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讲科学”走进北京门头沟,五校师生共同感受科学魅力
“你们看过地球上的日落,那看过火星上的日落吗?”10月20日,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开讲“太阳和人类家园”,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当日,五位院士和专家走进中小学校,讲述科普知识、科学家故事,分享科研经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用科学的力量助力当地青少年开启崭新生活。
首批参与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的学校有五所,分别是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门头沟区科协、门头沟区教委和现代教育出版社协办。北京市科协二级巡视员张玉山,新京报社总编辑李海,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区科协主席顾慈阳,现代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春霞,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吴媛,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李东梅,门头沟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郭燕及五校相关领导和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10月20日,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正式启动。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用高质量科学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技灵感
10月20日,门头沟区五所中小学校的师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科学课——中科院院士、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化身教师,走上中小学的讲台,他们分享科研经历、讲述科研故事、传递科学家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中科院院士汪景琇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讲述科研故事。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张玉山介绍,参与此次活动的院士、专家均为各自领域的知名科普专家,涉及天体物理、气象学、古生物学等众多领域。“专家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科研经验与成果,用风趣科普的语言与青少年进行分享,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知,建立了科学家精神价值认同的逻辑起点。”张玉山表示,希望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科学活动,进一步激发郊区青少年的科技灵感,树立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思想火炬,启迪智慧人生。
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启动迷你学期制改革、开发百余条研学路线、打造跨学科研究实践课程体系、举办科学教育博览会……当天,李东梅在致辞中介绍了该区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方面的探索,并表示此次活动为学生们也搭建了接触前沿科学研究、近距离向科学家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也为该区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同学们,你们知道爱国诗人屈原写的歌颂太阳的诗篇《东君》吗?”当日上午10点,讲座正式开始,年近八旬汪景琇以“太阳和人类家园”为主题进行分享。他用歌颂太阳的诗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又用提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你们看过地球上的日落,那看过火星上的日落吗?”
汪景琇分享我国太阳研究的进展。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汪景琇分享了太阳的结构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太阳活动及其影响,详细解释了日珥爆发和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过程,太阳风暴如何影响空间环境过程,极光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各种极端空间天气、太阳活动周、探日研究发展等内容。
“太阳常常在微笑,但偶尔也会烦闷、暴躁甚至狂怒”“火星上的日落是什么样的”“大家看到的极光一般是扭曲的各种颜色,为什么会这样?”…… 记者注意到,为了让学生们能听懂讲座内容,汪景琇的讲述十分生动有趣,很多话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穿插了不少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并在近百张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图像、视频等太阳观测资料。
讲座最后,汪景琇分享了我国目前太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向学生们发出了科研“邀请”,“我国已经有两颗太阳探测卫星,在努力进行太阳物理的前沿研究。你们要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人类的进步,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太阳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太阳未来生命终结以后,人类要怎么办?”“太阳海啸是由太阳黑子爆发所形成的吗?”……讲座结束后,在场的中小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提出不少有深度的问题,汪景琇也认真地一一回答。
学生们踊跃提问。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听完讲座,不少中小学生都表示“有收获”“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敢于探索未知的科学家精神感动。该校初二学生李秉沣告诉记者,对讲座中提到的各种极端空间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印象深刻,了解了更多前沿科技,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现在学习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分享化石标本、讲述追风故事,科学家的“课堂”有趣有料
“鳄鱼、鲨鱼、娃娃鱼,谁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10月20日,在位于门头沟区的三家店铁路中学的小礼堂里,该校及在此借址办学的北京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两校160余名中小学生,认真地盯着大屏幕上一个个不断闪现的鱼的图片、鱼化石图片,思考讲述者的提问。
当天的讲述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因为总是在“石头里的骨头”中寻踪过去、探索未来,她也被人们称为“玩骨头的卢老师”。当天,卢静以《追寻四亿年前人类远祖》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目前研究的领域。
