缩小,外出就医陪诊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个性化需求,仍然是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痛点和难点。对此,上海部分街道也在进行相应探索,有的街道推出包含“助医”服务的居家颐养计划,有的街道提供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陪诊服务纳入其中供老人选择。

  然而,在杨浦区四平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张蓉蓉看来,仅凭街道的志愿者团队,从工作时间和专业技能上都很难满足相应需求,“辖区内独居老人近两千人,结对的每位志愿者每天需上门探访30-40位老人,不可能满足每一位老人的外出就医陪诊需求。”因此,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成为新一轮民心工程的重点。

  培育高质量、专业化的陪诊员队伍

  本次培训面向本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赵春霞带着杨浦区海阳护理站的10位护理员积极报名参加了此次培训,“我们都想多学点技能,之后会开辟专门的陪诊服务,并且打算在站点长期服务的2000多位老年客户中作推广。”赵春霞告诉记者,站点还希望未来跟三甲医院合作开辟老人陪诊绿色通道,通过实践一步一步摸索,让老人就医陪诊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备。

  

  据了解,此次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服务专业技能,内容涵盖陪诊服务专业流程、医疗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沟通、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培训将分批次进行,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左右,实现本市16个区全覆盖,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聚焦民生需求,发挥专业优势,自2021年起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非学历培训工作,已累计为行业培养养老照护服务评估师、养老护理内训师、老年社会工作者等从业者5500余名,推动了上海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学校正聚焦养老护理员队伍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明年学校还将启动全市6万余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娄国剑认为,通过上海开放大学正规专业的培训,旨在培育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陪诊员队伍,坚守为老服务情怀,不断拓展为老服务技能,并且学以致用,让上海这座城市的老年人受益,提升他们生活生命质量。

  文字/图片:沈莹

  编辑: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