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大学当立起“人文精神”这面旗帜

  从某高校保安怒斥用留学生垃圾桶“不懂规矩”,再到一师范类高校历史文化学院推送谐音梗骂人体“伪诗经”,最近两则关于高校的热点事件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前者在垃圾桶上做“区别文章”,搞留学生“特权专用”,还冠之以“规矩之名”,让人不禁感叹,“这是规矩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后者历史文化学院竟然读不懂一首谐音梗“伪诗经”,把“李鬼”当“李逵”,暴露出不知“诗三百”的文化涵养浅薄,实在有悖于“历史文化学院”的名号。

  当然,留学生垃圾桶事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究竟是学校管理机制问题,还是个别工作人员因认识不到位出现误解,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无论如何,两个事件引发的话题讨论值得深思。首先,大学理应是人格平等、精神独立之“王国”,每一种民族、每一个个体、每一名学生都应平等自由、公平公正享有学校资源与教育权利,充分展示大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之大、气度之大。其次,大学是知识海洋、文化殿堂,对历史文化、经典文萃更应如数家珍、精准“识别”,岂能让胡编乱造、庸俗娱乐之文登堂入室,闹出笑话、贻笑大方。

  可以说,两个事件从不同角度,事实上已经损毁大学之形象、玷污大学之精神、吞噬大学之口碑。从本质上来说,大学是学术研究地、人文发源地、情怀与精神之高地,“自由、平等、博学、独立、人格”当为大学气度底蕴和风范韵味。无论搞“特权思想”,抑或搞“拿来主义”,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个别大学存在“人文精神”式微和稀释的风险与可能,值得警惕和反思。

  人文精神是大学的一面旗帜。让民主与科学、开放与包容、自由与平等、文化与文明等精神充盈大学校园,才能隔阂那些不懂装懂、“特权”思想、市侩主义等歪风邪气,切实让大学回归追求学术高峰、徜徉知识海洋、立德育人树人等本质理念。应当正视,当大学“人文精神”这面旗帜收卷,诸如精神矮化、内涵浅化、价值弱化等问题必然会蔓延开来,势必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希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大学无精神不强。曾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主张道德操守、亲民作风、真善美质等精神本色。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情怀、大精神才能孕育大师,有大师才有大情怀、大精神。让人文精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大学,挺立起大学精神之博大、品格之独立、尊严之崇高、文化之高地,让大学培育越来越多的大师大家,才能引领世道人心、建树伟大功业、培育大写之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