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发出倡议 畅享互动体验!广州全国科普日启动

  金属制成的“铁树”能自主开花;在地面感受空间站的失重状态和生活环境;用手即可掌控火焰变化、徒手就能捏扁厚实饮水桶……挑战“不可能”的背后,都有科技力量作支撑,这些科学奥秘就在市民身边揭晓。

  9月16日,2023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暨第六届科普嘉年华在广东省科学院琶洲科普小镇举行,正式拉开了2023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下称“科普日”)的序幕。从9月16日到23日,科普日以“提升全民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积极开展主会场活动、全市科普日系列活动和“云上科普日”活动。

  系列活动期间,广州市科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学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和机构,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陆续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次。主办单位还将组织广州地区符合开放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各级科普基地等100多家科普单位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11个区也同步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

  同样精彩,科普日也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云科普”活动,打造融媒体科普大舞台。预计全市将有约200万人在线畅享科普盛宴。

  广州发出“百名院士·百场科普”倡议书

  主会场活动中,广州市科协向广州地区广大院士发出倡议,以每年百名以上院士参与百场以上科普活动为目标,组织开展广州地区“百名院士·百场科普”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院士群体“四个表率”作用,广州地区“百名院士·百场科普”活动倡议在穗院士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勇担时代使命;发挥科学权威效应,聚焦公众需求;发挥精神激励效应,助力人才培养;发挥战略研究作用,展示智库成果。

  “我们号召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及时向公众普及前沿发现和最新成果;自觉深入科研生产和一线,走进中小学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表示,希望以更多科技成果惠及社会大众,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院士专家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为神经再生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解剖学家苏国辉表示,将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立德树人、奖掖后学、甘为人梯。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深感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小时候有机会阅读科普名著。他表示:“我期待能够在研究工作之余从事科普创作,把科普创作和科学研究相互沟通起来。”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焕彬表示:“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现,既要依靠科教工作者,也要依靠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希望广州充分调动各类可以做科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150个展位在实验互动中探寻科学奥秘

  科普嘉年华现场,共设150个展位,数量再创新高,大批广州市科普单位齐聚一堂。本次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数千张门票一经上线,迅速被抢领一空。

  正佳科学馆带来的“记忆金属花”是由两种以上的金属制成的合金。记忆金属在常温时会维持变形的形状,但在温度升高时会恢复到其记忆中的原来形状。通过这一原理,只要改变周边温度,就能让“金属花”自主舒展、开花。

  在“记忆金属花”旁边,“拜访空间站”展项经由 VR造景,带领体验者感受从地球搭乘最新离子引擎飞船升空、造访空间站,以及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的工作和生活实况。

  嘉年华现场,还有不少青少年发挥才智制作的科技产品。一款由广州奥林匹克中学初中学生设计的机械装置,外形仿照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由制成。将其放在窗台上,若有雨滴滴下,嵌入其中的感应设备就会提醒家人收衣服。

  “我校还有一些高中生设计的药品分拣机器已在准备申请专利。”随队参展的杨老师表示,“我们以为切入点,结合多个学科一起来做科普。科普日给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除了科普研学项目供市民体验外,科普日主会场特别设置演艺互动舞台,创新性运用“演艺+互动”的形式,带领市民玩转科普。市民可以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例如,在“科普密盒”时间,真人NPC神秘登场,他们一边设置科学问题、一边为观众大派福利;广州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特警大队的特别嘉宾——功勋犬“可乐”现身与观众互动,人们可以近距离了解搜爆犬有哪些看家本领、又是怎么训练的……

  “这些体验项目是在传统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让我们大开眼界。”黄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阿龙逐个打卡了科普展示项目。她表示,回去后会带领孩子进一步了解实验现象在生活与工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