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向前进 谱写安大新篇章
新华社客户端合肥9月18日电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95年前,在安庆的菱湖之滨,一所高校破土而立,开启了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这方校园,名为“安徽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理念,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科教兴国、教育强省中勇担使命。
近年来,安徽大学坚持服务安徽、立地顶天、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成功探索了地方高校的转型之路,一所文理工协调发展、服务安徽战略能力更强的新型综合性大学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说:“安徽大学按照‘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的办学思路,发挥高校在安徽高质量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团结奋斗,踔厉向前,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立德树人 躬身力行
安徽大学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安徽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办学任务,脚踏实地,躬身力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安徽大学新增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级党建标杆院系2个、党建样板支部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项、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3人,2名学生党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毕业生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对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推进“学科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调整组建集成电路等4个新学院,新增电子信息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功能材料、数字经济等7个“四新”专业,撤销12个老旧专业。4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方高校第2),39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线下一流课程居全国高校第10)。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75个专业支撑服务战新产业,理工科招生比例由50%提高至60%以上,毕业生留皖率超过60%,有力支撑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聚焦需求、优化结构、助力产业”的典型做法,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2021-2022年)》,获评教育部2022年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承担省内最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最有力的人才支撑,持续打造名副其实“安徽的大学”,满足安徽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学校连续3年扩大招生规模,2023年在皖招收本科生6612人,占全国“双一流”高校在皖招生总规模的1/4,占在皖“双一流”高校面向安徽招生的3/4。安徽大学已成为支撑安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力量。
入选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是“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中唯一入选高校。安徽大学智慧思政课教学平台统筹服务全省121所高校,为“大思政课”建设作出积极示范和突出贡献,教育部指定承办第五次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会,“提升亲和力增强时代感:高校智慧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探索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教融汇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共建学术共同体,建设“集成电路材料”等英才班5个;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世界一流平台,培养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科学、基础交叉科学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学生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
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构建“产出导向理念下分段递进、末端自适应”的新工科育人模式,打造“贯通—嵌入—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大平台,与头部企业共建4吋半导体制造实训线和8吋半导体制造关键工艺研发设施、大众汽车(安徽)先导中心等20余个嵌入式教研平台,与380多家企业联合培养“高精尖缺”卓越工程师,共建1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647人)。学校荣获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京东方校企合作杰出贡献奖。
构建新文科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商管理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学科交叉培养新文科创新人才,以数智赋能、虚拟仿真为手段,构建商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全过程俱进式的新文科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构建“价值引领—文化支撑—艺科交叉”时代新艺匠育人模式,联合开展斯坦福创新联盟设计课程,获德国iF设计新秀奖“年度最佳”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学会ASLA国际服务类杰出奖。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1项,建设双创课程19门、实践基地近300个,立项双创教研项目103项、大创项目3208项(国家级800项)。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235项(国家级643项),其中,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21项,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银奖3项,2022年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79位。
服务社会 立地顶天
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安徽大学瞄准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发展需求,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搭平台、建队伍、育英才、强科研、做服务,强化交叉融合,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级领军人才6名、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6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为材料科学研究提供大科学装置等极端研究条件、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下了“先手棋”,在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材料部件、半导体材料激光加工装备国产化替代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面向科技前沿,安徽大学基础原创成果不断突破,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团簇材料领域,发现配体保护的金属团簇作为光波导材料具有优异的低损耗、高偏振发射性能,为有源光波导材料家族增添新成员,研究成果被Science接收发表。在磁存储材料领域,首次实现纳米结构材料中单个磁斯格明子的写入、删除及寻址一体化精准操控,成果被诺奖获得者A.Fert等多个国际团队跟踪引用。在天体物理领域,首次找到了太阳色球纤维向暗条提供物质和磁通量的观测证据,提出磁场方向是约束太阳爆发的重要参量,为空间天气学研究和航空航天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在特种电机研究领域,首次创建了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动机设计新理论,成为国际公认的“三自由度永磁作动器”中国学派标志性代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三代半导体及变换器性能国际领先,激光材料加工高端装备行业领先,多模态认知计算技术助力智慧交通建设。
在人文科学领域,安徽大学建设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整理保护研究战国竹简“安大简”,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发现迄今所见年代最早《诗经》《论语》文献,出版2辑成果,为先秦史研究提供新资料。总结出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5300年)考古发掘成果《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推动凌家滩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立“中国和生学”,丰富中国哲学史,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理论思维。
