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更难了?

  原创 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软科

  史上最难考研年,来了?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024考研已迎来倒计时。对于想要报考教育硕士的同学来说,还未从2024年教育硕士初试科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新规定中缓过神来,近日,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3年修订版)》发布后,多所高校又官宣教育硕士前置专业要求,限制跨专业考研。

  图源: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

  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化,包括想要报考教育专硕在内的“跨考”勇士们,直呼遭遇“考研刺客”。

  考研“门槛”提高

  近年来,金融学、会计、法律、行政管理、教育学等均成为跨考大热门。其中,教育专硕受到了各学科背景同学的青睐。在教育专硕中,本科为非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占了总数相当大一部分,这部分学生的数量无法忽视。

  今年8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3 年8 月修订)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其中明确,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各院校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本校的特色,制定更详细的指导方案。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2022年6月举行的“教育这十年”发布会提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将会在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对学位授权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准入门槛。

  政策指导下,多所高校官宣,对教育专硕报考实行专业限制。

  海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中显示,不少专业对于考生本科前置专业均有限制。如学科教学(思政)报考条件: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法学、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管理和教育类专业本科毕业生。

  陕西理工大学于9月2日发布的《关于报考2024年教育硕士前置专业要求的说明》的公告提到:“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

  图源:陕西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教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科教学英语、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黄冈师范学院的教育类专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多个相关招生领域......均对考生前置专业有限制。

  除了教育硕士,多所高校在不同专业的招生简章中官宣限制考研前置专业。首都师范大学日前发布的《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明确,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明确,报考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的考生其大学所修专业需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所修专业门类应为工学、理学、农学或医学;长沙理工大学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对会计专硕报考限制:限招经济与管理大类以及数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非上述专业学生需具有管理学第二学位......

  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当下,多所高校不接受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并非专业歧视,而是由于该专业的专业性很强,跨专业考生难以胜任以后的学习、实验等。限制跨考,进一步发挥了准入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进展中的质量把关作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沈文钦认为,高校或部分导师之所以不太愿意招跨考生,是因为他们希望学生入学后能尽快参与研究,而跨考生由于学科范式不同,还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新学科所需的知识。

  对于招生简章中要求的“密切相关专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江汉大学等高校均列出与报考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前置专业供考生参考。

  图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从所列专业可以发现,限制跨专业考研,并非“一刀切”,其背后是考研招生的不断规范,是高校从招生源头起严格把关。考研“上岸”的门槛提高,更是大势所趋。

  誓要“转换赛道”

  “没有考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近年来,跨专业考研已成为部分考研生“逆天改命”的第二次机会。

  在各个网络平台上,“能跨考什么专业”“哪些专业好跨考”“跨考成功经验分享”......跨考话题始终讨论不绝。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中,本科专业是哲学的林朝夕,由于心中对数学的热爱从未熄灭,选择裸辞跨考,这一幕引起众多跨考生的共鸣。

  图源:微博

  除了心之所向,有调研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是毕业生读研的最主要动机。同时也有13%的毕业生表示读研的原因是想改变专业。

  然而,跨考并非易事,放弃本科四年专业训练,转而选择较为陌生的专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较高的跨考风险,如自身能力、测试难度、专业限制等多方因素。

  跨考难度大的背后还有考研人数激增的问题。《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考研人数从2016年起便进入了高增长阶段,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攀升到了惊人的474万人。整体考研大热的情况下,不少“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常年在40%~50%。“改换门庭”的跨考生们,可谓“在夹缝中求上岸”。

  图源:微博

  “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盲目跨考有“满盘皆输”的危险,有的跨考生还在专业学习上出现了“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也曾说过,很多学生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专业,却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以为用跨考的方式可以脱离所学的专业,但很可能由于缺少前期规划和自我评估,发现新选择依然并非自己所爱。”

  跨考,是一场关于勇气、毅力与梦想的征程。敢于跨专业考研的你,在对自身知识结构不断的升级中,一定能抵达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面对持续增长的考研人数、逐年攀登的推免人数,考研难,跨专业考研则更难。在学术创新呼唤复合型人才的当下,期待招生模式日益完善,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考研之路熙熙攘攘,当做出选择的一刻,考研人已经退无可退。既然决定坚持,那就拼尽全力,以笔为枪,为梦而战。加油吧,考研人!

  [1]2023考研报名人数474万人!重磅研招调查报告发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137352958065047&wfr=spider&for=pc

  [2]注意!跨专业考研有限制!

  https://yz.chsi.com.cn/kyzx/jyxd/201905/20190520/1793358565.html

  [3]中国学生为何不青睐跨专业考研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2/367441.shtm

  [4]《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超四分之一本科生跨专业读研,四成以上经管类跨专业读研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096716999475885&wfr=spider&for=pc

  [5]李丽红,周世厚.教育学"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以Y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4):2.DOI:10.16681/j.cnki.wcqe.201804087.

  [6]超1/4的本科毕业生跨专业读研!他们为啥转专业?

  https://mp.weixin.qq.com/s/zv8NiOOMom5hQcnA4b4ayQ

  锦鲤,成功上岸!

  原标题:《官宣新规!2024,考研更难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