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优秀传统文化之意蕴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享有“百戏之祖”的美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细腻婉转的唱腔、情真意切的唱词,深受人们的喜爱。由戏曲专家叶朗、顾春芳主编的《昆曲之美》(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对昆曲知识进行了全新解读,展现了国人对美的追求与思考。昆曲是一种戏曲声腔,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这是昆曲艺术的本质特征。作者从“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经典戏文分析”“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等多方面,描绘了昆曲的审美特性,详细介绍了昆曲的演出历史、昆曲与晚明文化,分享了品评昆曲艺术的技巧,带领读者领略昆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意蕴。昆曲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戏曲音乐有了长足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它们被称为“四大声腔”。本来昆山腔在江苏昆山一带流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魏良辅等人对它进行了改良,使其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我国戏曲种类繁多,缘何昆曲能成为“百戏之祖”?作者认为,昆曲艺术是一种成熟的综合性艺术,它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首先,在文学界,昆曲的许多剧本,如宋元南戏《荆钗记》《白兔记》、元杂剧《单刀会》《风云会》、明清传奇《牡丹亭》《长生殿》,都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不朽之作。在表演体系中,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也是其他剧种学习的对象。至于昆曲的唱腔,更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诸多戏曲剧种,如川剧、京剧等都有很大影响。昆曲艺术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影响力已超出戏曲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广受瞩目。昆曲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音律使用方面,都较好地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堪称文学与戏曲的完美融合。在几个世纪的发展演进中,昆曲造就了一大批戏剧家,其中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作者认为,清丽柔和、动听婉转的昆曲,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腔调和语音的运用上,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音律美。在此基础上,经过魏良辅多年的创新求变,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拓展了曲调的适用性。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改良中,魏良辅不只针对南曲声腔来做文章,还把目光投之于南北曲声腔的兼容并蓄上,从而使得昆曲有种返璞归真之美。此外,魏良辅为了增强昆曲的视听效果,进而提升戏曲的观赏性,除了在词、曲、牌的运用上追求精致的美学效应外,还对传统器乐的使用进行了大胆变革,不断完善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形态的作品融会贯通,真正呈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之美。一曲清音惹人醉,梨园佳话传古今。《昆曲之美》不仅描绘了昆曲之美的外在形态,更发掘出昆曲的美学内蕴;不仅讲述了戏剧史上的昆曲兴衰,更透视了时代变迁中的文化演变与传承,尽显优秀传统文化之意蕴。□钟芳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