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莫斯科行动》中首演反派,黄轩:凶狠残忍但优雅文艺喜欢古典乐

  犯罪动作大片《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下简称《莫斯科行动》)正在热映,影片改编自1993年震惊世界的真实案件——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黄轩在《莫斯科行动》里扮演反派苗青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观众称,这个人物很特别,凶狠残忍但内心又优雅文艺,居然很喜欢古典乐。

  对此,黄轩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是他首次挑战反派,很兴奋。在他看来,苗青山是一个内心很两极,又很扭曲的混合体。

  形体训练之外还要练长笛、背俄语

  问:首次演反派,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黄轩:有,比如我看了大量真实犯罪人员的视频采访,研究他们的状态神态,还有他们的故事,去分析是什么导致他们变成这样,他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从一个善良单纯的小孩成长成这么一个内心残暴的匪徒。

  我还跟导演商量,在戏里加了一段吹长笛,因为我觉得苗青山这么喜欢古典音乐,他没事就会去大剧院听古典交响乐,在文工团乐团里长大的,父母都是乐手,那么我觉得他肯定会一门乐器,而且是西洋古典乐的乐器。

  导演说可以,他说你会什么乐器?我说我几年前拍过一部电影,那里用过长笛,导演说可以你练一下。然后我就跟导演选了两首曲子,一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电影里我接头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物拉手风琴,我吹长笛,还挺有意思的。

  另外还选了《卡门》的间奏曲,是长笛非常著名的一小段演奏,打算用在想象的场景里,就是他如果没有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将是一个音乐家的状态,这样人物可能就会更加立体丰富一点。

  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长笛,在青岛拍的时候也专门找了老师来给我辅导。

  其他就是形体训练,因为电影里有大量动作戏,以及学俄语,苗青山这个角色会讲比较流利的俄语。我只能生背,背成一个肌肉记忆,等到现场就能随口而出。

  问:能不能讲讲你们给苗青山设定的前传?

  黄轩:在他年龄还小的时候,生父脑溢血去世,母亲改嫁,经常被继父打,于是他心里充满仇恨,想离开这个家庭,去了深圳,认识了华哥演的瓦西里,进过监狱,也被瓦西里出卖过。

  种种经历,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不友好,最后他逃到俄罗斯,认为做“倒爷”可以赚钱,不顾一切得到我想得到的,要有地位,要有钱。

  与从小的偶像华哥对戏,很兴奋也特别受教

  问:这次是不是你第一次跟刘德华先生合作?

  黄轩:对,太开心了,我跟家人朋友说我要跟华哥一起拍电影,所有人都是“哇”,都是这个表情。

  我小的时候,在我房间门背后贴着一张华哥穿牛仔衣的海报,我每天看着华哥的脸。所以我跟他在现场演第一场戏的时候,那种感受是无以言表的,看到他的眼神、他的表情,此时此刻在跟华哥在一起演同场戏,是挺不真实的一种感觉,当然特别兴奋,特别荣幸。

  华哥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演员所有晚辈去学习的榜样,他特别友善,不给年轻演员任何压力,不会轻易对我们的表演有什么要求,或者是以前辈自居来说什么,他从来没有。他到现场就像一个亲切的大哥哥一样跟你聊天,让所有的年轻演员都很放松,很放松地去表演、去跟他合作,让我们觉得太好了。

  然后他很专业,在现场会提出很多想法、灵机一动的意见,他在现场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些建议或者跟导演的探讨,我们都会觉得他想到的东西是我们想不到的,因为他的格局、维度、思考的角度跟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可能只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或者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物关系的角度,而华哥会更加全盘地去考虑一些事情和问题。

  而且他的审美也非常好,按照他给出的想法和意见,拍出来会觉得这样真是会好看很多。

  另外,华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他的自律,他现在依然保持着这么的好的状态,同时自律才能达到这样的创造力、精力和体力,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问:和华哥的第一场戏就是对峙,演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紧张?

  黄轩:我前一天晚上都没睡好,因为那场戏很长,剧本上有三页纸,而且很多台词。而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到现场发现,华哥状态很轻松,他穿了个浴袍,穿了个拖鞋,跑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又聊天又笑,就让我一下放松了。他在现场就像坐在你身边的一个大哥哥一样,没有任何距离感,拍得也很顺畅。

  因为华哥很资深,他一演起戏来很快就把这个戏点给到我,刺激到我,我刺激到他,他马上接住,就像打球一样,遇到一个高手,你来我往整个戏就活起来了,调度也自然了,所有的东西都自然了,就拍了一两条就过了。

  问:这次跟张涵予老师也是第一次合作吗?