卢静给学生展示鱼化石的图片。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为什么会走上古鱼类研究这条道路?卢静说,这个选择与自己年少时看过的电影《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有关,恐龙等古代生物让卢静心里充满了好奇,最后她选择了古生物学方向。随后,卢静讲述了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国“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开始与突破以及目前现生鱼类数字标本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内容。
记者注意到,当天,卢静还特意带来了最古老的完整有颌类化石。“这个化石很小”“能看清楚尾巴”“我感觉这个鱼非常扁”……讲座结束后,卢静将鱼化石取出,不少学生举手走到台前,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
卢静带来了不同动物的骨骼标本,让学生们近距离观看。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当日,走进门头沟大峪中学分校的是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卞赟,他分享了自己心中的气象科学精神,为学生们讲述了现代气象学与古代气象学的不同、天气预报、气象卫星等内容。
卞赟提到,现代气象学与数学、物理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就是人类为数不多的可以预知未来的方式,因为从本质上讲,天气预报就是大量搜集气象数据,然后用数学的方法来算天。
在这个过程中,气象卫星负责搜集气象数据。卞赟介绍了目前我国气象卫星的主要种类以及目前取得的成就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又介绍了为气象科技不断进步而努力的竺可桢、叶笃正、曾庆存等科学家。卞赟在讲座最后还为学生们送上了祝福,希望学生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要在乎环境优劣、他人评价,同时一定要内心强大。
科学科普博主卞赟跟学生们分享气象学相关的科学知识。 图/门头沟大峪中学分校
作为一名科普博主,卞赟经常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分享,在当天的讲座中他也不时提问,“这个云图你们见过吗?”“你们觉得科学家们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件事情?”“你跟科学家的差距是什么?”每每听到学生认真的回答,卞赟都给予肯定,“你回答得很好,送你一本书”。当天,卞赟还带来了自己参与编著的十余本气象学相关书籍,送给了在场的学生们。
讲述科学家故事,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要激发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热情,还要向其传递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10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郭红锋在新桥路中学分享了《从宇宙探索到中国天眼——“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你想知道宇宙更多的奥秘吗?”郭红锋的提问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随后她讲述了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大望远镜的应运而生,最后引入“中国天眼”。
郭红锋分享了“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 图/新桥路中学
“中国天眼”从设想提出到最终立项耗费13年之久,南仁东带领着团队成员不断攻坚克难、建起了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实现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梦想。通过南仁东的故事,郭红锋告诉同学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也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还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她寄语学生们要不负韶华,为国家、为民族,也为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什么是科学?科学课学什么?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10月20日下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田维娜用三个问题开启了分享。
田维娜给学生们讲述了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 沈颖 摄
她给同学们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从1969年承担抗疟中药研发的任务,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进行世界范围的推广,屠呦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靠的是什么?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了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哪些品质?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具有的科学家精神对我们有哪些启迪意义?讲完屠呦呦的故事,田维娜用提问引发学生们思考。同学们踊跃抢答,部分学生还得到田维娜带来的小奖品“书签”,田维娜告诉学生们,科研路上没有坦途,要勇于担当、肩负使命。
今年底前,院士、专家将走进40所中小学校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北京市科协推出“院士专家讲科学”科学传播品牌活动以来,已累计邀请了60位“两院”院士、218位专家,围绕弘扬科学精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30多个主题,举办讲座、工作坊、进校园、进场馆等各类活动276场,在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院士专家讲科学”活动迎来升级,将重点面向北京远郊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行动。该活动共分为两部分,10场为科学教育特别行动,主要面向今年夏天遭遇暴雨灾害的门头沟区、房山区;30场为科学教育进校园活动,主要面向平谷、延庆、怀柔、密云等北京远郊区中小学校。
北京科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院士专家讲科学”将加大院士的邀请力度,同时,在活动内容上,结合青少年感兴趣的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主题,邀请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引发青少年的追问和探索。
启动仪式当天,为了更实际地帮助门头沟区的孩子们,北京科学中心和现代教育出版社为五所学校捐赠了优秀经典科普类书籍。
北京科学中心和现代教育出版社为五所学校捐赠了科普类书籍。 图/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王春霞表示,此次捐赠的书籍都是精挑细选,既有适合小学低年级的科普绘本,也有适合高年级同学的“对话少年系列”,更有出版社重点打造的今年新上市的《科普阅读与实践系列》。该系列图书是现教社在积累多年科学课程资源和编撰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而成,针对1-6年级不同学段进行分级设计,逐级深入,系统介绍科学知识。图书内容与结构均对应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并加入大量的科学事件和前沿科技信息,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中国科学家与科学成就,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