在社会科学领域,安徽大学牵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数字乡村建设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治理70年》入选202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连续10年发布《安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获中国社科院皮书报告奖和优秀皮书奖10次。
一流学科 引领发展
在一流学科带动作用下,安徽大学建强物质科学信息研究院、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大力实施高峰学科建设、固本强基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实现材料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群融合发展。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化学等4个学科分别进入全球前3‰。学校自然指数排名居国内高校48位,整体学科建设实现了文理工全面发展。
“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26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6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二、三等奖5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省社科奖、科学技术奖75项(一等奖11项)。2022年,发表CSSCI高水平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1位。材料学科朱满洲教授团队培育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12名省级人才,是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校启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预研,研制“强光磁试验装置”,为我国科学家探寻低功耗电子材料提供了独特的强大实验装备。“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入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覆盖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技术攻关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新增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等高端创新平台10个。
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全创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单位,打造国家大学科技园、异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以学科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成果培育—技术转移—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模式,构建能转、善转、快转的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转化成果82件;作价入股成立或增资入股企业9家(千万级2项),吸引社会投资2亿元。
致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两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学校推动徽学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牵头组建覆盖全省7所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举办2届全球徽学学术大会,持续建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牵头筹建中国徽学研究院。推动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安徽古籍丛书》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桐城派研究成果《姚鼐诗文集》等入选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方以智全书》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牵头建设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接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安徽卷》。
加快育引高端人才,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力量。“十四五”以来,安徽大学全职引进外籍院士1名,育引国家级领军人才15人、省级人才104人,其中一流学科自主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全职引进2人;实聘“银龄”专家、资深学者、行业人才106名。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引领带动8名“80后”“90后”成长为国家级领军人才。
国际合作 协同共荣
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是安徽大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工作,通过“国际合作试验田”建设,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在不同人才培养类型中进行改革,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与美国石溪大学共建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开设应用物理等专业,已招收3届845名学生。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与法国5所高校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国际化高级工程人才,已选派109人赴法学习深造,毕业生服务奇瑞、比亚迪等战新企业。探索培养现场工程师,与德国6所高校合作组建中德学院,与大众集团等国际名企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首批15名毕业学员作为MEB工厂样板中心工程师参与首款车型生产。
聚焦材料领域研究前沿,新增“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柔性引进法国科学院院士、波尔多大学Didier Astruc教授等12人团队;新增中德莱布尼兹材料科学等2个省级联合研究中心并申报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举办拓扑磁性材料国际研讨会、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等国际会议20余场,诺奖获得者Albert Fert等170余名国外知名专家参会。
全方位拓展国际协同创新。与德、英等国高校共建安徽省黄山生物多样性与短尾猴行为生态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列为全球8个灵长类主要野外研究基地。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等共建安徽省医疗成像先进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制列装新一代国产化单脑PET成像系统。集聚高端外专在量子材料、金属团簇材料、人物心理刻画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5项。新增国内外专业组织负责人9人次、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20人。
致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学校牵头成立中国安徽省与美国马里兰州高等教育联盟,加入“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筹建中德十校联盟,深化与友好省州知名高校合作交流。成立上合国家青年分社(全球第13个),举办首届“模拟上合组织”青年会议,面向全球直播。依托2个“111计划”学科引智基地等平台,新增“外专QR”计划等高水平外籍专家23人次。“安大留学生”已覆盖美、英、德、日、俄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明清时期西传中国小说英译研究》等入选“中华翻译研究文库”、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安徽大学设在智利圣托马斯大学的孔子学院获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和“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并牵头安徽省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工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建强4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9个中国中心。
办学九十五载,立德树人,薪火相传。九十五年来,安徽大学已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约38万名毕业生,其中不少已成为学界领军人物、业界管理骨干等。
今天的安徽大学,理工学科争先进位步伐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地位稳步提升,呈现文理工齐头并进、整体发展趋势更加向好的势头。
展望未来,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说:“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安大人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勠力同心、和衷共济,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朝着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