  黄轩:对,但跟涵予哥在生活中已经比较熟了,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朋友,会聚会吃饭聊聊天。因为他也写书法,我们有时候还会交流一些爱好。

  而且涵哥和华哥都不像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像小伙子一样,体力极好,棒极了。

  惊叹于邱礼涛导演在拍摄现场的笃定

  问:邱礼涛导演的执导风格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

  黄轩:干脆利落,他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非常知道自己这戏该怎么拍,怎么实现。

  我跟他10年前合作过一部电影,是在广东拍的,那是我人生中拍过最快的电影。当时我就觉得导演太快了,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哪个镜头我只用到哪里就切,这电影可能已经在他脑子里了,他只是把它拍出来而已,完全不用去想,他的经验也非常丰富了。

  邱导不给自己设限,他什么类型的电影都拍过,恐怖片、枪战片、喜剧片、商业片、文艺片什么都拍过,我觉得他好像没有不能拍的,他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太有经验。

  问:邱礼涛导演跟10年,前比起来有没有哪些变化?

  黄轩:技术肯定更成熟了,对这样大制作的驾驭能力已经驾轻就熟。这次到现场看到他的状态,心里的那种笃定、有数,那种安排,那种要求,会觉得太惊叹了。而且邱导现在也是60岁的人了,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头脑之清晰、拍摄之准确、为人之和善,都让人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人。

  虽然我们10年没有在合作,但是只要他来北京,他都会问一下我,你在不在北京,只要我在我们,我就会请他吃一顿涮羊肉,我们俩就喝点二锅头,然后就聊一聊,天马行空地聊一聊,拍电影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经历,就像朋友一样的,所以这次又能跟邱导合作,我俩都特别开心。

  记忆中的绿皮火车很温暖

  问:这个戏有很多置景搭建蛮有特色的,比如下水道、火车、火车站或者发射基地,你当时看到这些场景时是什么感受?

  黄轩:叹为观止,就是我们的场景搭得简直太好了,太真了,让人不相信这是在一个摄影棚里完成的。一个莫斯科地下水道,有水流动,有水喷射,可以下雨,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空间结构,这些都在一个摄影棚里。我们所有演员进去都觉得搭得太棒了,太真实太还原了。

  里面连砖的那点斑驳、下水道里被泡很久的那种石头的状态、颜色、上面的青苔都做了出来,包括铁锈,太像了。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个景,你蒙住眼睛把你带进去,你真的会以为在下水道里,太像了。

  问:火车也是美术组买了一节真的火车?

  黄轩:对,因为我们小时候都坐过绿皮车,很复古。小时候从我老家坐火车去哪里,都是要坐好几天,回忆很多。我上了火车,我说这太多回忆了,小时候怎么背井离乡,怎么踏上火车,要去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语言不通文化不通的地方,然后在车上也会认识很多的人。

  我觉得绿皮火车有些时候是最温暖的火车。那个时候我从兰州去广州,那算是长途跋涉了,三天三夜的火车。那时候上了火车,亲戚都来送站,给你拿大包小包的东西,弄好了后,广播或者乘务员说要开车了下去吧,亲人才依依不舍地下去。站台上站满了人,车上的人都趴在窗户上,说“回去回去吧”,然后站台上,男的开始抽烟,假装不看上面,但其实很伤离别。这边抽着烟聊着天,那边贴窗户上,要开车之前火车会“嗤”一声,然后所有人就都静止了,抽烟的也好,聊天的也好,所有的人都不动了,头全部转向车上的人,也就看三秒钟,车就动了,那个车“腾”这么一动,我真的亲眼所见站台上站得密密麻麻的人,眼泪从眼睛里弹出来,就开始哭,还有人追着火车走。

  我那时候从兰州离开,从兰州能哭到天水,就一直哭一直哭,离开故乡伤心,我对绿皮火车那种情感情怀特别重。所以这次站在火车上,我就有很多回忆。真是挺有意思的,电影真是有魅力,它可以还原很多东西,记录很多东西,追溯很多东西。

  (来源 紫牛新闻 记者 孔小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